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崔娜 《文教资料》2010,(20):33-35
《古今集》中的比喻受到了《万叶集》和中国诗歌的多重影响。它在继承《万叶集》的诗思和从中国诗歌中汲取营养的同时,又融入了平安时代的文化与地理等各种因素,最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本文考察了《古今集》四季卷中"红叶"与"桥"的比喻。  相似文献   

2.
陈仅蔑弃以考据训诂解《诗》之法,倡导从《诗经》用韵入手,诵《诗》以会悟其情其趣。他认为,《诗经》是后世诗文用韵之祖,归纳剖析《诗经》用韵情况,并从用韵角度析论《诗经》中诗歌的章法结构及用韵造成的节奏之美、艺术特色。陈仅以韵诵《诗》,注目于"《诗》之为诗"的诗歌属性,是对《诗经》的文学诠释。  相似文献   

3.
赵杨 《考试周刊》2012,(71):20-21
威廉斯的经典名作《寡妇春怨》有别于西方的传统诗歌,其主题与意境更接近于中国古典"闺怨诗"。我国宋朝诗人李清照以女性视角创作的《武陵春》在古代闺怨体诗歌中独树一帜。本文试从写作主题和写作方法的角度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将《诗经》作为对抗齐梁浮艳诗风与形式主义创作倾向的旗帜。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有"风雅兴寄"的呐喊,盛唐杜甫有"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创作实践。而屈宋及其《楚辞》,到了盛唐,才引起诗人们的高度重视与热情赞美。李白与杜甫,对屈骚精神更是推崇备至。李白称"屈平词赋悬日月",杜甫认为"窃攀屈宋宜方驾"。中唐元、白、韩、柳,再到晚唐皮、陆均是《诗经》精神的继承者。至于屈骚精神,也得到了中、晚唐诗人普遍而自觉的接受。  相似文献   

5.
《诗经·国风》实由 3类诗歌组成 :周民族早期诗歌 ,周入主中原、推行封建化统治以后的诗歌 ,以及被周民族兼容、排挤的南方民族的诗歌。从而形成特征鲜明的南北两种不同的风格。探究《国风》诗风对解读中国文化南北分派之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文熙 《考试周刊》2011,(35):20-21
《诗》《骚》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是古代诗歌题材类型的滥觞。钟嵘认为《十九首》"其源出于《国风》",可谓真知灼见。《古诗十九首》取材多来自文人世俗生活,它真实地再现了汉代中下层文人士子的生存状态,内容上要么是羁旅愁怀的游子之歌,要么是哀婉悱恻的思妇之词。  相似文献   

7.
《铁马集》是后期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陈梦家继《梦家诗集》后的第二部诗集。诗集中的诗歌具有"纯粹性"和"现实性"的双重特色。结合陈梦家创作《铁马集》时期的诗歌理念和现实人生来看,《铁马集》的"现实性"是受陈梦家诗歌理念——诗歌的"纯粹性"规定的"现实性";"纯粹性"是受源于诗人现实人生体验、感受的"现实性"制约的"纯粹性"。  相似文献   

8.
《肉蒲团》多攀附化用儒家经史以为小说。其写"未央生"与艳芳、权老实夫妇故事等分别取法《诗经》中《庭燎》《氓》与《静女》诸篇,表明《诗经》是《肉蒲团》思想与艺术取法的重要参照或对象。作者的用心虽在籍以坐实其自道是书之作得力于"经史"处甚多,以可与"经史"并观为小说加一层保护色,但其把当时最下流与最上位两种文本揉为一体的写法,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诗经》内容的庄严性,同时是以小说形式对《诗经》写两性关系内容的另类诠释,可以启发人们对小说中色情描写尺度的思考,值得《诗经》学者引为参考。这一写法在前此小说中似无先例。鲁迅说此书"较为出类",大概也包括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9.
历来说《诗》者,皆认为十五《国风》是按国别分的类,《商颂》《周颂》《鲁颂》也是如此;而对《大雅》《小雅》则另有说法.总之认为不是按地域来划分的类别。本文认为."综观《诗》的分别,可以发现它们应该是以地域为依据而划分的类别。在上古语言中,"雅"与"夏"相通.或互相连续.如“雅夏”.因此.这就是现在的“亚细亚”一词的来源。“大夏”就是《大雅》.“大夏”也就是“古希腊”.“小亚细亚”就是《小雅》。周武王前的西周.面对中原.背靠大夏,成为堪称中西合璧的广袤侯国。建立西周王朝后.很注意“采八方之音”.广泛搜集各地乐章.“大夏”和“小亚细亚”一带的音乐.对他们并不陌生.这就是在《诗》中出现《大雅》和《小雅》的历史背景。所以.正如同十五《国风》、三《颂》一样.《大雅》《小雅》名称也是源于地域而分的类。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诗经.鄘风.桑中》的主题,学术界歧见纷呈。其中要以《小序》提出、《毛诗正义》申论的刺世说和近代学者提出的爱情诗歌的说法最有影响,无论哪种说法似乎都无法解释该诗歌的某些疑义。本文从"桑中"、"上宫"等词的训释入手,试图对此诗的主题做一新的诠释,认为该诗乃是原始高禖祭祀仪式与野合之风的遗存。  相似文献   

