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幸运的李楠     
陈洁 《乒乓世界》2001,(5):18-18
在第45届世乒赛上,当时只有17岁的李楠,从资格赛一路打到女单半决赛。克罗地亚选手鲍罗斯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只有中国人,才会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楠是幸运的。第46届世乒赛,虽然单项比赛名额削减,她还是再次被列入了中国队的单打名单上。  相似文献   

2.
何智丽风波乒乓女队参加奥运会选手的名单刚刚确定,还未及公布,消息已不径而走,见诸报端:年轻选手陈静取代世界头号种子选手何智丽,成为参加奥运会的三名选手之一,另两名选手是老将焦志敏和戴丽丽。这一消息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8月5日晚,《中国体育报》记者致电丹东,向女队主教练张燮林询问原因。张燮林慢条斯理地说:“陈静在39届世乒赛中以3:1战胜南朝鲜新秀玄静  相似文献   

3.
陈洁 《乒乓世界》2001,(7):29-29
在第46届世乒赛女单比赛中,奥地利选手刘佳因为淘汰中国名将杨影而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其实,我对刘佳并不陌生。去年马来西亚世乒赛团体赛上,我们曾经交谈过。国际乒联杂志也对她进行过比较详细的报道。但是她这次世乒赛中能够战胜杨影,并且闯入女单前8名,却出乎我的预料。  相似文献   

4.
第24届奥运会前,有关我国女子乒乓人选问题有过一场争论.因为这场争论是由“第39届世乒赛女单冠军、世界1号种子选手何智丽没能入选奥运队”引起的,故有人称之为“何智丽风波”。奥运会结束,三位入选者陈静、李惠芬、焦志敏分别获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加强对乒乓球技术的科学研究,我们采用计算机分别对何智丽与梁英子在汉城亚运会女子团体决赛和第39届世乒赛女子单打冠军争夺战中的技术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从中揭示出比赛双方技战术的特点和主要得失分手段,旨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乒乓球技术水平和保持世界乒坛领先地位,提供些有益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体育需要立法,是“何智丽风波”引出的一点想法。奥运会前,有关我国女子乒乓人选问题有过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何智丽是否应该入选奥运会代表队?”争论的双方各执一端,互不相让。一方说,何智丽是39届世乒赛女单冠军、世界1号种子选手,当然  相似文献   

7.
我曾经这样问一些乒坛权威人士:六届全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将属于谁?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何智丽是最有实力的人物.有人甚至这样认为:女单桂冠非何智丽莫属.此言虽有武断之嫌,但不难看出,上海姑娘何智丽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颇深.我仍然有这样的疑问,虽说何智丽在今年的世乒赛上夺得女子单打冠军,但这并不等于说,她一定是中国冠军的当然人选.中国一直有这样一句话:世界冠军不等于全国冠军!尤其是乒乓球,有其偶然因素,再则新手不断涌现,给老将以巨大的冲击.想当年,两度蝉联女子单打世界冠军的曹燕华在全国性的比赛中却常常败在一些无名小卒拍下,  相似文献   

8.
《乒乓世界》2004,(1):46-47
1995年中国队在天津主办世乒赛。这时候中国乒坛上的缺口已被中国选手修补好。这长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坚不可摧。中国队囊括了全部比赛的七块金牌。中国男子团体以3:2战胜瑞典队而获冠军,中国女子团体亦夺得冠军殊荣。进入男单、女单半决赛的全部是中国人。四对男子双打半决赛的选手中有两对是中国人,而进入女双半决赛的选手中有三对是中国人,世乒赛有史以来,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  相似文献   

9.
1993年第42届哥德堡世乒赛,首次代表德国队参加世乒赛的施婕在女单比赛中将2号种子乔红淘汰出局;1996年世界杯女团半决赛,施婕战胜了王晨和邬娜,将中国队阻挡在决赛圈外,带领德国女队获得亚军:19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施婕在德国与朝鲜队、韩国队的两场硬仗中全取两分,为德国队收获了一枚历史性的世乒赛女团铜牌。  相似文献   

10.
第三次交锋     
这是风与火的交战,这是雷与电的角逐……她俩同岁,又几乎同样身高,并同在世界乒坛享有赫赫声威.以往的亚洲大赛上,何智丽与梁英子两度交战,各有胜负.39届世乒赛上,她俩第三次兵戎相见,此番将鹿死谁手呢?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分析张怡宁反手弧圈球技术在比赛中的使用率和得失分率。针对张怡宁在49届世乒赛女单半决赛对刘诗雯、决赛对郭跃、以及29届奥运会女单半决赛对李佳薇、决赛对王楠等4场比赛中,发球反手抢拉、接发球反手抢拉和相持中的反手技术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对比,找出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中国队重修“乒坛长城”1995年中国队在天津主办世乒赛。这时候中国乒坛上的缺口已被中国选手修补好。这长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坚不可摧。中国队囊括了全部比赛的七块金牌。中国男子团体以3:2战胜瑞典队而获冠军,中国女子团体亦夺得冠军殊荣。进入男单、女单半决赛的全部是中国人。四对男子双打半决赛的选手中的两对是中国人,而进入女双半决赛的选手中有三对是中国人,混合双打决赛上,两对选手都是中国人,世乒赛有史以来,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  相似文献   

