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公平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对高等教育主体间的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博弈行为及利益取向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博弈主体的利益要素和制度的创新,高等教育各主体间的博弈均衡对如何有效的配置提出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与实现教育公平的政策制度。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教育资源配置理论及相关政策设计中,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办学资源和教师资源,教育资源配置即是以学校为单位,采取行政手段将这两类要素配置到各个学校中.然而,当高流动性社会背景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现实前提时,需要将学生资源纳入到教育资源的要素构成范围内.从流动性上看,办学资源、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相应出现了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权力性资源配置与非权力性资源配置,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造成了权力性资源配置的扭曲失灵,由此给乡村教育的发展带来困境.因此,从应对社会高流动性出发,本研究提出需要重新检视教育资源配置的理论假设,扩大资源要素范围,重构乡村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化空间,建立受教育权分配与教育资源要素配置之间的适配性关系,平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来实现权力性资源配置最优化.  相似文献   

3.
江颖 《成人教育》2023,(11):24-31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原有的资源供给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教育需求。老年教育多元资源整合理念,就是要根据系统论对不同教育主体、部门、形式的教育资源要素进行全方位的合理调整、组织协调、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设计以“一主体”“三基元”“三内涵”和“三支撑”为主的多元资源整合行动框架,形成老年教育资源整合的先决环境和发展基础。基于此,通过制度协同、意识变革、资源建设、供给服务、数据融通及资源增值的整合行动路径,使老年教育的资源建设从“九龙治水”的割裂状态走向“百川归一”的整合状态。  相似文献   

4.
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的一个基本特征为多样化的社会主体合作,通过多主体合作机制达到手段柔、成本低、效果好的治理目标,故应当如何进行多社会主体合作自然成为必然要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观察并分析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总结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中的多主体合作机制,并将其抽象为社会协同治理中多主体合作机制所必要的五大要素:共同目标、政府主导、利益共享、制度建设、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5.
教育资源配置的生态化是通过协调不同主体利益,解决教育生态系统内部不同主体之间享有教育资源的矛盾和失衡,推动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教育资源配置生态化的法治理念不深入、运用法治思维不彻底。为此,相关权威机构必须充分认识教育资源配置生态化的法治思维属性,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政府在资源配置的责任、搭建多元主体参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平台,从而为教育资源的生态化配置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6.
张侃 《山东教育科研》2013,(11):25-27,38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变迁过程是学术、政府和市场三股力量相互博弈不断调整的过程。我国转型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经历了两次大的制度变迁。我国高等教育只有立足于自身的学术性,努力扩大高校自主权,使高校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好政府的关键性作用,才能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变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供求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随着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现有的教育供给能力产生了愈加突出的矛盾。教育实践的发展要求先从理论上探讨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供求的关系,进而能够有效配置教育资源,扩大教育供给,缓解教育供求的矛盾。一、资源配置的经济学阐释资源配置是指经济中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1]它具有双重性:一重性是生产要素的配置,也称资源的技术性要素配置;另一重性是生产关系、利益关系配置,也称资源的社会性要素配置,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据此,资源配置机制具有技术性要素…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技术》2018,(3):19-25
目前,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呈现出"多元、共创、共享、服务"的生态化发展趋势。文章首先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基于生态发展链理论,构建了数字教育资源配置生态链模型。随后,文章重点剖析了该模型的运行机制,包括资源流转机制、协同竞争机制、价值增值机制、互惠共生机制和动态平衡机制,同时深入分析了该模型的主要驱动力、价值创造与分配、价值增长点、稳定以及进化。文章揭示的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主体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发展规律及其动态平衡,可为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教师教育协同治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治理主体协同能力不足、协同治理结构制度保障不济、协同治理过程实践效能不佳、协同治理文化推力不足等困境。界定教师教育协同治理理论内涵及特征原则,重构教师教育主体价值共识,激发主体协同动力;优化管理程序,提升主体协同能力;完善制度结构,厘清协同治理主体间的权责关系;搭建统筹管理平台,优化教师教育治理实践过程;增强协调沟通,厚植包容信任的治理文化,以期推进教师教育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跨界共享是"无边界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价值内涵,也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破除边界藩篱,重构"学校—政府—市场—社会"在资源配置中权力格局的重要推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存在类型化失衡、空间性失衡、指向性失衡以及结构性失衡。基于"无边界教育"理念,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需要重新厘定资源配置主体的利益关系,消除职业教育资源类型化的边界;以"大教育"思想为基础建立资源配置机制,促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构建供给激励机制与服务体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用的均衡化。  相似文献   