11.
晚唐时期李商隐诗文创作摹写风格上绍中唐遗风,下启花间觞源,其间于韩愈诗文所承袭蹈传之用尚切未显彰于世。究昌黎诗文传接相承之考辨,义山诗歌实得其神意而变其体气,间出奇诡异激之音,而商隐推崇韩氏诗文风节处亦甚于当世众家。二者觞变源流之迹,于诗创笔法、境界描摹及文体例类间沾溉深远。两者虽具师承之实而未的昭显于世,其间颇值商榷与议论。  相似文献   

12.
网络流行体中的戏拟包括单语码戏拟和多语码戏拟两种类型。单语码戏拟的网络流行体主要由“古典诗词拼盘“古典诗词+台词”古典诗词十新创语句”三种形式构成;多语码戏拟的网络流行体则主要由“古典诗词+英语语句”的形式构成。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体中戏拟的形成机制与概念整合有关,作者通过概念整合创作出新文本。受众解读时,则经历了从最大关联到最佳关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的诗歌之旅,始于旧诗,更为新诗,归于新诗格律化。其《诗的格律》旨在匡正时弊,救治新诗,于新诗格律化有倡导之功,惟其言说属急就章,缺少学理的缜密。其后,中国新诗格律化继续探索前行,却是道阻且长,至今尚未走出困境。在中国新诗格局中,自由诗与格律诗各有所长,将会长期共存。人们期待中的现代格律诗的几种主导体裁应该是:古典加民歌式的三顿体,突破古典和民歌的四顿体,以及歌词体。  相似文献   

14.
芦笑娟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6):102-103,105
柳永与苏轼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立场,在宋型文化的普遍意义上标志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即俗与雅,市民与士林,边缘与正统。然而同处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下,他们的词既是这两种不同文化的载体,也注定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却也正是因它们之间的不同而存在。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歌的审美风格特征及其成因,宋代文人的审美风格特征及其成因,诗词审美取向变迁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6.
司空图在论述诗歌风格时有独特的说理方式,一是造境说理,通过诗意的语言营造一个个意境来阐述每种诗歌风格,读者在思维想象过程中与作者创造的意境达成共鸣,从而体会诗歌风格的特点;二是直接说理,主要体现在每一品的某些诗句中,概括性的语言将诗歌风格特征高度提炼出来。  相似文献   

17.
作为宋诗的代表 ,山谷诗具有多样的风格 ,它们大致可以分为生新和平易二体。究其形成的原因 ,主要在于黄氏以好奇之心为诗 ,力求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但二体诗的形成又有各自不同的原因 ,试以黄庭坚的好奇之性为立足点对之进行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诗体是诗歌的具体承载形式,诗体的差异同时也规定了诗歌内容、功用、风格、技巧的差异,诗体的变化和革新往往反映了诗学思想的变化和革新.初盛唐是各种诗体最终分化、定型的时期,所以受到较多的关注.但在研究中存在着较严重的用后世的诗体观衡量唐朝作品的现象,这难免造成误读.本文力图用历史主义的方法复原初盛唐人对诗歌体裁的理解.分别就歌行、绝句、古体诗和律诗这几种重要诗体的初始概念及其形成过程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9.
张祜在中晚唐间以声诗闻名。其声诗以娱乐性为主,流传广泛,但受上层文人轻视。其声诗具有大众文学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流传具有时限性。受声诗创作影响,张祜的诗作明显分属两种不同风格系统,后人对其诗歌的接受也因此显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安徽太湖籍诗人朱湘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以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艺术使命感,在维护诗的审美特性和创造新诗的艺术形式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他在创作中注意吸收古典诗词合理的艺术形式,精心创造形式完美的新格律诗;他主张借鉴外国各种诗体经验,努力实现新诗诗体多样化;他积极倡导现代叙事诗,并带头进行创作实践,在借用并改造传统题材、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探索现代叙事诗的结构形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他为创造新诗的艺术形式、推动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