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而染色体数量的变异又是染色体变异的主要内容.在"染色体变异"一节内容中,有关染色体数量变异的成因是除单倍体、多倍体相关知识之外的义一个重要考点,笔者在此从配子和个体两个不同的角度,对XY型的二倍体生物性染色体数量变异的成因归纳并透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鳝鱼,又名黄鳝,是我国南方各省区极为常见的鱼类。它不但营养丰富,食用价值很高,而且还可以药用,治疗颜面神经麻痹及中耳炎。但黄鳝的性别决定很特殊,在其个体发育中具有性反转现象。经实验解剖发现,黄鳝在体长200毫米以下时全为雌性,而体长530毫米以上的黄鳝则全为雄性。也就是说,黄鳝小时候是雌性的,长大以后就变成雄性的,下面就黄鳝的性反转现象作些分析,供同行参考。 首先,从性染色体来看,一般生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如 XY型和ZW型性别决定。但长期以来,鱼类的性别决定和性染色体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在2万多种鱼类中,目前研究查明仅有30多种鱼类有异形的性染色体。一般的看法,鱼类性别的决定机制仍处于很原始状态,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在形态上很难区别。从目前对黄鳝的染色体组型分析及显带来看,其染色体数目为2n=24,染色体臂数为N·F=24,所有染色体为端着丝点染色体,没有具次缢痕和随体的染色体,也没有发现异形染色体。这里并不排除黄缮有性染色体的存在,因为黄鳝在鱼类进化上是一个已经特化的种类。但从黄鳝这种自然状态性反转来看,黄鳝是没有性染色体的。假设黄鳝属于XY型性别决定,有XY性染色体存在的话,那么具有XX和XY型性染色体的个体在其自然发育长为成体时应分别为雌性和雄性,这  相似文献   

3.
在生物教学中,有些同学常把单倍体和一倍体混为一谈,认为单倍体就是一倍体.其实,单倍体不等于一倍体,它俩是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可以说“单倍体包括一倍体”.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而一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只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在自然界里,几乎全部的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二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般用2n表示.性细胞是单倍体,可用n表示.这样的单倍体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故为一倍体.但单倍体的来源不同,它含有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物教学》2019,(2):79-80
<正>在高考一轮复习过程中,笔者遇到了这样一道模拟题,而感到深深地疑惑。例题番茄是二倍体植物(2n=24),其正常叶基因(D)与马铃薯叶基因(d)位于6号染色体。番茄变异后可出现一种三体,其6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有3条。三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3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配对联会,另1条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而不能配对的1条染色体随  相似文献   

5.
近交系数是在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估计近交效应的有用指征。由近交系数的变化可以推断近交衰退。但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基因的近交系数的计算是不同的,所以近交对常染色体上基因的纯合的影响不同于对性染色体上基因纯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棱喙毛莨的核型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棱喙毛莨(Ranunculus trigonus Hand.-Mazz.)的6居群77个个体进行了核型分析,发现核型变异现象,并用下面4种不同的核型形式加以表示。(1)昆明型核型2n=2x=16=4m 2sm 10st(2SAT)是四种核型中最普遍的一种核型;(2)苍山型核型公式为2n=2x=16=6m 2sm 8st(2SAT),其染色体大小与其他几种核型相比,显得特别大,它是一种旱生性的细胞型;(3)贵州型核型公式为2n=2x=16=4m 6sm 6st(2SAT),其随体染色体具有一个比短臂大得多的随体,而其他核型的随体是近等于它们的短臂,它是一种株形矮化的细胞型;(4)昆明-苍山型核型2n=2x=16=4m 3sm 9st(2SAT)其特征介于昆明型及苍山型之间,故认为该模型是后两者之间的杂种。  相似文献   

7.
斯氏按蚊的有丝分裂染色体核型、G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加热干燥涂片法对斯氏按蚊的有丝分裂染色体核型、G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斯氏按蚊染色体数目为2n=6,属XY型,全部为中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存在中着丝粒和端着丝粒染色体两种形态:在G带中,两对常染色体在着丝粒附近颜色较深,性染色体X、Y的一条臂全部深染,另一臂分别呈现4条和3条带;雄蚊共有21条带.研究中还观察到了染色体多态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报道苍山地区两种短翅蝗虫染色体,结果表明:突缘拟凹背蝗(Pseudoptygonotus prominemaginis Zheng et Mao)2n(♂)=22+XO,全部是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组式为2L+8M+S+X,红胫缺背蝗(Anaptygus rufitibialusZheng et Mao)染色体数目为2n(♂)=16+XO,常染色体类型为两类,中央着丝点染色体(m,6条)和端着丝点染色体(T,10条);性染色体类型为端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组式为3L+3M+2S+X;两种短翅蝗虫的减数分裂染色体交叉频率以1位点和2位点的交叉居多。  相似文献   

