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一国两制”构想,我国在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以及台湾回归祖国之后,将在香港、澳门和台湾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使其具有了联邦成员单位的权力特点。随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建立及其运转,世界上将出现一种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新模式,即带有联邦制国家某些特点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2.
“一国两制”既在国家统一的政治理念、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与特区人事制度上体现了主权国家的构建逻辑,又在承认和保护港澳人民的群体权利、双重身份权利与具体制度设计上体现了民主共和国的构建逻辑。,作为“设防型”的制度设计和张力构造,“一国两制”既是一个内在而矛盾的共同体,又是一种复合型的民主共和制;既要积极借助“一国”的共和制度平台,提升港澳居民对主权国家的认同,又要有效利用“两制”的民主制度平台,让港澳居民共享民主共和成果。这是适当缩小“一国两制”内在张力的有效方法,从而使“一国两制”所体现的主权国家与民主共和国相对均衡构建,“一国两制”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3.
概述“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由来、基本思想及“一国两制”的三种模式;阐实行“一国两制”的几个条件;将“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与“非一国两制”模式进行比较,指出台湾当局在“一国两制”上的种种误导;最后得出“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是两岸实现双赢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一国两制”是我党和政府为和平统一祖国而提出的一种科学构想和政治理论,本世纪八十年代香港、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是这一构想和理论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运用。九十年代末,当港、澳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就成了我国政治生活中的现实。“一国两制”是创世之举,它的实施无疑从理论上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课题。本文试从政治学的角度对实施“一国两制”历史时期的我国国家结构形式及其特点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重大战略构想 ,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资本主义的重新认识是“一国两制”提出的基本前提 ;台港澳现状是“一国两制”战略决策的客观条件 ;争取在国际关系和两岸互动中占据主动是“一国两制”决策提出的战略目的 ;“一国”条件下“两制”关系如何处理是“一国两制”决策必须面对的最大现实。  相似文献   

6.
<正> 从实践的角度看,香港回归成功地落实了“一国两制”这一统一祖国的战略构想。 所谓“一国两制”,即在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两种制度,“具体地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探索中提出的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凝聚了集体的智慧,邓小平同志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这一构想的形式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存,灵魂是两种制度共存于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由此实现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发展了我党关于和平解决阶级争端的理论;指明了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新途径;是“和平共处”思想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为当今世界提供了国家和平统一的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党统一战线的全盘工作。  相似文献   

8.
联邦主义是一个极具开放性与实验性的概念。现代联邦主义以“自治”与“共治”为原则,衍生出联邦、邦联、同盟等六种制度类型。本文通过梳理联邦主义的结构与功能,指出联邦主义并不限于政府层级间的权力分割关系,而是一整套关于防止权力集中的完备系统。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三套马车”——人民主权、联邦制度、三权分立——都是联邦主义的不同面相。  相似文献   

9.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澳门回归、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本文阐述了“一国两制”与澳门回归的关系 ,指出“一国两制”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是顺利解决澳门回归的基础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成功地找到了澳门回归的钥匙 ;大陆的强大是澳门回归的坚强后盾 ;“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 ,树立了澳门回归的典范 ;“一国两制”的丰富和发展 ,澳门回归终成现实 ;回归后的澳门 ,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 ,随着澳门基本法的实施 ,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  相似文献   

10.
【考点扫描】本考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国家的性质和职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家职能,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命题趋势】国家制度是近十年高考政治命题的重点之一。首先,从命题的知识分布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家职能、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国两制”在高考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其次,从命题三要素(情景、立意、设问)看:命题选用“情景”时代性强,大多数是考查记忆和理解能力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上 ,坚持和平解决 ;在台湾问题上 ,经历了从“武力解决”、“和平解决”到“一国两制”的变化过程。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和平解决的思想。两代伟人都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研究客观实际 ,一切从民族利益出发 ,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12.
王龙巧 《教师》2012,(27):92-94
一、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2.课标分析本条课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努力;②“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香港、澳门的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为台湾的和平统一提供了依据。二、学情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有一个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的独创性原理,充实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这就是“一国两制”理论。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和形成过程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要提法,其实质就是在一个国家里实行两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和实践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1 .“一国两制”理论来源于实践 ;2 .“一国两制”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香港回归祖国的实践检验了“一国两制”理论的科学性 ;4 .“一国两制”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 ;5 .“一国两制”理论体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6 .“一国两制”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一国两制”思想是邓小平的重要理论,着重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法律内涵;“一国两制”是法律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法律制度上的理论创新两个方面,阐述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在法律上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从国家结构形式、社会经济制度、和平共处原则和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等四个方面论述“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以及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科学构想与基本方针,它与国民党当局抛出的“一国两府”的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一个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允许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长期和平共存,是“一国两制”的重要含义。实践证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唯一正确的方针。  相似文献   

18.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是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焦点,李大钊对此问题的思索就是一个缩影.在袁世凯统治时期,他抨击省界之见,赞成中央集权,其政治主张接近旧立宪党人;在段祺瑞当政时期,他反对专制主义,转向地方分权,其政治主张与国民系一致,具有联邦主义倾向;在联省自治前后,他弘扬民主自由,揭橥联邦主义,其政治思想也进一步升华.可以说,民国成立以来,他的思想经历了从主张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到主张单一制下的地方分权,再到主张联邦主义的变化.其思想演变折射出民国政争的波谲云诡,并与民初以来地方政治思潮上升的趋势相吻合.不同的是,在五四时期,李大钊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不仅与资产阶级联邦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其国家结构思想极具特色.他的立论基础先是联治主义,后是平民主义,在当时都与众不同;他对联邦制国家结构的偏爱甚于其他主张联邦制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他批判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但不反对联邦制度,他对联邦制的设计与中共“二大”的构想有所不同;他对世界联邦主义的设想也独树一帜.这些都体现出李大钊国家结构观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它是邓小平和平解决祖国统一的战略性构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成果,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一、 “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国家结构形式理论 对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结构形式理论,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采取单一制,而不采取复合制。单一制国家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有统一的宪法和国籍,只有一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用民主的方法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思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