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为了有效开展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文章在分析影响学校开展整合的因素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系统视角的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EIPO评价框架,从整合的保障要素、输入要素、过程与方法、成效四个方面设计了评价指标与指标评价要点,并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EIPO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2.
《陕西教育》2013,(10):24-31
影响学科教学效率效果的因素很复杂,既有政策、课程、社会价值观等宏观要素,也有教学理念、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微观原因。学校、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因素,我们在基于实践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及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对微观原因进行了侧重探讨。  相似文献   

3.
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混合学习模式在普通高校的应用优势和趋势,混合学习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将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通过分析高校师范专业必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混合学习设计需求,构建了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混合学习模式,设计了该课程的混合学习实施流程图,并从混合学习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阐述该课程是如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学习实践。课程混合学习实施结果显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课程内容设计、网络课程学习导航、网络学习活动设计与组织、及时的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网络学习参与度、师生对网络学习的认可度等因素对混合学习的有效实施有重要影响。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学习的对策主要包括加强网络教师培训;重视混合学习环境设计;强化混合学习活动设计与组织;提供在线学习辅导与支持;明确学校激励措施与网络教学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4.
混合学习是面对面学习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有机结合。为了厘清影响学生混合学习效果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本文基于探究社区模型,界定了混合学习包含教学存在、认知存在和社会存在三个关键要素,同时界定了各要素包含的子维度,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分析对象,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解释了三要素对混合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教学存在、社会存在、认知存在与学习效果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认知存在在教学存在与学习效果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认知存在在社会存在与学习效果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验证了基于探究社区的混合学习模式的要素及其关系,并对其进行了拓展,提出了提高混合学习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远程教育学"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将混合学习引入到课程教学设计中,依据混合学习的原理与方法,提出基于混合学习的课程设计框架,利用该框架设计"远程教育学"课程教学方案,并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最后对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时期,数字化教学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表现,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是衡量数字化教学的关键因素。为此,文章基于扎根理论,运用NVivo11软件对山西省3所师范院校的访谈数据进行编码,探究6名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构建师范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师范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教师自身、课程、学校与社会,最后为发展师范院校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中小学课业负担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与评价,是落实减负政策的基本前提。本文基于中外相关文献,侧重从学校层面整合出一个概念框架,用以审视和分析那些对学生课业负担状况有影响的多重因素。这些因素大致包含两个层次,其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课业与考试因素;其二是学校情境中的资源条件、政策制度以及组织氛围等因素。该框架基本涵盖了学校情境的各个方面,但其具体操作化和有效性仍有待检验。  相似文献   

8.
SPOC在MOOC之后,成了一种适应高等院校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作者设计了混合学习模式的计算机类课程改革模式框架,从课程选取与课程资源准备、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角度,对具体的计算机类课程进行了实践性的SPOC混合教学改革实践。实践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教学改革理论和实践框架能够指导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所进行的教学实践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诸多影响要素中,国家课程制度的政策支持、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和能力、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以及对诸多要素进行整体协调的决策机制是关系学校课程制度建设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提高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水平的必要条件。应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要素对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影响机制,促进学校课程制度建设规范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框架内最突出的亮点之一,从2001年开始,就被作为小学三年级以上年级的必修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虽已被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所熟悉,但农村小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陷入了困境,许多学校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进行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基于此,本文拟就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成为常态课的成因及对策做一简要的分析和阐述: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成为常态课的成因1.学校对教师考核的片面性影响着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所致,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日常教学,仍主要停留在语、…  相似文献   

11.
教师理解课程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解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是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提出的概念,意指教师对课程理念、课程材料等新课程要素的理解。理解课程对于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程被学校采用后,要由教师带入课堂。教师是新课程的第一个学习者,他首先对课程进行理解。教师在课堂实施的课程是教师理解后的课程,而教师理解后的课程与文件课程并不是必然一致的。因为教师理解课程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教学的个人知识、教师的个人特长等。这些因素往往因教师的不同而不  相似文献   

