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追求生命智慧:让教育踏上幸福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福是生命永恒的主题、劳动创造的果实、生活总体的平衡和人生美好的状态;智慧是人生获取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幸福之源;追求生命智慧既是教育的本性,也是教育通达幸福的中介。“教育→智慧→幸福”构成人类生活的一种基本链条,这个链条不仅保障了人类生活的基本样式,而且保持着人类文明的高度以及人性的和谐、优雅与美好。现实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弃智化”现象,严重地干扰、阻隔了人类通过教育得享幸福的可行性。由此,我们需要对教育实践进行必要的检讨、修正与改造,引导教育追求生命智慧,使其踏上通往幸福的大道。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的是写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充满原始习俗的乡间人生,二是现代文明下的都市人生;他把人类病态精神看作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在他的都市题材小说中,他通过城乡对立视角中的人生体验来审视"乡下人"眼光中的现代都市人生。明显地流露出作为"乡下人"的自我主体所特有的对都市人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的强烈否定意识。展示形形色色的所谓城市精英的丑陋人性,他怀着对理想人性的执着追求痛斥这种人性的沉沦,并试图在现实与理想对比中揭示这种现象所产生的根源,体现了人类不可泯灭的对精神世界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3.
刘沛怡 《文教资料》2014,(36):72-74
沈从文是一个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作家,中篇小说《边城》便寄托着他的文化品格和人生理想。他向往"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理想人生形式,而残酷的现实一方面让他更加梦想理想人生形式的实现,另一方面也让他更加失望。作家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揉进了《边城》的人生形式中,揭示了呼唤健康人性的复归、改造国民性、重塑民族精神的深刻思想内涵,也使作品获得了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4.
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被选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各版本阐述主旨都采用沈从文的说法,认为“要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对这种说法不敢苟同。沈从文在小说中虽极力把边城的自然环境描绘得山清水秀,把风俗民情描写得淳朴浑厚,把人物描写得善良美好,但这一切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在这个风景如画、人情美好的世界里,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  相似文献   

5.
朱光潜"人生艺术化"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审美超脱的人生境界、情趣化的人生态度、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理想等三个方面。深入挖掘出朱光潜"人生艺术化"思想的内涵有助于我们形成美好的人生情趣,建构审美超越的价值信仰,发展和谐完美的人性结构。同时,朱光潜"人生艺术化"思想存在着理论精英化、现实语境错位等方面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弗罗姆认为以往的伦理只强调个人单方面服从社会的极权化的伦理标准,这严重地遏抑了人性的健康成长,而现代伦理应该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充分懂得人性,由此他举起了人本主义旗帜,提出了一切要有利于人性健康成长的伦理学基本原则及其范畴,建立起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伦理学。  相似文献   

7.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一大目标,但“幸福”却是个既不可捉摸又难以名状的东西。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幸福来源于压抑的解除,行为认知学派认为幸福是对积极思维的现实奖励,人本主义则认为幸福是伴随自我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满足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的享乐主义生存目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语堂以享乐为人生的目的 ,同时认为地球是美丽的 ,人生就是天堂 ,足够人们享受和快乐地活着。林语堂要的是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的统一 ,是内在的持久平衡和具体的随时满足的统一 ,是简朴、闲适、和谐、艺术化、美而人性精神饱满的平常人的快乐和幸福。他强调个体人格完善对真正的享受和幸福的决定意义 ,这观点特别深刻。  相似文献   

9.
权佳果的《中国伦理》延续了传统伦理学关注社会、关切现实、关怀人的传统,克服了现代伦理学偏重理论建构、忽略现实生活的流弊。权先生认为要了解中国伦理,不能单纯靠理论上的梳理,还要回归生活,回归现实,尤其是回归到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这个基本现实中去。他以多年农村生活的人生阅历以及现实感悟,从全新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诠释。并且,他还尝试建构一种能够真正指导当下现实,切实关照人心与人生的中国伦理。  相似文献   

