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课教学中通过压弹簧、拉橡皮筋、弯尺子、捏海绵等活动,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施力时物体形状的改变,撤除外力时物体又能恢复原来的形状。但是有些物体的形变极其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如玻璃瓶等,学生很难想象和接受这些物体在受力后也会发生形变。这里,要借助一定的仪器将微小形变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2.
【案例导言】本案例是浙教版科学七(下)第3章第2节《力的存在》的教学片断,以往教学中面对"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知识点时,老师通常用橡皮筋、空矿泉水瓶等易形变的物体先来演示实验,让学生直接观察到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接着再用手挤压装满红墨水的玻璃瓶,通过观察玻璃管中红墨水水面的变化,让学生明白力作用在坚硬的物体上时形变也是存在的,只是这种形变十分微小,很难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当笔者  相似文献   

3.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改变叫作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作弹性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弹力的产生是有条件的: 1.两物体互相接触; 2.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包括人眼不能观察到的微小形变).  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的物体之间.任何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可以直接看出;但有的形变极其微小,必须用特殊的仪器或方法才能将其显示出来.为了让学生亲眼看到微小形变发生,我们用铁架台、金属杆、金属丝、金属片等简单器材制作了一个能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笔...  相似文献   

5.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弹性形变中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在这三个知识点的具体教与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许多物体的振动是非常微小的,我们肉眼几乎看不见,这对于理解声音的产生条件就造成了障碍;而有的物体的形变(包括弹性形变)也是非常微小的,微小到我们的肉眼也  相似文献   

6.
<正>高考复习需要从基础入手,紧紧围绕知识点进行题组训练。下面以"弹力"为例,分析相关知识点并进行题组训练。一、知识点分析知识点一:形变、弹性(基本概念研究)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形变。2.弹性。(1)弹性形变: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2)弹性限度:当形变超过一定限度时,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  相似文献   

7.
学习和理解力的概念以后.学生经常提出这样两个问题:(一)什么是力的效果?(2)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其实,解释这两个问题并不复杂、也不困难,弄清它们能够使力的知识纵横拓展和深化有序.力的效果,是指物体受力时发生的两类物理变化:一是物体因受力而发生的形状变化;二是物体因受力而发生的运动状态变化.物体的形状变化简称形变,它包含着物体的长短变化、粗细变化、曲直变化、体积大小变化等多层意义.这些形状片、皮球等物变化,通过弹体受力会发生簧、橡皮筋、竹相关的形变实验来观察,同学极其容易领会和理解.值得指出的…  相似文献   

8.
形变与弹力     
手压气球,气球会变形(图1);手拉弹簧,弹簧会伸长(图2);人坐木板,木板弯曲(图3).物体的这种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形变有两个方面:①形状的改变:指物体的外观发生变化,如橡皮条拉紧时,由短变长,弹簧的拉伸或压缩等;②体积的改变:指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如用力压排球,排球的体积减小;压海绵,海绵的体积也变小等.我们的身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形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形变。  相似文献   

9.
设计思路 本课教材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 1.认识物体的弹性,建立弹性、弹力的概念。利用典型材料,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对物体进行感知,通过捏、压、挤、拉等动作,体会这类物体的共同属性:在外力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总结出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感受形变物体的弹力。  相似文献   

10.
<正>一、弹力是谁发生形变引起的弹力是表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力图恢复原来的形状,而对另一个物体产生的力,拉力、压力、支持力等都是弹力。这里可对弹力概念进行细化分解为:A物体使B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B物体要恢复原状,而对A物体产生的力。因此,弹力是由于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力。  相似文献   

