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音乐因为融入以钢琴为代表的西方音乐,而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并得到广泛的普及与推广。中国音乐家立足于本土文化,根据中国听众的审美和喜好,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境融入到钢琴创作中,使中国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更加显著。如今,中国钢琴音乐无论是作品题材、还是创作手法等,都向着多元化发展,以更好的满足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双重需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文化背景的熏陶,深深扎根在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使中国民间音乐的内容和基本形态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这种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艺术形态又以英独特的功能与精神内涵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使传统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更具有音乐的线条、音乐的精神与音乐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要求开展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极其必要的。以审美为核心对中国音乐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改革,辩证看待音乐与审美的关系,借助这一表象特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摒弃传统教学观念的不足,提出符合学生发展的多元化教学理念;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积极优化音乐审美教育方式,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彻底改善我国音乐教育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为我国音乐审美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李白和王维的乐府歌诗音乐一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共性特征,如题材相似、音乐种类丰富、音乐基本形态大致相同等等。但在不同的人生经历、气质性格及宗教思想的影响下,李王二人的歌诗音乐呈现出了不同的音乐形态及审美特征,如李白的乐府歌诗音乐以北乐为主,音域宽广跌宕,节奏、旋法形态多变,具有飘逸洒脱、热情豪爽、意蕴醇厚的整体审美特征,而王维的大部分歌诗的音调结构与旋法复合了北方与南方的音乐特点,并有机融合成一种新的旋律风格,形成了气疏韵长、清雅简淡、意境深远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究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为导入点,分析了音乐与情感、美学的内在联系,与音乐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以及嵇康“声无哀乐”理论的美学基础及文化传承,与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及礼乐教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音乐创作领域中,中西方音乐风格上的差异,除了受到历史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创作技法和调式调性上的差异。正确地处理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中国音乐文化与外国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处理培养审美能力与学习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有益于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树立多元的音乐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文章探究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为导入点,分析了音乐与情感、美学的内在联系,与音乐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以及嵇康“声无哀乐”理论的美学基础及文化传承,与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及礼乐教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阐释空间的差异表现在音乐形态、乐谱特点、审美追求三个方面。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音乐较西方古典音乐具有更大的阐释空间,而这种差异产生及存在的原因在于中西音乐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9.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正式启动,这是我国普通音乐教育的一个里程碑。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统继承价值等一系列新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它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的特征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区域内被绝大多数民众广泛接受并具有典型中华民族形态特征的音乐。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受时空局限,"与伦理通,与天地和"。自上古起,黄帝、尧舜、商周各时期均有自己相应的音乐,这些古代音乐是中国音乐的根基,是特定经济基础之上重要的文化要素。对移风易俗、引导人心向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新生的流行音乐已形成规模产业,而传统音乐早已不见往日的辉煌,步于低谷。中国传统音乐如何应对外来流行音乐的巨大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