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至2016年间上海博物馆的"吴湖帆收藏大展"中有一卷传元代钱选《蹴鞠图》,然该图存在颇多疑点。第一,吴湖帆在其所藏《蹴鞠图》拖尾上抄录了明代文徵明的题识,其中人物的特征与画面完全不能吻合。第二,该《蹴鞠图》上收藏印最早为明人,且钱选自题书法和款印均有许多疑点。第三,《蹴鞠图》是否有超越画面之外的文化涵义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采用探索历史情境与人物服饰、相貌和活动特征的方法,从宋人较为可信的文献史料出发,结合正史载录,重新还原了画中六人的真实身份以及人物关系背后的政治隐喻。同时,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君臣蹴鞠图"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的视觉母题之一,历代有不少文人曾为该母题作过题跋和诠释,文中解释了宋代后人对"六人蹴鞠"图式的认识与原作之意的差别。最后,本文对吴湖帆先生收藏该画并加以题识的原意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1,(1):121-128
在古代书目发展史中,图谱之学经历了由分到合,再合而复分的反复过程。《七略》《中经新簿》分别开创谱学和图学之端。而后,《七志》的"图谱志"首次将图、谱合并,对图谱学的建立有导夫先路之功。与此同时,图谱与文本文献的著录矛盾也随之暴露,《七录》鉴于此,遂取消了图谱志,并以图归部类,附谱于纪传之末。爰及《通志》,图谱文献既因主旨与文本文献并立于"艺文略",又以表现形式独立存在于"图谱略",两"略"联动,不但调和了图谱与文本文献的著录矛盾,而且丰富了图谱文献的内涵,图谱学正式确立。不过,南宋以后,图、谱二学重新分化,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万柳堂图》表现的是赵孟頫、卢挚等人在廉氏花园雅集的情境。以往此图常被认为是记录史事和呈现古代中国北方私人园林的图像资料。不过,从绘画风格和印鉴来看,《万柳堂图》并非赵孟頫真迹,而是后人根据元代以来诸种笔记所载万柳堂雅集故事编绘而成。万柳堂今已不存,对比文献记载和历史地图综合考量,其旧址当在今阜成门外西南方位,而《帝京景物略》中有关记述不足采信。至于其时万柳堂雅集的主持者廉野云,当为廉希宪五子廉恒。《万柳堂图》画上有赵孟頫题诗,字非真笔,内容则系赵氏诗作,康熙间始收入赵孟頫全集,诗中既有对雅集的记录和对主人的赞誉,也暗含赵孟頫复杂的退隐心理。  相似文献   

4.
传媒大观     
《新闻爱好者》2004,(9):44-45
《漫 画月 刊》改制 完 成 7月 1日 ,河 南 日 报 报 业 集 团 所 属 媒 体 之 一《漫画 月 刊 》根 据中 央 文 化 体 制 改 革 精 神 ,通 过 资金 重 组 、员 工 参 股 的 形 式 ,打 破 原 有 体 制 ,组 建 河南 省 漫 画 时 代 传 媒 有 限 公 司 。公 司 仍 由 河 南 日 报报 业 集 团 控 股 ,员 工 管 理 层 持 股 ,员 工 全 部 实 行聘 任 制 和 人 事 代 理 制 ,完 全 独 立 经 营 。 除 继 续 主办 《漫 画 月 刊 》杂 志 以 外 ,下 设 “漫 画 时 代 发 行 中心 ”、“漫 画 时 代 广 告 中 心 ”、“漫 画 时 代 图 书 出 版中 …  相似文献   

5.
马小玲 《档案》2023,(10):41-46
《中游河工全图》是一幅清代纸本彩绘卷轴河工及河运水利图,全图描绘咸丰五年(1855年)后,河决铜瓦厢北夺大清河入海,新黄河河道中游河段的河道形势和堤埝埽坝工程的情形,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此图未标注绘制者及绘制时间,根据此图绘制内容传达的信息,结合相关史料,推测此图当绘制于光绪二十八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2年-1903年),绘制者为时任山东巡抚的周馥或其幕僚,此图重点反映了济南附近一带黄患区疏濬工程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6.
赵世暹字敦甫,自号琴城赵二,江西南丰人。近代水利学家和藏书家,尤以收藏水利文献而著称。而有关他收藏水利文献的资料仅散见于文端,且比较简短零碎,目前亦尚未有对之专门研究的文章。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从赵世暹几则藏书题记,来初步揭示其收藏和保存水利文献的贡献。在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中心所藏的水利文献中,笔者看到有赵世暹题记的约有九种,分别为《疏河心镜》、《治河奏疏》、《祥泛漫工奏稿全集》、《治河事宜》(一名《河南管河道事宜》)、《黄河》、《郑工启事》、《河工择要》、  相似文献   

