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林纾研究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相关研究文献众多。收集、整理、分析这些文献,可以对林纾研究的整个历史进行描述。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方法,涉及林纾研究的态势、分期、层级、内容,发现林纾研究的成绩和缺憾,并对未来的林纾研究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林纾的研究卷帙浩繁。从描写翻译学发展的趋势及语料库在翻译文体、译者风格研究中的运用,探讨林纾译文语料库的创建,并描述林纾译文语料库的创建与标注,指出创建林纾译文语料库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安东阳 《考试周刊》2012,(36):16-16
林纾虽然开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是其译作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钟书也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和客观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林纾现象存在的四方面表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林纾的爱国思想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而翻译爱国思想研究也较为丰富。学者们考察林纾译著的序跋,提炼出林纾的爱国思想,这方面工作做得较为充分。也有学者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林纾译著本身反映的翻译意识形态,包括爱国意识形态。但到目前为止,林纾翻译爱国思想研究基本以定性为主。  相似文献   

5.
去年的林纾研究,有旧的热点(翻译),有新的景观。令人欣喜的是,林纾研究的阵地得到了拓展,福建俨然成为林纾研究的"大本营"。解决研究比例上的失衡,林纾研究的未来将会更美好。  相似文献   

6.
林纾古文论研究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曾是名重一时的文章泰斗,他的文论著作极其丰富,但研究者们往往更关注他的“林译小说”。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之前,大陆地区对林纾古文论研究停滞不前,反而在港台地区蓬勃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林纾古文论研究在内容的扩展、方法的提升、角度的丰富都有不俗的表现,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厘清林纾研究中那些含混不清的问题,更准确地界定林纾在传统文学史上的地位,使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7.
在世纪之交,更多的学者开始肯定林纾的爱国精神和积极投身维新变法的政治热情,尤其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事业的贡献,对他近乎完美的人格也给予由衷的赞美。本文首先概括翻译家的生活背景和个人经历都会对小说的翻译产生重要的影响,然后对林纾的生平进行概述并提及讨论林纾的翻译常常涉及的问题,其次讨论林纾生活的背景和翻译的动力,最后阐述本文对林纾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已有学者认识到要把翻译研究和其它学科研究相结合。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引入翻译研究,并将其发展成一个生态学视角的有关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翻译理论,从而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林纾,是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翻译界对林纾的讨论,无论是对他的翻译思想还是他的翻译作品,已有不少论述。本文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林纾及其翻译进行分析,以期对林纾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林纾不仅是古文家和翻译家,他也是史学家。林纾具有丰富的传记文学创作成就和具体的历史科学研究思想。林纾深谙中国史学的真谛。林纾的自传,以别号寓历史意识,巧构心灵史,记事与记言相统一。在林纾的一生中,他对《左传》用功最多,并著有该领域专书两种。《左传》是林纾史学研究的基本点,其传记文学由之而生长,其历史思想由之而发展。林纾的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历史著作主要应采用叙事性的文体,而哲学著作主要应采用议论性的文体。第二,历史著作必须真实地记录已经发生的事件和已经发出的言论,而文学的诸多体裁则侧重于虚构。第三,研读历史著作方法主要应是个案性的解剖与深入。  相似文献   

10.
试论林纾的改良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家.林纾晚年曾经顽固地反对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在几乎所有的现代文学史论著中,他都是以"反动作家"的身份出现的.但是,循着历史的线索溯前看,他在近代文坛上也曾做过一些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好事.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林纾对中国文学的进步和五四新文学的出现也曾做过某些有益的贡献.因此,对林纾的文学地位恐怕还是不能一笔抹煞的.林纾早年在文坛上的建树及其晚年之堕落,与他本人的改良主义立场和改良主义思想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的.因此,深入探讨林纾改良主义思想的成因、内容及其对于林纾一生道路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林纾,而且对研究近代其他人物的思想发展,也多少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译本,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原文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使读者能够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印证了林语堂对译文“美”的要求,充分展现了他在翻译方面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2.
"南少林"研究的检讨和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南少林”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同时也存在不少疑惑,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关于“南少林”的确定标准并不科学,证据也缺乏说服力。本文从阐述少林寺以及佛教禅宗的发展的历史,以及少林寺在佛教禅宗发展中的地位入手,说明历史上所谓的“南少林”问题的提出可能是由于禅林中自我标榜领袖地位的产物。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之前,可以断定历史上福建地区确实没有“少林寺”的存在。在检讨了这一研究过程之后,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出现地方利益的错误诱导和狭隘的地方情结给予批判,使之回归实事求是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基于IPA分析法的临安旅游购物满意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IPA分析法对临安游客的旅游购物满意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游客在临安的购物满意度较低,特别是在服务人员素质,旅游商品品质,商品的创新性、地方特色及商品价格方面。因此,临安在今后发展旅游购物的过程中,必须分清主次,加强这四方面的建设,以提高游客的购物满意度,从而增加他们在临安的购物消费。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于闽籍学者林义光及其著作《文源》的研究非常薄弱.文章的作者对林义光的生平和学术活动进行了调查、发掘,对前人研究的不确之处做出修正、补充,并对《文源》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5.
署名林则徐的《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写明林则徐家族的开基祖三十六郎圣联公,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移居龙岩龙门陈邦洋,即今福建龙岩龙门镇石牌前村。这与龙岩石碑前林氏旧族谱不谋而合。这是林则徐遗著的新发现,它为林则徐生平和家族世系探寻提供了新的文献依据。在查阅林则徐现存全部遗著及有关林则徐研究的权威著作基础上,参照石牌前林氏旧族谱,就《西河郡林氏族谱序》的发现和价值及其真伪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论证。  相似文献   

16.
关于桂林旅游工艺品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工艺品在旅游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旅游业中具潜力的增长点,目前,桂林旅游工艺品市场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全面发展桂林的旅游产业,积极研究桂林旅游工艺品的发展成了十分关键和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林纾家书是林纾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林纾通过家书教导子辈为人之道、治学之道,发挥家书的家庭教育功能。林纾家书中倡导的立德修身、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勤以治学等思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林纾家书的家庭教育思想,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当代家庭道德教育建设,营造当代家庭和谐的教育环境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During the rectification campaign to criticize Lin Piao and the campaign to criticize Lin Piao and Confucius, we of the Lan-chou City May 7 Cadre School have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ory ranks which were born and developed in struggle. They persist in the revolutionary study method of link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follow the path of uniting with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and have established roots among the masses. They have functioned as a backbone for the school's criticism of Lin Piao and Confucius and study of theory and have won the wholehearted approval of the stu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