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未成年人保护视阈下的家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未成年人实现自身的权利,是父母应当履行的义务,这种义务随着孩子的出生而产生。并贯穿在家庭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未成年人保护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漠视未成年人的权利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失误;唤醒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挖掘他们发展的潜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父母了解和认识儿童权利,转变观念、提高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能力,应当成为家庭教育指导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共守秘密     
现代儿童观不仅重视孩子对社会的价值,不因为孩子的弱小而轻视他们的权益,而且孩子不再是完全被动的保护对象,而是可以行使自己权利,积极的主动的主体。以保护孩子为出发点却侵犯孩子的权利,这是与现代教育观念相悖的行为。《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就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每个人的精神生活是这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秘密,别人不该对它有任何要求,”托尔斯泰面对妻子索菲亚要看自己日记的又一次哭闹,他喊了起来,“我把我的一切都交了出来,财产、作品……只把日记留给了自己。如果你还要折磨我,我就出走…  相似文献   

3.
在辽宁省沈阳市,请一个大一学生做家教大概需要20元/小时;如果你请一位沈阳七中的老师做家教,每小时花费100元,那么你请到的老师在七中肯定是没有名气的,因为请一位七中“名师”做家教至少需要每小时300-400元:这一系列数字,从侧面反映出七中的地位:而支撑七中教师收取高价家教费的原因是另外一组数字:  相似文献   

4.
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无疑居重要地位。因为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教如何搞?怎样收效大?是许多家长一直探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均 《家庭教育》2008,(7):21-21
俗话说:“好话一句,暖人一辈子;坏话一句,伤人一辈子。” 父母面对孩子,一句话,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一句话,也可能成就孩子的一生。不久前报载,一个孩子因为爸爸的一句话。孩子赌气出走,至今未归,父母终日寝食不安。四处寻找。这位父亲逢人便讲,他很后悔自己当时说过的那一句“狠话”。这足见一句话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广西教育》2007,(11C):45-45
近日,著名学者易中天教授在武汉时,有记者点题让他谈谈“家教经”,他一如既往话语“麻辣”,称“最好的家教就是不教育”。他表示,在子女教育中,父母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环境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下一代自由成长,“因为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人生道路只有自己选择,别人替代不了。”  相似文献   

7.
我和丈夫在没有什么思想准备的时候,孩子出生了;我们在没有懂得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父母的时候,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晃,我们的孩子已经几岁了。这时,我们忽然发觉自己作为父母是多么的不称职。也就因为这样,我们错过了教育孩子的启蒙佳期,当我们开始抱怨孩子如何呆滞、蠢笨的时候,难道作为父母的我们就没有责任吗?为了补上做一个合格父母这一课,我和丈夫开始阅读大量关于如何做父母的书,以及后来读到的如获至宝的《家教博览》。现在我期期都要读,而且还把有助于孩子成长和成才的好文、好句、好…  相似文献   

8.
高考状元,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中的佼佼者,历来备受关注。世人羡慕他们今天的成功,但更想探知他们曾走过一条怎样的成才之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正是这样一位“探秘者”。他从去年9月开始对1999年考入北大、清华的60余名文、理科状元进行了家教调查。从“家教”这一成才的关键因素,剖析了状元们“傲视同侪”资本的由来———做人教育是家教核心少年人格的好坏,直接受父母的影响。父母的人格力量是潜移默化地通过模仿、暗示和感染的机制而影响、传递给下一代的。60名状元中许多人坦言,高考的成功来源于良好的家教…  相似文献   

9.
案例抽屉火车站的安检人员在一次检查中,发现了一名叫王力的小流浪者,派出所的叔叔阿姨经过反复询问,才得知实情。原来,读三年级的王力父母离异了,王力被判给了父亲。不久,父亲又成家了,继母生了一个小弟弟。她只顾自己的孩子,经常让王力看管小弟弟,使他无法正常上学。继母不高兴时,王力还得挨打,连父亲有时也用棍子打他。每次他都要等大人吃过饭后,才能吃一点剩菜剩饭,有时甚至只能挨饿。这次出走就是因为受不了他们的打骂。法官解答虐待未成年人是指经常以殴打、冻饿、限制人身自由、侮辱人格、强迫超体力劳动、有病不给医治…  相似文献   

10.
据报载:某大城市的夜市,每到华灯初上时,就有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夜市去卖唱,以此来赚钱。这些稚气未脱的花季少年,整夜在广场上徘徊,生意不好的还要忍受父母的责骂,承受着来自身体上的疲惫和心理上的痛楚。这种只有在旧社会为生活所迫的穷人们的无奈选择,却出现在了今天被现代文明所包围的大都市中。花季少年去“卖唱”,究竟谁之过?   一、家庭责无旁贷:家庭是人们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它直接关系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父母有责任让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  相似文献   

11.
许多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在课余为孩子请个辅导老师,也已经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了。以往,对于家庭教师,我们更多谈论的是要不要请,以及比较请家教的利弊得失。但是在了解了各方面的意见以后,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认为请家教好的人都是那些善于分析孩子的特点,选择了合适的家庭教师的父母。而所有那些请家教的弊端,并不是请家教本身带来的,而是父母没有从孩子实际出发,盲目为孩子请家庭教师和不切实的期望造成的。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要不要给孩子请家教,而是父母该如何为孩子请到合适的家教。当然,并不是所有的…  相似文献   

