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中有一名篇《将相和》,讲的是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的上大夫蔺相如和武将廉颇之间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指的是传说中的那块美玉——和氏璧。很多同学在书写这一词语时,常常会把“璧”字错写成“壁”。这也难怪,谁叫这两个字长得这样像呢,稍不留神就容易混淆。不过,如果你弄明白了它们各自的意思,就不会再弄错了哦。  相似文献   

2.
<正>和氏之璧楚国有一个叫和氏的人,在山上得到一块璞玉,拿去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匠来看,玉匠看了说:"这是一块石子啊,哪里是玉石!"厉王认为和氏骗他,把他办了  相似文献   

3.
【故事新编】老鼠坏坏去偷东西时,发现了一块奇怪的砖。砖上刻有字,但老鼠坏坏不认识。坏坏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这砖扛回了家。他的哥哥坏蛋也不认识这块砖上的字,但他也认为这是一块不同寻常的砖。后来哥哥坏蛋说:"听说有一本叫字典的书,什么样的字都能查到。"于是,老鼠坏坏就找字典去了。问了许多老鼠,他们都说不  相似文献   

4.
<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太原有个人叫郭林宗,因为家里的庭院里有一棵树,便总是疑神疑鬼,每次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就觉得跟这棵树有关。后来,他决定要砍掉它,而他的朋友徐孺子听说后,劝阻他说:"这么好的树,为什么要砍掉它呢?"他说:"建造住宅的庭院,就像正方的口字,口中有木,成了困字,这是不祥之兆。"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笔者在备课研读"完璧归赵"故事时,发现其中的"恐"字,意蕴丰富,不仅使其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而且使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形象,须眉毕现。意蕴一:赵王"予"、不予"两难中的"·担·心"。(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以下同)面对秦王求璧,赵国君臣感到"予"或"不予"都不行,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不予,即患秦兵之来"。很明显,秦昭王"使人遗赵王书"求璧,赵王若给,很可能"城璧两空",国格受辱;若不给,则可能授秦以  相似文献   

6.
快乐岛     
这就叫懒惰 课堂上,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 《什么叫懒惰(lǎn duò)?》晚上,老师在灯下 批改作文,当他翻开杰克的作文本时,发现第一 页是空白的,第二页也是空白的;只是到了 第三页,才见到了一行字--"这就 叫懒惰。"  相似文献   

7.
春天,去参观济南千佛山万 佛洞。正在看外面的文字说明,忽 然听到旁边祖孙二人的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孙:爷爷,这万佛洞的“萬”怎么踉我学的 不一样啊? 爷:这是写的繁体字,是一位著名书法家 题的。这叫“书法无错字”。 孙:“书法无错字”?我们的初中写字教材 硬笔字中有好多字不规范。有繁体,有异体, 还有错字。“璧”字下面是“玉”,书上却写作 “王”。老师也解释说“书法无错字”。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故事叫《给诗加腰》,"清风细柳淡月梅花",若在句中,各加一个字做"腰",该用什么字为好?这是苏小妹出的题。苏东坡加了"摇""映"二字,被苏小妹否定了;黄山谷又加了"舞""隐"二字,仍然被否。最后,苏小妹加了两字,成了"清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这个故事充分表明,诗歌语言,是极精炼形象的,用最少的笔墨,表达了多姿多彩的内容。在古代,我们是很重视"诗教"的。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就是"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的意思。学习古典诗词,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精炼的文笔,也能开启他们的想象力。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情境和作者的感情,让他们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相似文献   

9.
<正>什么叫折腾?在这里就是反复做某件事。写好作文"靠折腾",就是反复思考,反复写作,反复修改。在这种"折腾"中,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不信你试试!作文课上,老师让写1000个字,结果你只写了200个字就没东西写了。怎么凑够1000个字呢?我来告诉你一个秘密:写好作文其实靠"折腾"。比如,树上还剩下最后一个柿子,我们能写出怎样的故事呢?一个院子里有一棵柿子树,只剩下最后一个柿子了。有一个小男孩,名字叫皮卡。皮卡望着最后一个柿子,对柿子说:"柿子呀,你千万千万不  相似文献   

10.
王晴 《辅导员》2012,(32):47
国庆长假期间,我从书店里淘到本《神童王全》,因为故事太精彩了,读起来那叫一个津津有味!所以,两天一晚的时间,我就把这本书读完了。《神童王全》这本书向我介绍了一个神童成长的故事。王全从电视纪录片里学到一种"技术":在纸上写了字,放在耳朵里面,能听到纸上发出来的声音。王全学了这种"技术"以后,用来作弊,每次考试都能得满  相似文献   

