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档案既是社会记忆的建构性资源,也是社会记忆的建构性行为和结果。把档案放到社会记忆系统中思考,我们需要在社会记忆建构的行动中,探视档案记忆形成或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过程中的建构机制。本文将档案建构社会记忆视为一种"昔日重现"的生产过程,认为其中包含着内在建构与外在建构的统一,选择、解释与表达的统一,主体性意愿与客体性资源的统一,体现出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中的内在性、复杂性和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充分阐述社交媒体对社会记忆的建构传承有助于形成基于互联网的社会记忆发展新态势,社交媒体档案记忆的多元化、智能化,亦可推进发展社交媒体建构传承社会记忆的理论与方法。从社交媒体孕育社会记忆建构传承的新环境以及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这三个方面逐层诠释社交媒体的社会记忆建构传承,并对如何发挥社交媒体建构传承社会记忆的积极作用,克服避免其消极作用在媒体平台、档案部门、互联网用户等方面提出了应对之策。社交媒体具有记忆价值、人文情感等特质为社会记忆建构传承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树立数据思维、促进记忆“智造”、建立过滤机制等策略为社会记忆的建构传承提供了普世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3.
建构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记忆对推动沿线地方发展具有现实的需要与广阔的空间。南方丝绸之路沿线地方具有通过地方历史、地方媒体、地方认同三个层面来建构文化记忆的可能。其中,地方历史可分为基于历时性的记忆衔接、基于共时性的记忆选择、基于物理性的记忆场所三个维度,地方媒体包括地方新型主流媒体、地方自媒体和其他媒介形式等三种类型,地方认同的效果考察主要关注文化记忆的媒介内容感知以及媒介内容的差异化呈现。此外,记忆建构的行政因素作为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引领和推动力量,毫无疑问会进入地方的文化记忆建构当中。  相似文献   

4.
历史记忆就是以图片、文字、影像等媒介形式将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特定的信息方式保存下来.媒介是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而文本化是其表现形式.文本是通过文本化来实现的,文本化的过程涉及"记忆"的媒介建构和如何建构的问题.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媒介建构反映的是影视剧文本呈现的历史是"真实"的也是"当下"的,这和我们持有的历史观念以及所处社会情境有关;如何建构反映的是"历史心性",这与影视剧文本生产过程中信息的选择、重估、遗忘以及创造有关.  相似文献   

5.
留存于高校师生大脑中的个体记忆借助一定的媒介,上升为高校集体记忆。高校记忆工程是立足于当下需求对高校历史记忆信息进行建构的系统工程。高校记忆工程框架下记忆信息资源建设路径主要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物记忆信息保护、高校纪念活动开展、校史展建设、机构知识库建设、口述历史收集、校史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集体记忆是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表性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的传统领域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构集体记忆具有现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赋予了建构对象优秀等意义,但档案"建构"性是相对"客观"性而言的,为此还应坚守传统档案文化,延续文物档案工作传统。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9,(7):37-47
媒体记忆居于社会记忆研究的中心地位,同时,其在记忆实践中又存在记忆失真、媒体失忆及记忆失序等问题,从而提出了关注媒体记忆伦理的现实与理论要求。对媒体记忆伦理规范的考察须将媒体伦理与记忆伦理相关联,由此所提出的媒体记忆伦理的主要规范是真实、责任和信任。媒体记忆伦理的实现,则要从意识自觉的实现与技术路径的实现之双重维度,通过培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记忆自觉意识、历史自觉意识和时间自觉意识,通过记忆的分工、记忆权威的建构,以及记忆实践的影响规避等来达成。  相似文献   

8.
社会记忆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如何正确认识社会记忆的建构是一个重要问题.社交媒体在当下的广泛应用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有着深刻影响,笔者从影响社会记忆建构的主要因素如社会框架、权力架构、维系方式切入,探讨社交媒体在社会记忆建构中的介入机制.  相似文献   

9.
高原 《东南传播》2021,(11):43-45
主流媒体做好建党百年"红色记忆"的宣传报道,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主流媒体肩负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做好"红色记忆"的主题宣传,关键在于主流媒体如何利用新技术、新业态,建构好"红色记忆".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提早策划、谋篇布局,精心制作一系列分量足、品质精、形式新的优秀新闻作品,对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宣传好建党百年"红色记忆"进行多元化尝试和积极探索,通过宣传报道激发八闽儿女汲取百年党史精神伟力,为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7,(11)
为了彰显新闻传播学在记忆研究中应有的专业属性、研究地位与价值主张,应纠正以往媒介记忆研究过度泛化的倾向,以新闻媒体的记忆实践为核心,在明确"媒体记忆"概念与"媒介记忆"概念区别的基础上,回归新闻与记忆这一媒体记忆研究的核心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新闻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属性的共鸣,指出其共有的事实性、建构性、符号化与可替代性属性是探讨媒体记忆问题的基础。随后将新闻的记忆实践置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组合中,并进一步将时间划分为日常时间和神圣时间两极,将空间划分为实体空间和想象空间两极,通过时间和空间交叉组合中构成的四个象限来分析时间与空间中记忆的新闻。最后,对新闻记忆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韩洁 《档案管理》2020,(2):62-65
文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为例,分析活动中档案部门参与社会记忆建构的现状与特点,指出不同层级档案馆建构现状存在显著差异,多国家记忆、缺少家庭记忆和个人记忆以及档案管理和利用服务工作有待提高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档案部门参与社会记忆建构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岳璐  郭飞扬 《传媒观察》2023,(11):89-97
近两年,社交媒体平台刮起了一股“精致露营”风,美图打卡、精致器具、乡野氛围等仪式感的打造与凸显,备受年轻人喜爱,也让社交媒体上的露营记忆发生了转变与拓展,强调野外探险与艰苦求生的早期风格不再是露营记忆的唯一表征。在记忆理论的视角之下,社交媒体的新露营潮以唤醒个人记忆的刻写为起点,以共享与协作的形式对集体记忆文本进行重塑,并在平台的强大算法助力下实现了对露营记忆的数字化整合。具体来看,露营的社交媒体记忆实践通过符号化表达、空间化建构以及媒介化展演得以展开。露营记忆的生产与建构还存在一定的记忆失真、失焦等问题,这源自社交媒体记忆生产中话语权的伪赋权趋势与主导权的争夺乱象。  相似文献   

