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准确掌握中国21世纪以来国土空间格局变化的本底状态,科学有效地谋划未来国土空间管控途径,是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及中国美丽愿景规划实施的重要举措。本文系统剖析了新时代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管控的科学内涵,分析了21世纪以来国家国土空间格局变化的时空特征,并提出了对标2035年目标和2050年愿景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配置和美丽愿景目标实现的调控模式。中国21世纪以来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和工矿用地扩张、耕地面积减少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土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模式,新时代需要加强对不同开发强度等级(人工建设活动、农业开发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类型边界的空间管控,更需要加强各生态系统类型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品质质量的提升,以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国土空间格局本底的配置合理性检测、问题诊断和调控阈值界定基础上,对标2035年和2050年美丽愿景目标,在自然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多规合一"等新时代背景下,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管控、基本农田保护和质量提升、生态草牧业建设发展以及"对标范例"宜居城市环境营造等方面未来愿景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金秋科苑》2013,(22):63-64
11月8日,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优化宁夏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宁夏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协举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2013年学术年会暨主题报告会。  相似文献   

3.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优化空间格局的战略重点。文章从发达国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特征分析入手,结合我国长期缺失全国国土远景规划所产生的空间开发无序、区域发展失衡以及各地盲目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等问题的解剖,阐释了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尊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分不同地区主体功能、控制开发强度和调整空间结构以及生态产品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创新,论证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我国国土空间布局规划体系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地位。进而从"1、2、3、4"战略任务入手论述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主要方面:"1"是建设一个美好家园,"2"是促进陆地与海洋两大国土空间的统筹发展,"3"是构建我国国土空间的城市化、农业和生态安全3大战略格局,"4"是形成我国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域。最后,从咨询建议的提出、指标体系建立、国土空间评价、区划草案研制以及构建基础理论、研制技术规程等方面,系统介绍了中科院研究团队在过去10年间面向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形成所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4.
科技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科技创新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管理体制转换,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生态文明的建设任务作为我们科研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在相关领域要明确科技需求,瞄准核心问题,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来源,它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用结果。生态文明是一种重视生态环境、重视环境保护的意识、价值观和文化,这意味着要解决当前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必要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法律法规的完善及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等使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了可行性。因此,需要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中.建设生态文明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协作和持续推进.近年来,云南省经济建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生态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仍在加剧,人民对环境安全与树立环境保护新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建立多方参与的政策制定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建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依托优质资源发展生物多样性经济,完善生态产品建设,发展并完善生态旅游,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已成为全党全国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新的形势下,要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是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承担负责任发展中大国义务的必然选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深入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理念,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指导方针、基本途径和目标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按照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增强科技支 撑能力,完善体制机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沈阳市地理国情现状分析入手,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从生态、人口、经济等角度分析了沈阳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测算了沈阳市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值,并对其进行空间聚类,总结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特征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沈阳市在统筹城乡改革、生态与资源保护要求下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自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以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空间持续扩张、植被覆盖显著增加,人口呈总量减少、城镇人口增加双向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步提升、人地关系紧张状态总体缓解。“十五五”时期,坚持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的功能定位,稳固生态系统供给、调节、支持及文化服务规模;同时,更加注重其服务质量提升,形成更具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生态基底,并兼容绿色化、低碳化的生态产品开发利用功能,形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包容性保护方式。“十五五”时期,生态地区不仅是国土空间新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还将是国土空间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优化建议:从战略格局层面,增强生态安全屏障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空间联系与供需互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优化重点生态功能区格局,整合自然保护地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分类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精细化分区管控体系、协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重点,以高水平保护支撑生态地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金秋科苑》2013,(21):38-3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理念对海绵国土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文章坚持目标与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在分析生态国土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生态国土建设的国内外实践,旨在修复陆地生态系统,提高国土资源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的能力。加强海绵国土建设是应对极端气象事件,科学利用自然,促进人地和谐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智慧之路。  相似文献   

