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强调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背景下,针对我国高校以智能机器人技术为载体所开展的高等工程教育和工程实践在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和工程实践三个典型方面存在的不足,论文结合我校开展机器人教育的现状,对我校在开展机器人教育中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实践效果进行了展示,在建立层次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节,代表性的专题讲座和阶梯式的科研团队等方面对以机器人技术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实践表明,多方位的工程感知、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过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效果更为直接的表现在师生共同参与的实际工程案例中,同时也为高校开展以机器人教育为载体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践,阐述了机器人足球竞赛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积极意义和作用,介绍了针对创新教学的教改情况及机器人足球竞赛在本校的应用成果,最终指出在应用性本科院校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开展机器人足球竞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工科自动化类相关专业学生的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基于工程型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提出以机器人足球竞赛为平台的多学科工程综合与创新实践教学方案。首先介绍了机器人足球竞赛的相关背景,然后从本科阶段工科教育模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角度,构建了符合"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理念的基于机器人足球比赛系统的工程训练方案,最后对系统方案中关键技术与训练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讨论。机器人足球工程训练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本科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根据机器人的教育发展现状,提出了机器人在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的优势,然后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在机器人教学中所涉及的学科内容,阐明了机器人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适用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本科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的质量,培养模式决定着人才的类型。因此,本科教学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变革,废除旧知识、旧模式,增添新知识,采纳新方法。物联网技术和机器人技术作为当前最热点的研究领域,因其科技含量高,趣味性强,综合性强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应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本科教学的主流模式及其发展方向,再概括了物联网教育机器人的特点并进行了设计开发,最后探讨了在本科教学中引进物联网教育机器人技术的途径和方法,并对实施结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浅谈本科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工业生产中扮演举足轻重角色的工业机器人的优势与特色,以及结合市场对该专业的需求,对本科院校开展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旨在培养的本科毕业生相对于高职院校的机器人专业毕业生具有更广的就业面、更高的就业平台起点以及较大的技术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国劳动力出现了结构性短缺,成本不断上升,产业结构转想型等诸多因素,工业机器人行业迅猛发展。目前国内禹职院校尚无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的对口专业,我校可谓首开工业机器人专业,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提出对学生进行“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进行培养,本文主要讲述的是结合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探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陆续有本科院校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也有中职学校开设相应机器人专业,在行业技术迅速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对于高职教育层次的工业机器人专业来说,如何定位、如何规划和如何实施是重要的问题。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珠三角地区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进行研究,深入分析研究对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内外部因素,提出采取增长型战略、特色型战略并举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机器人学导论课程的教学需求,对本课程作为跨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探索。经过一系列具体的改革,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较好效果,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外专业学生对机器人行业的专业知识储备,为有志于从事机器人行业的跨专业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工程教育机器人作为一个最为典型的工程系统对象,涉及多领域的前沿技术集成,是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理想载体.采用机器人作为学习、探究和研究的平台,是对传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一种改革.本文结合我校开展工程教育机器人培训及参赛情况,分析了机器人教育在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对学校教学改革和学生个人能力培养意义和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