13.
于茜 《新体育》2009,(9):31-31
张燮林,1940年生于上海,素有“魔术师”美誉。1996年被国际乒联授予第一位“世界最高教练员荣誉奖”,2008年,广州第49届世乒赛期间举行的国际乒联代表大会上,荣获国际乒联杰出贡献奖。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张燮林的直板削球征服了观众,也征服了对手。赛后,日本名将星野说:“张燮林的球就像打不断的杨柳。”日本的另一名选手三木则说:“我总觉得张燮林的削球像是火,呼地一下烧起来,一点也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张燮林挂帅的中国女队参加世乒赛,一共夺得10次女团冠军,9次女单冠军,8次女双冠军,9次混双冠军。而中国队参加的奥运会乒乓球赛,女单冠军从未旁落。  相似文献   

14.
陈偲婧 《乒乓世界》2012,(11):69-70
1988年奥运会和1989年世界锦标赛前,国家队都是在黄石基地备战的。在这两次比赛上,女队的成绩都不错,整体上完成了新老交替。奥运会后,戴丽丽、焦志敏、何智丽、管建华先后退役,陈静、李惠芬、陈子荷、胡小新在第二年的锦标赛上出战女团比赛获得冠军,乔红/邓亚萍获得女双冠军,乔红还获得了女单冠军。时任领队姚振绪说,这是“湖北时代”的来临,因为陈静、胡小新和乔红这三位世界冠军都是湖北人,在那段时间里称霸于中国乒坛。随后,“邓乔”时代开启,从1989年到1996年,两人一直排在女子世界排名的前两位。 黄石,见证了“湖北三剑客”的起航,而对于作为湖北籍世界冠军来参加黄石乒乓节的乔红来说,这里更是她的福地。  相似文献   

15.
李菊的最爱     
今年22岁的李菊已经有了15年的打球经历,这个江南一户普通人家的独生女,如今已是世界乒坛很有名气的世界冠军,在国际乒联的优秀选手排名榜上,李菊的名字近两年始终跟随在邓亚萍之后名列第二位。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这位率直的姑娘讲了很多“最”深的感受。最难忘的一场比赛是第43届世乒赛女单比赛,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的李菊在2比0领先于德国名将施特鲁泽的情况下,连败3局,痛失良机。“那次比赛我只有单打一项,特别想打好,第一局、第二局挤赢了,看到了赢球希望,我第三局有些保守,被尼科拼回一局,第四局手足无措,第五局又紧张…  相似文献   

16.
年度意外     
郭跃,李晓霞会师萨格勒布世乒赛女单决赛在王楠、张怡宁两个大满贯得主,世界杯女单冠军郭焱参赛的情况下.第一次和第三次参加世乒赛(单项)的李晓霞、郭跃能够会师女单决赛.不得不说是一种意外。这种意外恐怕和1983年37届世乒赛时,第一次参加世乒赛的韩国运动员梁英子连过中国队耿丽娟.童玲、黄俊群三关.闯进决赛.一样令人猝不及防。这种意外恐怕和1989年40届世乒赛时,第一次参加世乒赛的中国运动员乔红夺得女单、女双冠军.一样令人吃惊。意外的背后,是世界女子乒坛发生的一场悄无声息的技术革命:前三板积极、主动、凶狠.有高质量的相持能力,在打法层面上呈现出快速、凶狠、均衡三者集合雏形的李晓霞和郭跃,逐步打破了过去女子乒坛以稳为主的技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从“海外兵团”到“海外使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斐 《乒乓世界》2005,(4):55-55
1993年5月20日,瑞典哥德堡,随着邓亚萍和乔红在第42届世乒赛的女单比赛中相继失手于代表新加坡和德国参赛的井浚泓和施捷后.“海外兵团”一词在媒体中的使用率达到了极致。如此余波一直未平,从1995年到2005年,几代乒乓球选手从不同的角度为“乒乓长城”诠释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乒乓世界》2009,(7):42-43
横滨世乒赛我拿了女单冠军,从成绩上来说比较满意,但并不值得高兴。因为我在封闭训练中突破的技术有很多都没打出来,只是按部就班地发挥,还有点想赢怕输的心理。之前的“要释放出来”、“超越自己”的想法,一到比赛过程中,全都抛在脑后了,打完比赛才想到。  相似文献   

19.
一个擦边球     
关俨 《乒乓世界》2002,(1):27-27
1988年11月。第六届“亚洲杯”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只设男单和女单两项比赛,中国队派李惠芬和邓亚萍参加女单比赛。李惠芬是1987年第39届世乒赛的团体冠军成员,又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女单亚军,这一老一少打得非常出色,最后双双进入决赛争夺冠军。经过三局苦战,邓亚萍夺得冠军,李惠芬获亚军。邓亚萍有实力夺得这个冠军,但她赢得并不完美,这是由一个擦边球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WW 《乒乓世界》2003,(9):53-53
巴黎世乒赛女单半决赛中王精对鲍罗斯的一场球.可以称得上是当今中欧女子最高水平的对抗.也是“女子技术男性化”的充分体现。为此,作者通过对本场比赛的—些技术统计进行分析.力图找到一些特点,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