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得到重视并被积极弘扬。工科高校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的历史重任,而"工匠精神"正是其应有的精神品质。然而,现代学徒制下工科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学徒、师傅以及制度等方面均面临重重的教育发展困境。工科高校可以在全社会营造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在学校与企业中营造渗透"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在各行为主体中增强培育"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以探寻现代学徒制下工科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2.
为了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让"工匠精神"落地生根,文章从思想渗透、细节打磨、基础奠定、实习强化四个维度,探究了中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基于我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及时提出的精细化管理、精品制造理念,也是针对中国正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时间点、产业正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分界点和当前中国制造业严重缺失工匠精神的问题点,提出的培育大国工匠精神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一、后工业化时代下的大国工匠精神之内涵  相似文献   

4.
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工匠之师培养大批富有"工匠精神"的工匠。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作为开展培养工匠之师的主阵地,迫切需要得到"工匠精神"的助力。文章通过对"工匠精神"和工匠之师内涵的分析,论述了培养工匠之师需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建议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通过调整培养目标指标、推行"校企校合作"的学徒制培养模式、加强"德艺双馨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和营造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等途径培养"工匠之师"。  相似文献   

5.
彭秀川 《文教资料》2020,(6):193-194,161
工匠精神项目驱动下高职课程建设是"大国工匠"人才培育的基础,以"展示设计"课程为例构建工匠精神项目驱动的课程新标准.重点论述"工匠精神""项目驱动"如何在"展示设计"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量化考核中实施,使工匠精神项目驱动内涵素质"精细、严谨、耐心、敬业""精设计、精绘图、精施工"在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中得到实施.  相似文献   

6.
培育及弘扬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探索方向.教师应进一步认识中职"思想政治"课厚植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争做具有工匠精神的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师,积极开展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探索,为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呼唤大国工匠和行业领军人物,高职院校肩负着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必将在人才培养中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而"工匠精神"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对高职院校在"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进行工匠精神培养的困境、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质造大国"的升级,以及文化强国的双重背景驱动下,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需要弘扬工匠精神。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考量工匠精神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即乐生、精工、尚巧。按照此内涵标准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严格要求,朝着"精品"的方向进行"打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关键素养,如精神信念、理论功底、话语逻辑等,从而直接或间接为他们的教育话语赋能,使其构建的教育话语更具实效性。在具体践行过程中,要注重相应文化体系的建设,以支撑和推动工匠精神的践行,具体来说,应完善制度文化促成工匠精神的习惯养成,强化对工匠精神认同的价值文化激励敬业精神的养成,落实管理文化为"工匠型"教师的个人利益护航。  相似文献   

9.
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在制造业领域需要有"工匠精神".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文章系统分析了影响"工匠精神"培养的四个因素,提出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首先校企双方应该重视"工匠"的作用与地位,然后在专业课程教学、工匠型师资队伍的构建、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给出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分析理解"工匠精神"内涵入手,阐述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目的在于探索在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合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大国工匠,促进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1.
现代学徒制为当代"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体制基础。当代"工匠精神"是在传统"工匠精神"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从分析古代学徒制的历史意蕴,到归纳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的时代表征发现,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扎根"于现代学徒制之中,企业作为协同培育主体,充分发挥师父角色的作用,制定学徒实习规范及"工匠精神"考核标准;职业院校通过开展思政道德素质教育,组织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活动;政府要引导转变社会就业观念,制定奖励政策激励工匠;社会力量要继续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搭建信息平台提高工匠的职业尊重。  相似文献   

12.
工匠精神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不仅需要工匠精神的传承,更需要工匠精神的培育。如何培育一批职业技能强、职业素养高的大国工匠,是现代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通过分析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提出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工匠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蕴,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需要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高职教育处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端环节,为回应时代要求,应加大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构建文化软实力,以名师教育与校企合作模式陶冶工匠精神,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需要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工匠精神是制造业文化的软实力,包含了文化基因、创新基因和价值基因。新工科引领工匠文化,打造大国工匠的摇篮。通过树立大工程观、推进产教融合、加强师资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开展双创教育等多渠道并举的途径,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新工科建设各个环节,打造新工科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特色。  相似文献   

15.
<正>"工匠精神"火了!这几年,从日籍作家柳宗悦关于日本手工艺研究丛书被翻译、引进到国内,到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热播,再到"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社会各界开始对"工匠精神"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要走向高端,要实现供给侧改革,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似乎成了一种"神器"。然而,仔细想想,"工匠精神"似乎不是"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需要有"工匠精神"。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劳动者的重任,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这种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本文提出结合专业教学实践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方法,并探讨了通过开展实训周和校企合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7.
"工匠精神"的发扬传与承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重要条件。分析我国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比照德国、日本"匠人文化"的深刻启示,诠释和倡导工匠精神所涵括的技能、职业、精神、道德和价值的多维体现,有利于我国现代职业人的培养与产业经济的升级转型。  相似文献   

18.
从央视的《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到近日两会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工匠"话题的讨论一直热度不减,那身在一线的能工巧匠们,对此又有怎样的看法呢?"工匠精神是尽善尽美""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这是网上对于工匠精神的定义,但在不同岗位的工人口中,它又演化为不同的含义。徽州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蒋永青有这样的理解:"工匠精神和师傅传授给我的学艺规矩是相  相似文献   

19.
培育当代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呼唤,是国家强盛的需要。职业院校是培养、训练有开拓创新意识、良好职业操守和专门技术技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培育和塑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工匠精神是其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的核心与精髓。红色文化是由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亿万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形成的最优秀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将其有机融入职业院校德育和素质教育工作中,以培育当代工匠精神,定能造就数以亿计"德艺双馨"的大国工匠、行家里手,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型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培育当代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呼唤,是国家强盛的需要。职业院校是培养、训练有开拓创新意识、良好职业操守和专门技术技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培育和塑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工匠精神是其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的核心与精髓。红色文化是由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亿万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形成的最优秀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将其有机融入职业院校德育和素质教育工作中,以培育当代工匠精神,定能造就数以亿计"德艺双馨"的大国工匠、行家里手,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型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