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月视窗     
刘飏 《新闻实践》2007,(7):53-53
全球报纸发行量上升世界报业协会6月3日发布的世界报业趋势调查报告显示,去年全球报纸发行量的增长伴随着全球报纸销量创造新高,每天超过5.15亿人买报。如果算上免费报纸,全球报纸总发行量上升34.61%,免费报纸占据总发行量的将近8%。这些结果表明,报纸依然生机勃勃,展示了报纸作为数亿人首选媒介的巨大活力。报告显示,世界销量最大的100家报纸中,其中60家来自亚洲的中国、日本和印度。中国是世界最大报纸市场。来源:新华社  相似文献   

2.
2006年6月世界报业协会发表《2005年世界报业趋势报告》指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报纸70%在亚洲,中国每天发行9660万份,日本则有6970万份。在全球发行量最大的10份报纸中,有7份在日本,其中《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和《中日新闻》排在前五名,《产经新闻》、《东京体育报》也分别位列第七和第十位。  相似文献   

3.
王荣 《当代传播》2002,(2):85-86
我国报业经营的基本原则是,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报纸的发行量越大,社会效益就越好。然而,从纯经济角度和报业的实践来看,报业利润是以增加发行量为成本代价、以广告收入增加获得补偿而取得的。因此,科学地制定发行目标市场定位,合理地确定发行数量,并不断改善发行结构,提高发行质量,才能以最佳的发行量赢得丰厚的广告回报。报纸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拥有与一般商品不同的特性。一般商品的消费对象是单一的,而报纸的消费对象是二元的,即读者和广告商。这…  相似文献   

4.
张志君 《传媒》2006,(10):38-40
目前,报业经营是一次销售上发行亏损,完全依赖二次销售的广告收入弥补.因此,广告主的目标人群以及对目标人群的影响力,就成了发行的最主要诉求.从财务角度看,发行量的增长带来广告增长的同时,还必须使整个利润增长.当发行量增长带来的广告增长弥补不了发行量增长带来的发行成本的增加时,这样的发行增量,哪怕都是目标读者,发行也是不经济的.  相似文献   

5.
教材发行这块“奶酪”,一直为新华书店所独享,据了解,全国新华书店70%以上的利润,来源于教材发行。可观的发行量、稳定的利润源,使教材成为新华书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  相似文献   

6.
朱汉华 《新闻前哨》2005,(9):109-109
价值链第一环:提升发行量发行网通过对报纸产品进行销售,直接反映编辑、记者的劳动价值,又直接影响广告销售的效益。一张报纸的发行量,与其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呈正相互动关系。发行别无选择地要担当起服务者的职责。这种服务在整个报业经营的价值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发挥着枢纽和导向作用。因此,发行部门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发行量,其次才是节约费用、创造利润。如果提升发行量和节约费用之间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7.
世界报业协会(WAN-IFRA)10月13日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编辑人论坛上发表世界报业趋势报告指出,2010年全球报纸总发行量减少900万份,降幅为2%,而为5.19亿份。其中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发行量减少,但亚太地区与拉丁美洲却增加。该协会表示,最新报告涵盖全球69个主要国家,占全球报业总值的90%。发行量减少最多的是北美地区,剧减11%;欧洲  相似文献   

8.
叶新  姜思烁 《传媒》2004,(4):48-50
为什么杂志发行如此重要?对消费类杂志来说,发行收入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虽然许多杂志通过广告赚取利润,而不是发行量.但杂志广告商需要有发行量的保证.一般说来,发行量越大,杂志控制广告商的可能性就越高.  相似文献   

9.
摊派发行党报在实际工作中是常见现象,但学术界和业界都很少谈及这个话题,有也多是从“加重或减轻群众负担”角度谈,没有深入挖掘其中的根本原因。王卫明、刘勇生同志的这篇章认为,党报发行工作之所以出现摊派发行这种不正常情况,主要有三个原因:党报发行上的读定位与内容上的读定位不一致;片面追求发行量,以发行量高为荣;忽视发行工作中党和党报的形象损失。  相似文献   