11.
于璇 《教育与经济》2021,37(3):59-69
基于2005-2018年全国时序数据和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Dagum基尼系数以及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实证考察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及时空演进趋势.研究发现,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明显提升,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非均衡特征;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总体差异呈现扩大趋势,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绝对差异表现为明显扩大,呈现出两极或多极分化特征;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俱乐部趋同,且变动多发生在相邻类型之间,空间因素对资源配置水平的增长具有显著影响.当务之急必须强化省级政府统筹,建立区域均衡导向的教育资源投入保障机制;促进普职协调发展,扩大深度贫困地区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健全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提升高中教育扶贫资源配置效率,以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发展阶段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然要求,是通向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协同治理为研究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分析视角。研究表明,城乡融合发展遵循动力协同、目标协同、主体协同、要素协同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尽管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依然存在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能力有待持续增强、乡村特色产业规模集聚效应不甚明显、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合力尚未形成、城乡数字要素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等现实困境。基于此,研究得出协同治理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能力、创新驱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广泛凝聚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合力、数字赋能城乡要素资源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3.
每项技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形成、发展与应用离不开特定的技术生态,信息技术尤为如此。运用人工智能、5G通信、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已成为全球共识,而技术间加速融合、协同创新所形成的智能技术生态是驱动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智能技术生态以教育信息的全面感知为基础,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动力,通过跨时空、跨模态、跨组织的教育教学要素重组以及各教育主体间可信、智能的合作,推动未来教育创新与变革。智能技术生态可为跨时空的教育资源配置、多主体的教育协同治理、社会化的教育服务供给以及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评价提供支撑,从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学活动、教育组织和教育管理等多个方面系统性、结构化地重塑未来教育样态。在此过程中,需通过技术间的赋能解决单一技术瓶颈问题,并通过优化教育治理体系规避科技伦理风险,有序推进智能技术生态的演进与未来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大学中研究生院和学科院系为资源配置博弈的二元主体,建立了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过程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收益与成本。指出在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研究生院和学科院系双方均需寻求配置成本与收益的平衡点,并就实现研究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给出了相应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5.
大学外部治理是实现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调大学办学自主权、培育社会组织的政策红利下,大学外部治理主体越发多元。运用三螺旋理论,从治理主体角度展开考察了政府、大学、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的职责关系,系统地分析了大学外部治理多主体协同的建构方向与发展路径,对于促进大学外部治理多主体协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应从"厘清行动边界明确多元治理主体职责,确保协同治理有序""强化制度供给规范协同治理机制,增强协同治理能力""放权增能引导大学自治,提高协同治理水平""培育赋权积极引导,凝聚协同治理力量"等方面进行探索,最终促进大学外部治理主体朝着多元协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公平是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价值追求,强调并逐步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化,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之间、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地区之间、同一区域之间、高等教育内部之间的资源配置失衡状况,要求尽快建立一套保证公共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政策制度是保证教育资源供给和平衡的前提,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保证政策具有执行力的关键,通过法律保障制度追究违规行为是防止教育资源配置权滥用的重要防线。  相似文献   

17.
从办学条件、教学及经费、学生发展、交流培训与服务4个维度选取了21个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指标,构建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TOPSIS模型测算了我国30个省份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绩效的评价值,并利用SOM聚类分析,确定各省份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绩效的等级。结果显示:纵向科研经费、对外交流和学生就业三种资源配置绩效最优,信息化教学宽带、年生均财政拨款、师生比和高职院校数量四种资源配置绩效最差;从省份中观层面来看,江苏省的高等职业资源配置绩效最优,广东、山东、浙江和北京次之;从区域宏观层面来看,东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绩效优异,中部地区资源配置绩效较差,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资源配置绩效最差。  相似文献   

18.
资源配置首先应该考虑主体的利益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体开始向多元化转变,形成了学校、社会和政府三个要素。我们需要建立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市场调节机制为导向,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学校自身办学为主体的资源配置框架,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直接影响到微观教育活动的效率和宏观教育格局的平衡,还间接影响到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大学教育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为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和大学力量,三者相辅相成,具有不可替代、功能互补和相互制衡的作用。要实现大学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应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构建大学教育资源约束制度,实现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增强大学办学自主权和提高大学的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20.
教育券制度的产生源于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的追求,其基本理念在于引入竞争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本文针对我国当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出现的问题,分析了教育券制度在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