9.
Y染色体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我们知道性染色体有X、Y染色体,开始时生物体可能只有常染色体,以后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其中的一条常染色体分化成Y染色体,另一条常染色体分化成X染色体。Y染色体在人体23对染色体中体积最小,而且基因数也最少。Y染色体主要是异染色质(即其上有较多无活性基因)。在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在配对过程中发生互换,其结果是染色体中的基因会发生各种重组,使得有性繁殖的后代具有多样性,这是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基因型为A aBb的生物究竟能产生几种配子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该题目并未明确告知A a、Bb这两对等位基因是否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或者是否有连锁互换现象。所以在解答时既要考虑常染色体,又要考虑性染色体;既要考虑基因的自由组合,又要考虑基因的连锁与互换等多方面问题。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分6种情况来考虑。一、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1.无论雌雄,若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则此个体可产生数目相等的4对配子:A B、A b、aB、ab。2.若…  相似文献   

11.
高等植物的性别主要表现在具有专门的雌性和雄性生殖器官,在雌、雄单性同株植物中,性别是由性别决定基因控制的,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通常由性染色体决定,有XY和ZW型性别决定方式;有些植物的性别与性染色体(X染体)与常染色体之间的基因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2.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相互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X、Y例外)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和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有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性染色体有与常染色体独特的地方。如X、Y的同源区段控制着相对性状,而非同源区段控制着特有的性状,人类中决定发育为男性的SRY基因就只存在于Y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3.
遗传病是指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内的遗传物质产生改变而引起疾病。作为遗传病,可根据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显隐性的不同,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性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种情况,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很多遗传题需要首先对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是连锁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作出正确判断,怎样分析题目信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呢?本文主要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一、用特殊杂交组合判断是否为伴性遗传XBXb×XBY、XbXb×XBY这2个杂交组合,由于后代性状表现与性别相关联,可以用来鉴别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5.
鸭嘴兽的染色体系统和它的外表一样非常奇特.在大多数哺乳动物和鸟类中,个体的性别是由分别从父母身上获得的性染色体决定的,雄性哺乳动物各有一条X和Y染色体,而雌性有两条X染色体;鸟类是ZZ(雄)和ZW(雌)染色体.  相似文献   

16.
(我想说的话:关于“染色体非整倍体变异”,高中生物第二册教材中仅两处提及:一处是在第56页小字部分提到个别染色体增减对生物的危害,另一处是在第59提及21—三体综合症的发病表现,并未提及非整倍体变异的原因、种类等内容。为方便高三生物教师的备课,我结合两个例题针对非整倍体变异特别是性染色体增减情况作一简单的归类分析和小结,这也是我从事高三生物教学时教研的一点心得,愿意于同行们商榷与交流。)  相似文献   

17.
不同载体上的基因,遗传特点与规律不同.从总体上说,基因可分为质基因与核基因,核基因分布在染色体上;质基因分布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上(动物细胞位于线粒体,植物细胞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因而,探究基因的位置主要是判断基因是位于细胞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细胞质中;如果已知位于染色体上,还要判断是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X、Y染色体)上;如果已知位于性染色体上,往往又要判断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非同源区段上.常规探究方法可归纳如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 ,用骨髓细胞作材料 ,对秦岭雨蛙染色体组型、C 带和Ag NORs作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秦岭雨蛙 2n =2 4 ,由 6对大型染色体和 6对小型染色体组成 ,有中部或亚中部、亚端部三类染色体 ,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次缢痕出现在No .1 1染色体的长臂上 ;一对Ag NORs在No .1 1 ;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C—带正染  相似文献   

19.
试题1:玉米的子粒有色(C)对无色(c)为显性.以玉米纯合有色的第9染色体的三体(2n+19)为母本,以无色的正常玉米(2n)为父本进行杂交.如果n和n+1配子均可育,那么:假定C基因在第9染色体上,使F1群体中的三体植株与父本回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如何? 参考答案为:回交后代表现型有有色籽粒和无色籽粒,其比例为3∶1.  相似文献   

20.
陆军 《中学生物学》2010,(3):54-54,57
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主要有三种情况构成,分别是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其中染色体变异中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基因突变三者既有相似性,又有本质区别,现根据几个实例对这三种情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