12.
面向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和国土空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新形势,针对当前生态补偿目标与国土整治修复不匹配、补偿标准不一致、补偿方法单一化等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政策剖析、理论解析及应用分析,提出以生态券为载体实现国土整治修复项目生态价值量化的新思路。主要研究结果:①生态券是特定生态单元生态功效变化程度的价值量化。生态券制度是对生态券生产、应用、交易、评估、监测等进行管理的政策体系;②生态券制度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国土整治为生态券实施对象、以占补平衡为需求驱动、以生态补偿为建设目标,以集成生态系统功能、投入、耗散的生态功效框架为生态券测算依据,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潜力评价引导生态券价值修正,实现对项目尺度保护修复的整体生态价值的量化;③生态券测算包括区域背景设定、项目尺度计算、区域系数修正3个步骤,衔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管理流程中区域规划、项目建设、项目评估3个环节。建议建立包括政策法规、监测体系、技术标准等的生态券制度,为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及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施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张海燕  樊江文  黄麟  汤宇磊  岳颖  杨玉  刘晓煌 《资源科学》2020,42(10):1870-1882
自然资源综合区划是土地、矿产、森林、草地、湿地、水和海域海岛等复合自然资源空间异质性的直接反映,是分区、分类、分级推进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体系构建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布设的重要科学依据。目前中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理论研究较为欠缺,且技术方案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准确的评价范式。本文基于自然资源格局、演变和功能特性,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管理为出发点,阐述了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的概念框架;按照主体性、整体性、多尺度、等级性和发展性五大原则,提出了区划技术方案,并初步开展实证研究;最后,比较了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与自然区划和生态区划的差异。本文研究成果可增强对自然资源耦合关系和分异特征的科学认识,促进多学科建设,服务于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自然生态约束的滨湖城市土地利用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协调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本文在借鉴已有各种区划方法的基础上,将自然生态条件和资源环境状况作为区域土地利用的约束条件,提出了基于自然生态约束的滨湖城市土地利用分区方法,并讨论了评价单元的划分、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以无锡市区为例,通过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两方面评价,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高、较高、中等和低四级自然生态约束类型区,并提出各类型分区的土地利用布局导向和管制措施,为滨湖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突出, 主要表现在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退化、土壤污染严重等, 影响了粮食安全。文章针对目前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土地整治入手, 分析了土地整治促进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实现途径, 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土地整治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文章概括了黄河流域自然生态条件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发展机遇。按"基底-生态优先、承载-发展约束、驱动-内外关联"3个逻辑递进环节搭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总体框架,形成了通过对国土空间开发人类活动适宜性评价划定生态、农业和城镇三类功能区域,到评价测算三类功能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而依据承载能力制定不同功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策略的学术思路。提出了生态-移民-城镇化建设工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旱作基本农田建设、分类分批解决能矿资源采空区历史遗留问题等生态恢复保护战略路径。建议采取的高质量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壮大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发展特色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产业,借助"三线"国企创新潜势发展机电、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型战略产业,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机制和资源优势价值化分配体制,健全空间精细化管治、区域差异化发展和对外开放等现代化管理体系,构建国家战略引领、"一带一路"开放需求拉动、黄河文化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新动力系统等。  相似文献   

17.
沈镭 《资源科学》2021,43(11):2160-2172
对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的科学分类是开展自然资源调查评价、履行其管理职责、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实现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战略任务的最基础性前期工作。针对学术界、管理层和实际工作者对自然资源分类的不同意见和分歧,本文创新性地从空间、属性、用途、管理等视角提出了一个含有3个一级大类、11种二级门类、62种三级类别的新分类框架和分类方案。该方案不仅区分了自然资源的地理空间,便于分类管理和实际操作,而且区分了自然资源的不同用途与属性,很好地反映了作为物质或能量的自然资源与作为环境条件的自然要素之间类型上的差异性。研究成果为推进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的完善,并与国际接轨、提升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能力,以及推动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与生态环境、农田水利、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等部门在自然资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重大任务和目标上的有机衔接,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调研方法综述美国生态风险评价发展历程及评价框架。从重金属污染物、有机污染物、自然灾害及社会开发活动三方面评述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结果表征及评价结果应用。基于生态风险评价进展,提出加强我国生态毒性数据的积累和数据库建设、建立全过程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生态风险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加强不确定性分析等建议,为长效生态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杨红生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0):1111-1117
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加剧等背景下,我国海岸带区域发展遭受显著影响,生态脆弱性异常突出,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目前,海岸带区域相对独立发展的盐碱地农业、滩涂养殖和海洋牧场,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亟待查明陆海连通性的影响机制和调控途径,采用新设施和新工程技术,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海岸带生态农牧场新模式。文章以我国海岸带区域发展的典型和缩影——黄河三角洲为例,分析了海岸带资源、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海岸带区域盐碱地开发与海洋牧场产业发展现状与需求,论述了海岸带生态农牧场的建设理念、建设内容、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和发展途径,以期为我国海岸带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生态效益考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群英  周生路  任奎 《资源科学》2009,31(4):634-640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考量已成为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多目标优化模型,以生态承载力、生态支持能力和生态绿当量作为土地生态效益的衡量指标,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生态效益考量方法进行研究,并以南京江宁区为例,求得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优化的若干方案,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及主成分投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方案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择优。结果表明:①该方法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生态效益考量是可行的,可以为区域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有利借鉴;②采用该方法,目标年与基期年相比,研究区耕地面积减少幅度较小,可完成耕地保有量目标,园地、林地比重分别增加1.02%、4.41%,居民点工矿用地比重增加1.25%,交通用地增加0.91%,建设用地总量增加较小,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生态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