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构建"订单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用人的满意度。"订单式校企合作"办学的实施过程可分为明确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组建校企合作共育组织、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选拔学生组建"订单培养班"、校企双方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以及优选毕业生安置就业等六个部分。"订单式校企合作"既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又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能力对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小微企业作为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以服务中小微企业为导向,建立合作共赢的平台。企业所紧缺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得到满足,学校的育人目标也顺利达成。文章分析高职院校与中小微企业的利益驱动机制,探讨双方合作共赢的途径,为高职院校的深度校企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所谓"订单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过程中,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制定相应人才培养方案,使在校生在毕业时能顺利进入相应企业就业,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是以企业岗位作为学生培养目标的,所以在该种模式下的授课方式也必然与传统的以知识学习为主的授课模式有了区别。随着高职院校从订单培养模式带来的就业率大幅提升的好处后,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开设订单培养班。  相似文献   

4.
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是目前高职院校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经管类专业进行跨专业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优化订单培养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订单"培养模式下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订单"培养,即高职院校针对用人单位需要,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培养模式要求英语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上与之相适应,一体化构建"订单"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育课程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校企订单班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校企订单班是学校为了学生就业和企业为了培养适合自己所需人才的一种合作形式。企业和学校的订单班只是一种容器,培养过程和手段千差万别,文章主要探讨新时期校企订单班的变化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滁州学院学报》2020,(3):80-8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的重要保障,也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合理配置校企资源,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为导向,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中小微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既可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成效,又可拓宽学生职业发展空间,更可满足中小微企业的用工需求,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作,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及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学生实习就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及企业的优势,为企业培养出更多实用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9.
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订单班,是高职院校顺应企业高质量人才需求的必然成果,是深度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与学校订单合作培养模式,必将打破传统高职院校班级的管理模式。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不同培养模式下订单班产生的过程,并就订单班的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职“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实验实训基地的利用率.这种模式下,高职院校可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校企合作委员会为依托,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全过程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走一条服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办学之路,逐渐进入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就高职院校如何实施"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合作是促进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高技术实用型人才的主要模式。更是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最优渠道。校企合作实质就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一种涉及不同经济主体的社会合作。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以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育人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可以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技能、职业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是深化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大尝试,该模式以学生为本位,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效整合学校、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创新人才培养,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中,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环境下各自的优势与差别化的教学资源进行人才培养的方式,称之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将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进行有效结合,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本文主要针对现下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中流行的几种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介绍,并对该模式下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学工交替”模式是一种学生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以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等科技活动为媒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2 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当前职业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围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含义、“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政策依据、“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校企合作是订单培养的前提条件;订单培养使校企双方实现了五个同步、实现了企业、院校和学生三方的共赢;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重要实践形式等观点,着重认为“订单式”培养有着十分突出的优越性,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订单式"培养:即高职院校针对用人单位需要,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在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根据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在校企合作机制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企"双主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构建了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双赢的目标,建立了一种良性、稳定、可持续的合作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8.
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院校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出发点是学校的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将人才培养事业引伸为国家、学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关注的事业,极大地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很好地解决办学、用人和就业三方面的问题,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订单…  相似文献   

19.
费小平 《职教通讯》2012,(20):26-27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中要以就业为导向,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按照企业实际岗位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原则来确定各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计划,建立与完善学校与企业培养人才的机制,把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主要有以学校导向为主的校企结合被动教育模式、以学生导向为主的校企结合主动教育模式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校企结合共赢教育模式。通过“校企结合”可以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缩短进入社会的适应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学校培养出能够满足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的建设者。完善“校企结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模式,要求更新教育观念,重新确立教学目标;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差异;实施开放教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协作关系,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行业企业参与,发挥其在就业与创业教育中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