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文学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精英知识分子文学价值观和艺术观的祛魅层面,而是在"祛"魅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赋"了魅,建构起了数字媒介语境下的文艺反映论,建立起了"栖居"网络的文学欣赏构式,实现了文学的平民化,达到了文学主体的自我化,形成了非经典、非中心、非教化式的艺术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2.
在百年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大众文学走了一条吊诡的路线。新文学发生后它被贬抑而至边缘化。革命文学及左翼文学诞生后,尤其1942年毛泽东的《讲话》发表后,大众文学的艺术形式成为新的美学追求。在当代文学发展的60年间,大众文学基本分为两个时期:前30年是一个对大众文学的转译和政治文化赋魅的过程;后30年则是打破文学一元化、大众文学渐占上风并祛文学政治文化之魅的过程。大众文化/文学的众神狂欢的时代在世纪末出现了。  相似文献   

3.
古代技术是带有神秘色彩的附魅技术,但自从它与现代科学相互结合后,就走上了祛魅的道路。祛魅是现代技术的主要特征,但祛魅后的现代技术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精神的匮乏以及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后现代的技术必须采用人、技术、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自然观,走技术返魅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集宁师专学报》2018,(2):23-27
香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大陆文化生态中一直占据着特殊地位。以马克斯·韦伯的祛魅理论为指导,以《港囧》为例,分析其深层意识形态,揭示香港文化符号与内地关系的嬗变过程。电影通过重建内地民众的集体记忆,对香港城市进行了"赋魅"书写;通过囧途中的教育和个人反思而去意识形态化,实现了对这一文化符号的"祛魅"书写与解构之旅。在此基础上,影片为大陆重新认识香港,重塑互相之间的文化价值关系进行了复魅书写,为现今两地关系的发展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5.
学校教育的附魅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通过附魅,人们给予了学校教育以无所不包的功能。学校教育附魅的危害是使人们忽略了学校教育的本体功能,影响了学校教育正常功能的发挥。学校教育之所以附魅,主要源于人们过高地估价了学校教育的功能,对学校教育产生了不适当的认识。要使学校教育正常发挥功能,必须使其祛魅。  相似文献   

6.
作为理性力量应用于教育的结果,教师身份的"祛魅"具有些许积极的意义,但也使其陷入了"祛魅"的悖论中。在现代性危机前,救赎的处方只能是寄望于教师身份的"返魅"。只有似冯志远一样具有人性之"魅"的教师才能引导那些懵懂的心灵"回家"。  相似文献   

7.
一从总体上看,中国现代文学,不论在实证或叙事层面,都以"祛魅"为主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与迷魅叙事的绝缘,"因为文学毕竟是自由个体的精神行为,那些十分重视个人心性体验的真正自由的创作主体是能够突破主流倾向的导引,执着地用自己的心灵同所仰慕的神明对话"。[1](p297)在东西方文化中,祛魅与迷魅都是引人深思的精神现象,"它直接影响着文学作品中的神秘主义倾向的发生或消匿"[1](p300),而作为文化思想形态的神秘主义则与文学有着亘古常新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主义历来是文化的正统,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历史主义被转述为科学主义精神,一种科学实证的精神。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国现代文学出现了大规模的叙述祛魅运动。这样的祛魅不仅是文学的,而且是文化的。  相似文献   

9.
从"附魅""祛魅"到"返魅"——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古代人类依附于自然界,将世界"附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了近现代,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界被"祛魅",人与自然关系处于冲突状态;人们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重新达到世界的"返魅",才能回归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境中来。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学与“祛魅”携手并进。当人们把教育学冠以科学之名时,教育科学必然地要以“祛魅”为前提和结果。如果说教育科学以“祛除教育之魅”为追求而体现了人类的正当理想,则“祛魅”作为研究的前提则导致了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人”的主体性身份的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