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绍春同学的这篇文章,以“近墨者黑”和“出淤泥而不染”这两句成语的辩证联系为基本议题,展开说理论证。观点明确,辑逻清楚,材料丰富,引申得当,是一篇比较好的论说文习作。文章首先从两句成语:“同”的方面入手,指出“墨”与“淤泥”都是用来比喻“不好的环境”;紧接着引出处在类似环境中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即“意志坚强”、不受环境影响,或“意志薄弱”、受到环境侵  相似文献   

2.
卜玟涵 《作文》2023,(43):26-27
<正>有一句古话:“近墨者黑。”意思是说,经常与不好的环境或人接触,就会逐渐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这句话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大。也不能说这句话没有道理。一块白布放在染缸附近,年深日久,即使不直接接触染液,也会变了颜色。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尔虞我诈、偷摸扒窃的环境里,耳濡目染,也会跟着变坏。  相似文献   

3.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对于本文的论点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是本文的论点,也有人认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是本文的论点。那么,到底哪句是本文的论点?这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4.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人对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和总和。 我国近半个世纪以来对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够重视的,虽然教育目标中有培养“四有”新人和共产主义理想与道德的内容,但失之空乏与单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在我国广为流传,这  相似文献   

5.
有人称洋思教育是一个奇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洋思中学独创的极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并由此衍生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一口号和昭示。乍一看,很不容易理解。在赴洋思考察学习时,我们着重就其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作了一些探究,先是在主教学楼大门左侧的标语牌上发现了这句话,之后又查阅了一篇《洋思人也要学洋思》的报道,才得以明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责任与信念以及教师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放弃“教好”每一个学生,更要通过“洋思人学洋思”,不断地提高和增强能够“教好”的素质和技能。  相似文献   

6.
歧义句分析     
平时,要求我们在说话、写作中,一定要语言规范、清晰、明白。也就是言简意赅。但往往有些句子,言简了,意未明。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就是所谓的歧义句。所谓歧义句是指句子可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北京人多”就是一个歧义句,这句话从书面看可以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北京/人多”意思是说北京的人口密度大;一是“北京人/多”意思是说(在某个地方或某个单位里)北京籍的人比较多。歧义句不一定是病句,例如,“开刀的是他父亲”。有两个意思,其一为父亲生病了,要开刀治疗。其二为父亲是医生要给病人开刀。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种歧…  相似文献   

7.
信息专递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之后,被老师们广泛引用,而且出现了一些与这句话类似的说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等等,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通俗一点说就是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句教育界的“名言”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中国教育报》对此进行了一次大讨论,本期摘要编发,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能帮助我们对这句名言有更深刻的理解,让它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在于对其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家埃德家·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和未来人的一种重要素质特征。根据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保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课本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耍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学习能力。 第一,注重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好课本…  相似文献   

9.
名词所有格表示人或事物的所属关系,意思是“……的”,在句中用作定语。为了帮助同学们学好名词所有格,现将有关知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爱上政治课     
崔冰清 《课外阅读》2011,(4):176-177
很多人知道我是老师后,就马上问一个问题“你是教什么的?”“我教政治。”“政治课不好上,我的政治就是记不住。”“政治课有太多东西要记忆,我不爱上政治课。”很多人有这样的回答。政治课,想说爱你不容易。要爱上政治课,就得政治课有强大的吸引力,老师要上好政治课,学生要有学好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1.
维吾尔语在一切民族语言中算是比较容易学的一种语言。说维吾尔语比较容易学,但这并不是说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任何困难。一个人学习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会碰到一些困难。例如维吾尔语中的这几个辅音,汉语中是没有的,要想一下子把它读得准确是不容易的。类似这样的困难,只有勤学苦练,才能逐步克服。说维吾尔语容易学,并不等于说一下子就能学好、学精。要学好它,还必须化费一番辛  相似文献   

12.
我们都知道这句古代的至理名言:“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可见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学生评价教师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我们稍稍留意他们窃窃私语的内容就会发现,学生评价教师如同教师热衷于评价他们一样乐此不疲。从《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可以看到,美国学生公开评价教师的人格品质、认知能力及教学水平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私下的、非正式的呢?这与中国的文化背景及学生的性格特征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教师的影响。我们众多教师信奉的是“师徒如父子”、“不打不成材”、“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教育哲学,在教书育人中扮演着一手遮天、一言九鼎、一句顶一万句的严师角色,这种特别…  相似文献   

14.
观点     
《神州学人》2004,(1):34-34
国内对留学英国有一些误区:第一,认为到英国学习生活条件很好,学习气氛轻松,是让孩子享福,这使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准备都严重不足。实际上,到英国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二,认为孩子出国,家长面子上好看,即使学不到专业也可学好语言,其实语言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好。第三,认为孩子在国内学习不好,出来就能学好。实际上在国内不爱学习的,到国外也学不好。第四,送孩子留学是为了将来留在英国就业。其实真正能留下的很少。中国驻英使馆教育参赞王永达我读的是MBA,可是回国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眼看着当年和自己一起出去的人有的在国外搞学…  相似文献   

15.
每月谈     
洪畴铝也谈“这碗饭不易吃”时下,有些教师发出感叹:“教师这碗饭也不容易吃了。”教师也是人,要食人间烟火,把自己的崇高职业说成是“这碗饭”,虽不怎么动听,不怎么响亮,但的确也是一句大实话。在现阶段,任何职业,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种谋生手段。“这碗饭不容易...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句古语“三岁看老”,说明了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有句古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确一个人好的行为习惯不可能一下就形成。要培养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开始。因为幼儿自制能力差,模仿能力强。正确的教育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使其受到影响,若不及时培养,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怎样才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相似文献   

17.
一、这是一篇论说文,请你把中心论点找出来。课文的第一句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二、如果把课文中有关“滥竽充数”故事的文字删去,文章还是否完整?能不能把该说的道理说清楚?删去有关故事的文字,文章还是完整的,也把作者要讲的问题说清楚了。三、那末,删去“滥竽充数”有关文字后,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主要讲了些什么问题?请你用极简括的话归纳一下(可以打乱层次加以概括)。  相似文献   

18.
在议论文中,文章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是统领全篇的“纲”;语段中心句如果处于“本论”部分,则一般称为论证层次中的分论点,它是在中心论点统领下的“目”。分论点都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从局部看,它是某一论证层次的论点;但从整体看,它只是论证中心论点的论据。在这种情况下,语段中心句和文章中心句的关系,正是“目”和“纲”的从属关系。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开头一句“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9.
齐白石有句名言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为媚俗 ,不似为欺世。”这句最简单的话 ,准确地概括了大师的艺术美学思想。由此 ,我想到语文课不能讲得太清 ,太清学生容易“水过鸭背 ,忘得精光” ;也不能讲得不清 ,不清学生往往会“丈二和尚 ,摸不着头脑”。语文课要讲在“清与不清之间”。所谓语文课要讲在“清与不清之间” ,就是要讲在“讲清与不讲清之间” ,或者说讲在“太清与太不清之间” ,都是一个意思 ,就是说把课讲清了不好 ,不讲清了也不好 ,要介乎“清”与“不清”之间才好。避开两端 ,取其中间。讲得模糊一点 ,朦胧一点。模糊中…  相似文献   

20.
“题海战”一直是传统教育应付考试的第一法宝,直至近年才为素质教育所替代口.但对于习题,老师、家长和学生始终存在着一种矛盾情结,套用一句俗语“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要想学好数理化,没有习题恐怕也是“万万不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