10.
周耀明 《传媒》2001,(12):40-41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报纸零售逐渐成了人们喜爱的文化消费方式.但目前我国报纸发行的方法,从总体上来说仍然是以订阅为主,据有关资料统计,零售率还不到总发行量的15%.在西方报业发达国家,一些报纸的零售量约占报纸总发行量的50%,与此相比,我国的报纸发行在市场零售方面做得还是不够.因此,我们对零售在报纸经营发行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和研究十分有必要,同时对提高城市广播电视报经营发行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文锋 《新闻界》2007,(3):61-62,48
现代报纸大多采用发行售价低于单位成本,实行低价亏损发行的报纸赢利模式。报纸经营的盈亏平衡分析可知,报社需理性看待报纸的发行扩张,将报纸的发行量控制在一个适度有效的范围内,以求得报社总利润的最大化。报纸进行科学控制发行,在把握好报纸发行盈亏平衡点时,不同种类报纸宜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等困扰着我国报刊发行企业。如何创新报纸发行方式,全面提高报纸发行水平,推动管理向适应市场经济的标准化管理转型,使报纸发行量不断上升,无疑是摆在各级报社面前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13.
王荣 《新闻出版交流》2001,(5):10-12,17
大家知道,报纸的效益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大块。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说,报纸的每一份发行量都是有效的,并无“有效发行”和“无效发行”之分,因此,对我们的报纸来说,多一份发行量,就意味着多一个读者,多一个宣传对象,多一份社会效益。因此,报纸的发行量越大,报纸的社会效益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报纸的每一份发行都是有效的,理论上根本不存在有效与无效之说。那么,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为什么有人会经常提出“有效发行”或“无效发行”的说法呢这主要是报业经营者考虑与追逐经济效益的行为使然。从纯经济的角度来看,发…  相似文献   

14.
新闻动态     
《中国传媒科技》2007,(6):63-63
<正>全球纸媒顶住网络冲击活力依旧【6月5日《国际金融报》】当今时代,纸质媒体受到互联网强烈冲击。但世界报业协会日前在其发布的世界报业趋势年度调查报告中表示,全球报纸去年发行量上升2.3%,每天超过5.15亿人买报,而读报人口估计超过14亿。根据该协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报纸销量在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都有所上升,北美洲是惟一报告销量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一日中则昃,日盈则食。我国农村供销社发行图书的鼎盛期在1976年,当时的发行网点为103万个,也就在同年10月,“四人帮”倒台,宣传发行红宝书的调子开始降温。从第二年起,全国供销社发行网点增长的势头趋缓。供销社经营图书始于1951年,作为新华书店的合作伙伴,图书发行也随着供销社在农村的普及而普及。供销社的图书发行量通常占到新华书店销售额的20%~30%。几十年来,为推动农村图书发行事业的发展,文化部、国家出版局、新闻出版署、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新华书店总店等部门曾先后17次联合发文,以加强和改进这方面的工作,最…  相似文献   

16.
报纸发行模式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到岁末年初,报纸发行问题就成为老总们的注意力中心,因为没有发行量意味着报纸的末日,而海量发行是巨额回报的必要条件。发行量的提升不仅仅依靠内容取胜,不仅仅依靠记者编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报业继续发展壮大,报纸发行模式也随之变革。  相似文献   

17.
王丽 《记者摇篮》2005,(9):22-23
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有的党报发行量逐年上升,有的自费订阅量甚至占总发行量的30%以上,究其原因,除了所处地域、经济基础等客观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正确处理了质量、发行二者关系,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18.
世界报业协会6月2日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亚洲和南美洲需求的推动下,全球报纸发行量仍然呈上升趋势。对此,世界报业协会负责人表示,有关报业走向没落的预测犯了严重错误,报业前途一片光明。  相似文献   

19.
2006年6月,世界报业协会发表《2005年世界报业趋势报告》指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有70%在亚洲,中国每天发行9660万份,日本则有6970万份。在全球发行最最大的10份报纸中,有7份在日本,日本的《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和《中日新闻》排在前5名,《产经新闻》、《东京体育报》也分别位列第7和第10位。  相似文献   

20.
王荣 《新闻知识》2001,(7):25-26,24
从经济学角度看,报纸发行量并非越大越好我国报业经营的基本原则是,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报纸的发行量越大,社会效益就越好。这是勿庸置疑的。然而,从纯经济角度和报业的实践来看,报纸发行量却并不一定越多越好。报纸盈亏平衡点分析原理告诉我们,在报纸价格小于报纸成本的情况下,报纸发行量只有在小于报纸盈亏平衡点发行数量时,报纸才能实现盈利。近年来,国内有些报社按照“不求最大化,但求最佳化”的发行方针,科学地制定发行目标市场定位,合理地确定发行数量,并不断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