7.
新闻与宣传     
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一文中早有论述,他说,比如澳大利亚内地,水源奇缺,先找到水溪的原始人便在水溪附近周围的岩石上画上袋鼠和人取水的胳膊,告诉路过此地的同伴,近处有水源。巴西的原始人在一条河的河岸上,画了一幅鱼的图画,以此告诉同伴,此河里有鱼,鱼的样子就像画的这样。这可以视作最原始的图像传播。  相似文献   

8.
河出书房新社出版的《大人的涂抹画》系列书,汇集了植物画、风俗画的彩色样本以及其线条画,在以40岁以上女性为主的读者中获得人气。这套书说到底就是过去不大为人关注的"面向大人的涂鸦绘本"——借鉴近邻中国中医的说法,让中老年人适当动脑动手,可以预防帕金森  相似文献   

9.
一、河图洛书说 关于我国图书的产生,也有一个近似于神话的传说,即“河图洛书”。中国最早的古籍《易经》中就有“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载。另一部古籍《尚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有人进一步解释说:伏羲统治天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1975年,读国民政府监察院甘宁青监察使高一涵的《金城集》,其中有一首作于1943年《题王子云兰州图》的诗,有长序,引人注目:"岑嘉州《咏金城关》有句云:‘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气象万千,一语中的。然非亲至其地者,不知也。子云此画,似为嘉州注  相似文献   

11.
苏州桃花坞,自明清以来,就以江南木版年画的重要产地而闻名于世。苏州年画里有一幅《采茶牛图》,图中录有一首《采茶山歌》。本文通过对这首歌及相关文献的分析,探讨“采茶山歌”历代的流传和地域分布。  相似文献   

12.
相传,从前有位画家画了一幅《牧牛图》,让裱糊店老板给裱一下,店老板见这幅画画得非常逼真,牛和牧童的神态跃然纸上,便爱不释手,把这幅画藏了起来,另外模仿复制一幅裱好。画家来取画时一看,发现不是自己的原画,而老板说是原画。两人争执不下,结果到官府去打官司。县官问画家:“你说这幅画不是你的,有什么凭据?”画家说:“我画  相似文献   

13.
河出书房新社出版的《大人的涂抹画》系列书,汇集了植物画、风俗画的彩色样本以及其线条画,在以40岁以上女性为主的读者中获得人气。这套书说到底就是过去不大为人关注的"面向大人的涂鸦绘本"——借鉴近邻中国中医的说法,让中老年人适当动脑动手,可以预防帕金森症——《大人的涂抹画》种类新颖,有的放矢,在中老年读者群中引起反响。  相似文献   