10.
编辑手记     
幸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它使我们的人生温馨而祥和,充实而豁达,宁静而致远。可以说,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时时体验到幸福,是每一个人的最大渴求。教师当然也不例外。由于幸福的重要性,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伦理学在这一方面功不可没。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德性伦理认为,伦理学就是关于如何获得幸福的学说。以康德为代表的义务伦理认为,与其说伦理学是关于人们如何获得幸福的学说,不如说它是关于人们如何可以配享幸福的学说。而以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更是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其学说的根本主旨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华兹华斯是 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 ,他因不满于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喧嚣而甘居田园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适应的 ,人的心灵能反映出自然界中最美最有趣的东西 ,“人们的热情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二为一” ,由此而追求天人合一的优美境界。保持对自然敏感、虔诚的童心是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12.
追求幸福是人类难以割舍的永恒情结.体育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也应以人生幸福为永恒追求,应当关涉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社会幸福.构建幸福体育应当关怀生命、关注人文、关心社会,从而实现体育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诗学理论的起点是对于新诗"形式失败"的焦虑,他认为新诗在学习西方诗、旧诗、民间诗的道路上始终没有学到"本色行当"。朱光潜认为诗的"本色行当"是声音、节奏及韵律,是一种高度形式化的"模型",其诗论具有浓郁的"音律中心主义"色彩。他提出新诗"不在放弃格律而在于格律之中求变化"的基本原则,号召新诗人大胆艺术实践,创造新诗的新形式,达到"从心所愿不逾矩"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积极提倡音乐,一生不断地进行音乐艺术的实践___弹琴、击鼓、鼓瑟、咏歌。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总纲领,认为具有“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的音乐能够引领人们不断完善自我;主张用音乐育人,并且要合乎“仁”和“礼”。这些都对后世的艺术教育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资水滩歌》语言简洁凝炼,韵律优美,具有浓郁的新化特色,较全面地反映了资水流域的风土人情,尤其是真实地记录了资水中特有船舶毛板船习俗、船工苦乐以及毛板船对当时资水流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资水滩歌》中所高歌的“舍下骨肉葬鱼肚”式的毛板船精神是《滩歌》的生命所在,也是湖湘人文精神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刘勰的《文心雕龙》集中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人文意识。他认为人是“有心之器”,是“天地之心”;人文是人类仰观、俯察、内省,参悟宇宙之道而进行心灵创造的结晶。这启示我们,大学教育应该有大人文观,用心为文,以文育心,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武装自己,教育学生,培育人格健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先生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所以他提倡人生艺术化,即要求人们过“本色的生活”;能充分领略生活的乐趣和富有情趣;同时具备真善美;并且不唯理智。在他看来,实现人生艺术化的方法主要有:要顺从自然,要“尽性”;要多活动、多读书;对实际的人生要有超脱的态度;要辩证地理解人生和现实的缺陷;要善于欣赏生活。朱光潜先生的人生艺术化思想的淑世目的在于:拯救时弊,改造社会;为了打破现实生活中的利害关系;为了使人们过严肃而豁达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相似文献   

19.
德性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但现实生活总在变化,在变化的世界中,人如何进行德性教育呢?身在"触屏时代"的我们,面对即将而来的"大数据时代",应该认识到技术并不总与德性格格不入,它可以服务于德性教育和幸福生活的获得。因而,当下的德性教育应当需要树立德性与大数据和谐共存的意识,培养人合德性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人利用新技术为德性的实现的服务能力,从而使人们在大数据时代中能过上有德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部出色的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这些千姿百态又个性鲜明的美好形象,放射出了耀眼的光芒。蒲松龄敏锐摄取实际生活中关好的东西并加以塑造,使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富于美感,成为真善美的象征。对这些女性形象身上闪耀的光辉进行了赞美,其审关意义在于:它是我们认识封建时代被社会文化所忽略的人性美的“窗口”;也是封建时代长期被压抑的人们发泄不满情绪和表达对人性美向往的载体;同时寄寓了作者的追求人类真善关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