11.
开发了一种凹面反射镜反射成像式光杠杆微位移测量系统,对高中物理实验“通过平面镜观察桌面微小形变”进行改良,定量测量了桌面的微小形变量。同时,将该装置应用到金属丝杨氏模量的测量。通过上下移动的“十”字叉丝像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地理解微小形变的含义。本系统能精确对微小位移进行高精度测定,制造成本低、检测速度快、精度高、可靠性强、形象直观、操作简单。拓展引入杨氏模量概念,将物体抵抗形变的能力用物理量去描述,培养学生定量探究的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12.
设计思路本课教材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1.认识物体的弹性,建立弹性、弹力的概念。利用典型材料,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对物体进行感知,通过捏、压、挤、拉等动作,体会这类物体的共同属性:在外力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总结出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感受形变物体的弹力。  相似文献   

13.
俞花 《物理教学》2012,(4):17-21
教材分析弹力作为力学中三种常见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之一,其难点是正确判断弹力产生的条件及确定弹力的方向。掌握好弹力的相关知识,可以为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奠定基础。本节课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都会发生形变的事实。并通  相似文献   

14.
中师物理课本中对弹力的定义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阻碍它的物体产生了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这个定义说明了物体间有弹力作用的两个条件。第一是其它物体跟这个物体互相接触;第二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但是,由于大多数情况下,物体发生的弹性形变很微小,一般不为人们所感知,因此,对于给定的物体所处的情况下,物体间是否存在弹力,学生就毫无把握,往往只是片面地根据它们是否接触而判断,错误地认为只要互相接触就存在弹力。于是就造成了误判。那么怎样才能正确无误地分析判断物体间有无弹力,以及弹力…  相似文献   

15.
1 案例分析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力的作用,如推、拉、提、举及牵引列车、锻打工件、击球、弯弓射箭等,都是在物体接触时才发生的,这些相互作用力称为接触力。接触力按性质可分为弹力与摩擦力。本节课是高一物理第四章相互作用的第二节,通过生活现象和实验探究来认识各种形变,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了解弹力的广泛应用,本节的信息量和活动量很丰富,实践性和趣味性很强,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身边的弹性现象,广泛联系实际,着力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通过观察微小形变、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相似文献   

16.
1案例分析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力的作用,如推、拉、提、举及牵引列车、锻打工件、击球、弯弓射箭等,都是在物体接触时才发生的,这些相互作用力称为接触力。接触力按性质可分为弹力与摩擦力。本节课是高一物理第四章相互作用的第二节,通过生活现象和实验探究来认识各种形变,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了解弹力的广泛应用,本节的信息量和活动量很丰富,实践性和趣味性很强,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身边的弹性现象,广泛联系实际,着力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通过观察微小形变、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17.
曹国凡 《考试周刊》2011,(28):190-191
力学中受力分析是力学内容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微小形变产生弹力和静摩擦力的分析.是高中生感到特别困难知识点,能否突破这一难点.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很好掌握力学知识。在分析弹力、摩擦力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根据各力的产生条件.运用假设法或二力平衡分析;二是结合物体的平衡条件分析:三是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结合物体运动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放大法与微小长度的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物理实验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微小的量,用给定的仪器进行测量时会带来很大的误差,甚至无法进行测量.如果能将待测量按照一定的规律放大,就可以达到既能测量,又能减少误差的目的.此文讨论了物体发生形变时,长度发生微小变化的几种测量方法,并进行了比较;以及用光的干涉测薄片等微小长度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一种坚硬物体发生微小弹性形变的演示实验新方法.1 原理本实验以制平面镜的玻璃作为坚硬物体,利用镜内虚像大小的变化显示玻璃的形变.本文依有关放大率的知识,以圆形平面镜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对物体作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 ,弹力的大小和方向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所受到的其他外力以及其他条件来决定 ,在力学问题中常常作为未知力出现 .对弹力的大小、方向的确定和计算 ,学生往往容易出错 ,而对物体弹力的确定又是进一步分析物体受力的关键 ,本文对此作些分析探讨 ,供参考 .一、弹力的产生及其特征分析两物体相互接触 ,并因彼此拉伸或挤压而形变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 ,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这便是弹力 .可见产生弹力的条件是两物体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两者缺一不可 .通常把拉伸形变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