14.
明初,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张三丰的"神仙"形象被皇家建构起来。明代中期的嘉靖初年,伪托"冷谦"画、"张三丰"跋的《蓬莱仙奕图》在江南横空出世,该画表现的是"蓬莱"与"仙奕"等道教意象明显的神仙题材,且冷、张二人均被附着了新的"仙化"传说。此伪本图、跋在明代中后期江南社会的流传过程中,更进一步强化了张三丰的形象建构和"仙化"观念的传播,并催生了多个"仇英"的摹本。《蓬莱仙奕图》与多个摹本的存在又进一步影响了世间凡人可成仙的观念,最终在万历八年发生的由诸多著名文人(以王世贞、王锡爵为代表)参与的昙阳子"仙化"事件中达到高潮,并直接影响明代末年多部画史乃至《明史》的修撰。本文意在通过对一件作伪的画跋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其流传过程的考察,揭示隐藏在作品背后的道教史、观念史和文化史,最终探讨艺术史的价值,即图像作为非文献的证据,具备呈现文献所不能呈现之历史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5.
沈周《桃花书屋图》轴,系20世纪80年代由孙照子女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时隔3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2年末举办了"名家珍品集萃—孙照子女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展",使此图得以与公众见面。据有关文献对于沈周《桃花书屋图》的著录,署款沈周的《桃花书屋图》在历史上曾出现两个版本。目前所见"国博本"《桃花书屋图》最早由明代李日华著录,之后百年隐于民间,流传过程不详,清中期重见于钱载著录,后入藏怡亲王府,其后流传有序。而另一版本的《桃花书屋图》先后被明汪砢玉、清卞永誉以及安岐等人著录,清中期之后则不见踪迹。综观"国博本"《桃花书屋图》的笔墨与用纸,当属沈周画作无疑。另一版本《桃花书屋图》至今下落不明,以现有资料而言,无法判断其真伪,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6.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水竹居图》是倪瓒早期山水画作品,此图与倪瓒成熟时期的艺术风格相去甚远,画中物象繁密,笔法工整细致,技法基本属于董源一派,构图也没有后期"一河两岸"的图式特点。倪瓒1345年创作《六君子图》时,其画风与笔法发生了变化,"一河两岸"图式基本形成,但此时的笔墨技法仍有董源一派的影子。直至1355年的《渔庄秋霁图》,才完全形成典型的倪瓒山水画独特样式。倪瓒的山水画风格经历了由多到少、由繁到简、由圆到方、由生机盎然到萧疏枯寂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绝尘冷逸、清雅简淡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太平御览》与陈旸《乐书》等宋代著作中引用了一种名为《乐法图》的乐书。它曾被学者当做乐图类著作,实际上是乐纬《叶图征》的异名。考察被署为"乐法图"的佚文,可以有三方面的收获:1.了解文献之间的借鉴关系与流传脉络;2.勘正《太平御览》《乐书》等著作在引用此数条佚文时的错误;3.与现存《乐叶图征》佚文对勘,对《乐叶图征》相关佚文的误字进行订补。  相似文献   

18.
河岳英灵集二卷 (唐)殷瑶辑宋刻本清莫友芝校。框高十六·九厘米,宽十二·八厘米。每半叶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殷瑶,生卒年不详,润州曲阿(今属江苏丹阳)人。其所选《河岳英灵集》自序落款称"丹阳进士殷瑶"。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著录《河岳英灵集》二卷,亦称"唐进士殷瑶撰"。其实他确曾业进士,但未及第。其馀仕履行实不详。《新唐书·艺文志四》提到"殷瑶汇次其诗,为《丹阳集》者。"同卷总集类又著录"殷瑶《丹阳集》一卷,又《河岳英灵集》二卷"。晚唐诗人吴融有《过丹阳》诗一首,其中"藻鉴难逢耻后生"一句下,自注"殷文学于此集《英灵》",因知殷瑶做过文学之官。唐东宫官崇文馆有文学三人,为正六品下,职在"分知经籍,侍奉文章"。此为东宫亲近,殷瑶不可能担任此职。另外,王府官,西都、北都、东都、都督府也都各有文学之官。各州则仅上等州设文学一人,  相似文献   

19.
《枌东老屋校书图》系山西洪洞董氏家族旧藏,由董寿平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捐献给山西博物院。根据此图及相关档案,结合《砚樵山房日记》等史料,笔者发现董氏家族曾藏有两幅有关"枌东老屋"的画作,一为《枌东老屋校书图》,一为《枌东老屋校韵图》。二图分别独立存在,题材相同,完成时间相近,系由当时两位名士为董文涣所绘。本文从原董氏家族所藏《枌东老屋校书图》入手,以文物的基本信息,结合文献,分析《枌东老屋校韵图》的作者。通过探究二图与董文涣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董文涣在清末京城文人圈的交游状况。  相似文献   

20.
《财经》杂志高管集体辞职事件,虽让人震惊,但也在意料之中。笔者曾在一篇传媒评论中写道:"赵世龙、朱德付、朱学东、程益中的理想有多远?"这次轮到胡舒立等人了,《财经》的理想有多远?这确实值得籍此深刻地反思一番!中国更需要新闻,还是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