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小说家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的亲密接触,她的小说思维中融入了电影思维的某些因素,形成一种在高层次上融叙事与造型、再现与表现、时间与空间为一体的新的思维模式。其作品在体现小说艺术叙事特征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了空间艺术造型的优势,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电影化”倾向的独特文本,特征可粗略概括为:色彩情感化,造型视听化,结构蒙太奇。色彩、光线、服饰、蒙太奇的运用,显示了张爱玲小说在艺术形式上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2.
小说《色·戒》被李安改编成为电影引起了轰动效应。张爱玲的原作带有明显的女性叙事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性别决定的,表现出女性对传统男权主义的解构。李安的电影,却不自觉地将小说诠释成为一个男权主义文本,并且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想象。  相似文献   

3.
小说《色·戒》被争安改编成为电影引起了轰动效应。张爱玲的原作带有明显的女性叙事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性别决定的,表现出女性对传统男权主义的解构。李安的电影,却不自觉地将小说诠释成为一个男权主义文本,并且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想象。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由张爱玲小说重新改编的电影会越来越多,这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领域,也是诠释其小说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色·戒》与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对比二者的艺术技巧和方式。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一生与电影有着不解之缘,对电影的迷恋和介入使得她在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中调动了电影的某些表现手法。这既为张爱玲四十年代小说的现代性叙事注入了新的因素,也使得其小说遭受到某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如果拿<色戒>电影和小说一比较,就发现李安的故事叙述得太过用力而显得密集,过于紧凑:而张爱玲的小说叙述和情感皆疏淡得不动声色,最动情处也是一笔带过.这是因为张爱玲深谙中国小说个中三昧的个人风格和李安西方式的电影语言考虑,以及文字表达和电影媒介之间的差异,让<色戒>出现了李安的"密"与张爱玲的"疏"两个版本.  相似文献   

7.
电影作为现代都市化新的构成,它改变着人们体认现实生活和其它学艺术的方式。张爱玲的视觉感受力、电影修养综合她对语言字的敏感,形成小说中电影手法。具体表现为多种镜头运用、蒙太奇手法、可视意象和小说叙事方式的电影化位移。张爱玲创造了电影艺术影响之下成熟的现代小说范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香港导演许鞍华改编的电影出发,探讨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从小说到电影,从文字到影像的得失和启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文字到影像的变动,这从叙事方式、情节改动出发;其次从改编的原因分析:《半生缘》之所以成为改编次数和版本最多的张爱玲小说,就是因为它太不“张爱玲”了,虽然突出了主干,但也删除了种种“张爱玲特色”,变成一个相对纯粹的爱情悲剧;最后探讨小说改编后的遗憾。在对人性的揭示上、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表现手段上电影对色彩的运用、对小说中意象的经营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心,看电影成为上海市民的重要娱乐方式.上海租界的特殊文化语境孕育和催生了张爱玲的电影情结并表现在她的丈学创作中.租界文化影响了张爱玲的电影评论、电影剧本创作及其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0.
《倾城之恋》所使用的电影叙事语言、电影线形结构和电影造型手法等特点,都表现出这部小说的电影叙事策略。小说通过电影叙事达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充分展现了张爱玲杰出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探讨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从意象、比喻、电影技法、心理描写四个方面分别展示张爱玲小说艺术世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在观众中反响热烈。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主持了一次关于小说《色·戒》与电影《色·戒》的讨论。讨论主要涉及了对主人公王佳芝形象的理解,李安与张爱玲对“色”、“戒”的不同演绎,电影和小说各要侧重表达的人生态度与伦理道德观念,张爱玲隐藏的情感因素等。参加讨论的是王泽龙教授2007级的几名现代文学研究生。下面是讨论的集录,发表在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色.戒》是张爱玲晚年最精彩的创作小说,耗时整整25年,其间,经过数次修改。但小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而李安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却引起轰动,好评如潮。小说设下了太多的谜团,是张爱玲从女性视角的曲折演绎,而电影是李安从男性视角对小说的再次解读。  相似文献   

14.
论文详细解读了张爱玲的小说《色戒》,指出其情节的跳跃性、语言的模糊性、叙述的暧昧性、主题的复杂性恰好构成了电影改编的良好要素,由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在小说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演绎和合理的延伸.使小说有关复杂人性的主题在电影中得到了同样完美的诠释。张爱玲用文学艺术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主题,李安用影像语言做了更温暖动人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小说引人瞩目的一个现象是:其小说世界多有攻于心计的成年人,少有象征纯真的儿童。张爱玲认为儿童并不意味着明天的希望,她对儿童怀有恐惧的心理,对生命的繁衍的意义持悲观态度。影响张爱玲儿童想象的主要原因是:(1)张爱玲早年创伤性的生存体验;(2)童年身体生活的匮乏促成的以书本为本源的间接体验生活的方式;(3)对线性时间观的质疑和否定。它深刻地影响了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成人视角的运用使张爱玲的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女性性别立场,促成了苍凉的美学风格的确立。其对儿童文学的贡献在于:塑造了富有人性内涵的儿童形象,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范围,丰富了儿童文学形象的表现内涵,深化了现代文学的表达深度。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创造性地把电影化造型不着斧痕地化用进她的小说,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浓郁的视像性和表现力,并使她的小说的艺术层次与思想内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小说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又接受了中西电影艺术的表现技巧,因此具有浓郁的影视艺术特色。这种特色集中体现在它的传奇叙事性、戏剧化电影手法、反映的假定和逼真性上。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创造性地把电影化技巧不着斧痕地化用进她的小说 ,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浓郁的视像性和表现力 ,使她的小说的艺术层次与思想内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从1977年《色·戒》小说的发表到2007年《色·戒》电影的上映,其引发的讨论一直与政治历史叙述有关。由对小说女主人公王佳芝的精神分析入手,探究张爱玲在小说中如何用"人性"书写瓦解政治历史叙述,继而探讨张爱玲的政治历史观。可以看出,"人性"书写是张爱玲对政治历史叙述的逃逸之路,是另一种政治性表现。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及李安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由于作者审美个性的不同以及小说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导致小说与电影版《色·戒》在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艺术表现技巧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