12.
家庭教育中幼儿父母异同情况比较──—来自对110位小班家长的问卷调查报告彭建兰一、目的与方法为了了解父母角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异同情况,总结父母家教优秀经验,丰富家教内容,促进家庭教育质量提高,我们进行了一次家长问卷调查,就填表的幼儿父母家教情况进行了...  相似文献   

13.
□家教市场的现状如何?●家教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一直十分火爆,这是我从南方到北京攻读博士学位时知晓的事实。前几天,我一位朋友向我诉苦,他为了使孩子“成龙成凤”,光是花费请家教方面的开支,就相当于他每个月的工资,而且孩子也是苦不堪言,通常要学到晚上11时30分左右才能休息。我朋友的理由是“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万一孩子靠读书走不出一条路,也要从现在开始为孩子培养一两种生存技能。为人父母,精神确实可嘉。殊不知,父母好心选择而劳民伤财,孩子沉重负担而忍辱负重,可谓两败俱伤。孩子和父母都坦言:其实…  相似文献   

14.
求助热线     
那天晚上,我在看一个参与性的电视娱乐节目。参与者是个男的,他有个妹妹在加拿大,妹妹有电脑没有打印机,于是他想得到一台打印机送给远在加拿大的妹妹。主持人问,那你怎么给妹妹送去?他说,我再要两张去加拿大的往返机票啊,让我的父母送去,他们想女儿了。听到这,主持人也很感动,她问,那你为什么还要一台电脑给你父母?他说,因为父母很想念远在万里之外的妹妹,所以,他要送他们一台电脑,让他们把邮件发给她,也让妹妹把思念寄回家。因为要回答12道题,而每一道题几乎都是机关重重,要达到顶点何其容易?  相似文献   

15.
对于未成年人有没有隐私,需不需要保护,报刊上常有争论。一派观点认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一样,应该享有隐私权;另一派观点则认为,未成年人毕竟是受父母监护的,如果过多地强调隐私权,不利于父母的教育;也有些教师认为,动不动就把隐私权抬出来,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本人同意第一种观点,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成年人并不把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当回事,未成年学生也不知道自己还有个隐私权可以受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6.
微调查:你的隐私被侵犯过吗? 近年来,未成年人因为隐私被侵犯而状告父母的新闻不绝于耳,我们在感慨当今学生法律意识普遍不低的同时,也了解到他们的隐私受到侵犯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们在微博上做了一个调查投票,在参与调查的526名学生中,有368人表示曾被父母侵犯过隐私,占总人数的70%,其中更有74人表示,隐私经常被侵...  相似文献   

17.
我上大学期间,前后做过四五个家教,到了大三,我决定再也不做了,因为我深深感到,有许多事情不是我一个小小的“家教”能改变的。我驾驭不了复杂的现实我做的第一份家教是教一个初二女生。这女孩的学习成绩很差,她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工人,看到别的孩子请家教,他们也请,但他们同时也很明理,知道自己孩子的基础太差,而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所以,没有对我提出诸如“期末考到XX名”的要求,只是让我每星期去两次,检查一下孩子的学习状况,帮她解答一些问题。去了几次我就发现,这个女孩的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也许正值青春期…  相似文献   

18.
易卜生作品中娜拉的出走是女性主动选择的结果,而苏青和潘柳黛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出走多少有些不情愿,女性本无意抛弃孩子,作品也因此摒除了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这也是男性文本和女性文本的差异。女性从父母主宰的旧家庭出走隶属于知识分子为了追求真理而离家这一模式,只是出走由男性变成了女性而已;邢禾丽则描绘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娜拉出走"。离家是男性知识分子寻找真理的一种方式但不一定是女性寻求幸福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老师一律不准做家教,也不允许在外面授课。”(XX学校教学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宣布的校纪之一)“家教”是当今社会非常熟悉的一个词,不少学生以及他们的父母都有过请家教的经历。特别是现在,学习成绩差的要请家教,学习成绩好的也同样有可能请家教。可见,在重视子女教育的今天,家教是社会需求量非常大的一个市场。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明令禁止在职教师做有偿家教,当然基层学校也不乏有此规定者。对此,有的一线教师认为,既然有需求市场,我们就可以投入其中,至于收费那是市场经济使然。也有的一线教师认为,做有偿家教有损教师的“德高为范”的师德形象。作为一线教师,你怎么看待有偿家教这一现象呢?  相似文献   

20.
每一个孩子在少年时期都会有自己的梦想,他们往往会因为梦想的激励而努力学习,但是也有的孩子,因为对梦想的理解不够准确,或者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指导不够而走偏。因此,对于处于少年期的孩子的父母来说,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心中有个怎样的梦,以及他怎样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叫赵爱军,他在我们地区当时是比较有名气的,因为他当时是个见义勇为的典型。在上学的路上,他看见歹徒劫持了一个6岁的孩子,他主动对歹徒说“你把那个孩子放了,我跟你走!”当时,他只是一个6年级的小学生。学校曾经对他的事迹进行了宣传,还要求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