11.
寓言的马甲     
头悬梁,锥刺股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叫孙敬。他年轻时勤奋好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害怕影响自己的读书效果,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只要一低头,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他自然就不打瞌睡了。这就是"头悬梁"的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也是常常读书到深夜。他每次想睡觉时,就用锥子刺一下大腿。这样,他就可以继续读书了。这就是"锥刺股"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找如来佛商讨儒学,如来佛自夸认识天下所有的汉字。孔子就同他打赌,说好输了就输一个"啵啵"(即用手指在额上弹一下),然后孔子就写下一个"射"字。如来佛说:"这是射箭的‘射'字。"孔子说:"不对。这念‘ai'。  相似文献   

13.
北京有许多地名与动物有关。这些地名通俗明了,一看便能知其来历,它们都有各自的历史和故事。北京有一条大街叫"珠市口大街",原名叫"猪市口",本是京城里的生猪交易市场。后来,文人们觉得这个街名有点儿不雅,于是,用其谐音改叫"珠市口大街"了。著名学者纪晓岚就曾住在这条街上。他博学多才,又风趣幽默。有一年,乾隆皇帝和他对对联,要纪晓岚以他的脚为题,说出一个字,既要符合他皇帝的身份,又不  相似文献   

14.
夏天的昆虫     
<正>蝈蝈蝈蝈在我们那里叫做"叫蛐子"。因为它长得粗壮结实,样子也不大好看,还特别在前面加一个"侉"字,叫做"侉叫蛐子"。这东西就是会呱呱地叫。有时嫌它叫得太吵人了,在它的笼子上拍一下,它就大叫一声:"呱!——"停止了。它什么都吃。据说吃了辣椒更爱叫,我就挑顶辣的辣椒喂它。这东西是咬人的,有时捏住笼子,它会从竹篦的洞里咬你的指  相似文献   

15.
幽默公园     
这就叫懒惰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什么叫懒惰?晚上,老师在灯下批改作文。当他翻开小杰的作文本时,发现第一页是空白的,接着,第二页也是空白的,只是到了第三页,才见到了一行字——"这就叫懒惰"。  相似文献   

16.
【教学实录】一、审课题,依据文体定目标师: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第一个字右半边的笔顺,最后一笔是竖折。谁来读课题。(生读)师:你一下子就把这个字(揠)念正确了(注音:yà)。那么这个"揠"字是什么意思呢?生:"揠"就是"拔"的意思,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师:这是一篇寓言故事,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那什么叫寓言呢?生:就是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  相似文献   

17.
割青     
在我的家乡,每到过年就有一种习俗--"割青",也叫"偷青",说"偷"字大家一定觉得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我们这个"偷青"可不是这样,"偷青"其实是在"送年"那天晚上,大家都到种菜的田里去割菜,这个习俗寄托着人们对丰收的期望,每年的"割青"都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将相和》一文有这样一句话 :蔺相如说着 ,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这句话是一个求异思维诱发点。这个思维点可以诱发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因此 ,教师必须抓住“蔺相如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 ,还是故意做样子吓唬秦王的”去诱发学生。这样问 ,能使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议论。他们会众说纷纭 ,有的认为蔺相如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 ,如果不撞 ,秦王就叫手下的人来抢 ,和氏璧就落到秦王的手里 ;有的则认为这是蔺相如故意做样子吓唬秦王的 ,因为他摸透了秦王爱璧的心理 ,可以用撞璧来迫使秦王以城换璧……当学生对问题看法不一的时…  相似文献   

19.
字河     
从前有条河,河里面不是水而是字。这条河流进海里,海里面全是故事书而不是水。河向前流去的时候,字和笔画就互相推来挤去地滚动着,向岩石冲上去,就跟平常的河流一样。"我晓得了。"字河说道,"我们来写个故事吧!从前有……""好哇!"河里的字大嚷道,"写故事就是这样子开头的呢!下面呢?"  相似文献   

20.
自己的声音     
[故事1]有一种鸟叫"百 舌",特聪明,学什么鸟叫都成, 就是不爱"动脑筋",所以它自 己没有"歌",只能老跟在别的 鸟后头唱……这故事,是老爸 给我讲的,他说我的作文就跟 "百舌"似的,老写些"作文选" 上别人仿腻了的文章。老爸还 说我害了"作文失语症",一提 笔,写出的就是别人的话…害 了这种"病",该怎么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