13.
媒介记忆是人类一切记忆的桥梁与纽带。"长津湖战役"作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值得被媒介和历史所铭记。作为社交媒体空间的微博,汇聚着大量网民的交流与讨论,无疑是媒介记忆研究考察的重要渠道。研究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描绘出微博空间中"长津湖战役"记忆的历时变化、结构形貌及其演化特征。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空间中的集体记忆受到其他媒介记忆内容生产的直接影响,而网民的交流、讨论则会逐渐聚焦、建构出媒介记忆的主体结构和原点,并且形成后的记忆结构和原点很难被改变,即便声势浩大的商业宣发、明星打榜也自然而然地卷入并融入媒介记忆的过程之中。同时,在社交媒体中媒介记忆的短暂"沸腾"和长久"保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需要更稳定的力量推动媒介记忆的建构与纠偏;同时,非正式结构管道的记忆也需要以正式结构管道的记忆为记忆叙事的原点和坐标,而不可过度虚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述了社会记忆与档案记忆,总结了档案记忆的实际运用,分析了档案记忆建构存储性、选择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探讨了权利和档案工作者对档案记忆建构的影响,以及档案记忆建构在传承社会文化与延续社会记忆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记忆的建构离不开历史、文化、政治以及主体的形塑,同时也离不开媒体——受众接收信息的通路和历史传播与思想传承的载体。在技术驱动下,传播媒介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建构集体记忆的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意识形态输出的手段也更加隐蔽。本文选择以《人民日报》这一权威性的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其新媒体渠道的内容发布进行全样本分析,揭示其建构南京大屠杀这一记忆的特点与变化,以及其反映出的媒体在强化认同和塑造归属感等方面起到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人民日报》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后现代性、碎片化等问题,是如何将南京大屠杀这一记忆绵延并重塑的,这是本研究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自"世界记忆工程"实施以后,重视城市文化和保持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连续性已日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档案在城市记忆的建构及城市文脉的绵续方面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审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姚燕婷 《东南传播》2021,(12):80-82
既有关于媒介记忆的研究注重探究媒介如何形塑集体记忆,但较少关注媒介给受众带来的记忆实践,本文通过对"云游敦煌"小程序的考察,讨论了其作为记忆建构者和记忆内容承载者的双重角色对记忆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作为记忆建构者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主要通过各类时间符号的"复刻"以及多维阐释壁画内涵的叙事路径来书写"中介化记忆".作为记忆内容承载者的"云游敦煌"小程序通过一系列看似个体化的互动项目,给受众提供了充满家国话语、自我意识的记忆实践,并由此成为唤起受众关于敦煌特定文化记忆的"记忆之所".  相似文献   

18.
周葆华  陈振华 《新闻界》2013,(14):55-61
本文通过在上海进行的问卷调查,首次在经验层面上探讨当代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形成了有关"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新媒体事件"集体记忆的深刻程度与记忆普遍程度总体正相关,并受到事件重要性和自身卷入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所记忆的"新媒体事件"的发生时间覆盖不同年份,但具有明显的"最近效应";大学生群体记忆深刻的"新媒体事件"主要以"道德隐私"和"公权滥用"两种类型为主。本文还对"新媒体事件"集体记忆的建构性与群体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当局历年皆举行纪念活动,《中央日报》亦大量报道社会各界纪念"九一八"的相关活动。通过对《中央日报》相关报道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解读,进而剖析纪念活动所蕴藏的政治能量,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时期朝野各界对"九一八"纪念活动的定位,深化关于"九一八"纪念活动社会记忆的认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国新闻界关于"三鹿事件"(2008-2019)的报道文章为经验材料,通过泽利泽"阐释社群"概念考察中国新闻界的媒体记忆实践。研究发现,国内新闻界围绕"三鹿事件"所展开的两种媒体记忆实践路径均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首先,"三鹿事件"中的媒体记忆实践,主要围绕中国新闻界在此次事件中的媒介失语和职业荣耀展开,看似相悖的同行评议使得新闻权威的消解与建构共存于这场讨论中,在此事件中,国内新闻界就新闻权威来源问题的讨论表现出不同于专业主义规范的另类表述。其次,媒体记忆实践中的"三鹿事件",有关该事件的社会创伤话语被持续建构,它成为中国媒体在不同语境中援引"三鹿事件"时的重要范例,借此中国新闻界对该事件的叙事权威得以确立。但与此同时,媒体对"三鹿事件"边缘记忆的开掘以及去语境化处理,使得"三鹿事件"的社会创伤话语在行业内遭遇不同程度的离散与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