12.
借鉴生态学思维和方法审视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解析中职课程思政生态系统应包含的“要素”单元,对中职课程思政“要素”根据功能、作用不同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优化,构建中职课程思政观念子系统、中职课程思政建设子系统、中职课程思政教学子系统、中职课程思政评价子系统,形成“要素”良好有序运行结构,并发挥相应作用和功能,以满足学校、教师、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外部社会数智化正通过知识组合方式不断影响处于“三元空间”的包含教师在内的人类主体,知识获取途径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使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逐渐指向“个性化”大趋势。基于课堂智能分析场景的案例增量数据来进行垂直大模型学习,成为课堂智能分析大模型训练和人工智能支持教师能力分析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基于能力形成的过程视角和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构建了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然后,文章对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能力进行智能分析判别,构建了基于课堂智能分析大模型的教师教学能力分析框架和培养机制;最后,文章以北京市某学校的五年级语文老师为例,初步构建了该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能力的映射关系和教师教学能力框架。文章通过研究,旨在为教师教学能力的个性化培养和智能评测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是教师在信息时代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也是评价现代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文章基于高校教师知识结构特征,构建高校教师TPACK知识结构框架;并通过调查问卷,对教龄、培训频率、师范教育背景与高校教师TPACK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回归分析,验证了高校教师TPACK模型假设。研究结论发现TPACK知识结构包含七个要素,教师教龄和师范教育背景与TPACK各个知识要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快速的社会变化和快速扩充的知识总量,终身体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高校体育是由学校体育向后学校体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对终身体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为了使高校体育课程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作者通过对终身体育思想的概念及必要性、影响坚持体育锻炼的动机因素、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各教学要素开展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试图把握非认知因素在终身体育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各教学要素开展现状,为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学校课程管理专业性的欠缺是导致课程实施低效性的主要原因。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选取国内有代表性的中小学150所,对720位学校课程管理者包括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研组长以及普通教师进行了课程管理的现实调查,结果表明,学校课程管理者对学校课程观念的认同度较高、态度较积极,但学校课程管理者的课程与教学知识素养偏低、课程管理能力不足等已成为影响课程科学运作的重要因素。基此指出,提高中小学校长的学历水平与专业素养、培育一批拥有专业素质的学校课程团队以及打造学校特色课程应是近期提高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在线教育、混合式教育等教育形式增多,但线下课堂仍是主流的学习环境,课堂环境下的教师教学投入要素及其结构关系与效应亟待明确。文章在“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指导下,结合已有研究和对23位中小学教师教学投入的访谈结果,确定了课堂环境下教师教学投入的五大核心要素;接着,对各核心要素所包含的子要素进行说明,构建并修正了课堂环境下教师教学投入要素的结构关系及效应模型;然后以210位中小学教师为对象,开展问卷调查,深入探讨并验证了教学投入要素的结构关系与效应,构建课堂环境下教师教学投入模式;最后,提出提高教师教学投入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微课程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作为高等院校教学研究领域的两个热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学科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微课程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课程组以汽车设计课程为切入点,通过创建微课程、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效果为目的,构建了包含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模块以及全过程考评指标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结果表明,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体验感均有所提升,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掌握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在梳理有关实践性知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建立了“4×2”的分析框架.以此框架为核心,利用调查、座谈和实践反思等混合研究方法,对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总体水平偏低,各维度发展不均衡,在教学信念和教学技能两个向度上存在矛盾以及发展面临着多种且复杂的因素.为此提出了建立持续反思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和注重行动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协作知识建构是网络环境下较为热门的新型教学方式。该研究在现有建构理论的基础上,对基于协作知识建构的混合教学的内涵、教学设计原则开展深入探讨,并尝试提出了课前学生在线自主协作学习、课中完成知识内化、课后查漏补缺的混合教学模式。以此为框架,对高职《园林建筑(与小品)设计》课程开展个案实践研究,为高职设计类课程的混合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