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为例,介绍了吉林大学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对工程硕士培养的科学定位和工程硕士培养各环节的创新性改革,积极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且体现工程硕士培养特色的车辆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及培养模式的介绍及目前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从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导师配备、校外教学点的管理及社会对工程硕士的评价几方面 ,提出了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些办法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重庆科技学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紧贴国家能源战略、石油与天然气以及安全行业发展的特殊需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为主线,以综合改革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2461”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并结合“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些困惑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车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阐述了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的功能和优势,提出了做好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建设和基于工作站开展研究生培养的新的思路和方法。改革和创新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培养模式,必将促进这一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有效运用和健康发展,使之在车辆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于培养工程硕士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7年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正式设立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及学位制度发展中的一项重大事件,其意义不在于学位名称如何,而在于工程硕士的设置为研究生教育目标、学位要求、培养模式、学籍管理等方面的进一步改革开辟了途径,将会有力地推动高校办学自主、质量自控,使研究生教育自觉地适应社会需求,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本文通过概述美国爱达荷大学的远程研究生教育实践,并结合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社会环境,对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生的机制、特别是工程硕士生培养与管理过程改…  相似文献   

6.
关于培养工程硕士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有关工程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问题的讨论,从SO年代中期就开始了。现在,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已明文规定,工程硕士将和工学硕士脱钩,单独授予学位,这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项重大改革,表明工程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在研究生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工程硕士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已进入试行阶段,新的研究课题又摆在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几个有关问题要做好工程硕士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必须正确认识工程硕士的内涵,正确处理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些关系。对于什么是工程硕…  相似文献   

7.
我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荣 《考试周刊》2007,(44):86-87
工程硕士是高等工程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一种新的培养类型,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为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本文试图以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设置与定位为基点,寻求可行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论文结合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指导实践,分析了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定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物流工程硕士的层次、岗位、行业特征的三维专业定位方法,构建了校企合作指导培养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组织结构,针对性地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具体措施.通过国内外物流工程人才的专业定位实例,说明了物流工程专业三维定位思路和方法的正确性.同时通过具体的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的教学实践,验证了依托科研项目的校企合作培养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对于增强我国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工程硕士的培养存在较大程度的“封闭性”.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不协调,影响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作用的发挥。本文针对传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封闭性,提出“开放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建立开放的招生体制、组建开放的培养主体、构建开放的课程体系、实施开放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具体对象,以华南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提出了以实践为主线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三段式的培养方案及相应的培养机制,以期创建富有特色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