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土家族多彩的民间歌舞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在其族史发展历程中,土家先民自古以来与大自然和外族进行着顽强的抗争,这个过程中土家族先民强烈的生存意向和行为象映像文件一样深深地刻进了该民族多彩的民间歌舞行为中.本文拟从生产劳动、征战和祈佑等土家族族事行为的三个主要方面,对土家族歌舞的生存意义进行研究,以作引玉之功.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歌舞艺术中蕴含众多的文化功能,许多学者也对此做过大量研究,笔者在本文中从另一角度选取土家族歌舞艺术文化功能的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即土家族歌舞艺术作为族事传承、教化的工具以及作为珍贵的文化典藏,以期为挖掘和研究土家族民间歌舞艺术丰厚的文化价值略添砖瓦。  相似文献   

3.
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东乡族民间歌舞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延伸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东乡族人生活中最为活跃、最为普通的一种歌舞文化现象。本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从东乡族民风民俗、社会生活中花儿,宴席曲,舞台歌舞为例对东乡族歌舞的遗存形式和社会功能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土家族丧葬的狂欢精神——以娱神仪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地区的丧葬习俗,常和鼓乐同在,与歌舞同存。跳丧、绕棺、坐丧、闹丧等丧葬仪式均反映了土家族丧葬的狂欢化倾向。由于受土家先民的灵魂观、民俗宗教崇拜和巫文化的影响,土家族丧葬文化的当下表现既一脉相承着传统的丧葬仪礼,又理所当然地接受现实的文化趣味。  相似文献   

5.
陈毓博 《考试周刊》2009,(43):45-46
满族是一个北方的渔牧民族,信仰萨满教的同时在自己歌舞文化中也融入了萨满歌舞的元素.文章从对满族萨满歌舞文化的描写探寻了其对满族民间的歌舞文化如何受到萨满歌舞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闹灵是融歌、诗、舞于一体用于悼念亡人的歌舞.作为在土家族民间至今仍广泛流传的习俗,在其艺术鉴赏意义之后,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意义.从民俗表象上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土家族人“送亡人”和“还人情”的意义表述.在形式上表现了一种民间信仰场合中的“娱神娱人”的表演仪式.从结构分析,闹灵场域中存在着三种信仰力量,即土家族民间鬼神信仰、生活文化习惯以及官方儒学正统影响力.作为一项仪式时,闹灵是土家族叙述、实践和隐喻其世界认知符号体系的一种文化表演.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渝东南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北边锤的石堤镇、海洋乡、保安乡、大溪乡及里仁乡的土家族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存繁衍与生产发展过程中,用民间花灯歌舞、花灯戏、灯儿戏及山歌等文化艺术样式,传承着土家、苗族文化精髓。石堤古镇“蚌壳灯”、“保安乡灯儿戏”和“海洋花灯戏”,古朴而独具民族艺术魅力,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得的原始文本资料,更是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8.
花灯是贵州乌江流域土家族地区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属性,集祭祀、歌舞、纸扎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表演、音乐、舞蹈等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本土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原生态音乐作为土家族的歌舞音乐中最具民族传统和特色的一种音乐艺术,如何对其进行恰当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在保护土家族歌舞音乐过程中首先要直面的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原生态音乐的内涵及其存在的意义,然后深入地分析了湖北土家族原生态音乐所具有的特性,最后立足于湖北土家族原生态音乐的特性,对其保护机制提出了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东乡族"宴席曲"是在重大喜庆日子盛行的,以歌唱为主,伴有舞蹈渲染气氛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东乡族"宴席曲"集歌舞艺术与说唱艺术于一体,内容丰富,形势多样,保留了古代民间歌舞的古老风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过对东乡族"宴席曲"表演形式,表演内容,典型舞畴的考究,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保护东乡族的歌舞文化,使我国少数民族歌舞文化传承不息。  相似文献   

11.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标志性文化形态,是以摆手为主要动作的舞蹈,是土家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本文通过对摆手舞的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等风格的分析,论述了摆手舞与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活环境、宗教信仰之关系.  相似文献   

12.
湘西土家族民歌具有其独特的风格,记录着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故事以及土家族的发展历程。本文首先将土家族民歌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然后按照不同的特征介绍了其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3.
劳动号子分为:船渔号子、农事号子、工程号子和搬运号子。船渔号子的典型代表有:川江号子和运河号子;农事号子以仁寿抬工号子、湖南山区打山号子和湖北土家族穿号子的比较著名;工程号子则以长白山森林号子、我国南方石工号子为代表;搬运号子有装卸号、推车号与挑抬号的分类。劳动号子具有文化历史、保存劳动民众原生态的古老唱法、对世界歌曲及地方戏剧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等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栽秧薅草锣鼓歌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栽秧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人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歌腔。栽秧薅草锣鼓歌从生产生成、内容、形式及艺术特征来看,也是土家族民歌中保留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栽秧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山歌教育与土家族群经验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山歌立足于厚重的族群文化传统之中,担负着促进个体与群体经验发育的责任。个性鲜明的土家文化使土家山歌具有了与现代学校教育迥异的特质与趣味:教育价值选择的生命化取向、教育实践环节的生活化取向、教育手段设计的人性化取向。这三种取向从不同的层面指向了教育的主体性,指向“经验”的生长与互动。它所产生的显著的教育效能,使我们妊然以“经验”为核心审视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6.
旋律是音乐三大要素之一,生动活泼的音乐艺术形象离不开旋律。古代巴人的音乐旋律以羽调式为主,其次是商调式,角调式偶有出现,但并不是一种主要的旋律调式。巴人羽、商旋律调式的形成与其生活的社会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三千多年的传承中,由于历史的久远、文献资料的局限以及记谱法的滞后等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巴人音乐旋律的遗失,只有地处偏远的武陵山区巴人后裔土家族的歌舞音乐中还保存有这种古乐的旋律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从词、歌、舞三方面,谈畲族两个仪式中的文化借鉴因素,这个文化借鉴主要来自于汉族。具体表现:在文词方面大量吸收有利于畲族生存发展、有利于和谐团结的儒家文化,如做功德中演唱的《孝顺歌》、《二十四孝》等,并运用产生音乐美感、丰富歌词韵味的"三条变";在歌唱方面出现与众不同的《高皇歌》,一唱众和的《报病审死》、《奠酒》,锣鼓相伴的《做少年》等;在舞蹈方面,如做功德其队形主要以绕棺、横队、纵队、四角站为主,传师学师中的一些舞段虽较原始,但具有深刻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功德和传师学师这两个仪式渐渐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也面临着失传或基本失传的窘境,加强对其形态和文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土家族主要聚居在铜仁地区,情歌是土家族民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质朴健康的思想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风貌,构成了它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榕江侗族风情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榕江县是贵州侗民族集中的聚居地,侗族风情十分浓郁。有独特的侗寨建筑、民族服饰、民族歌舞和民族节日,以及传统的民族工艺,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瑰宝。针对侗族风情旅游的特点和状况,提出几点旅游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山歌是土家族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土家族区别其他各民族的重要标志。基于对土家族山歌的前期文献研究,结合土家族山歌的社会生态环境,分析土家族山歌的传统传承方式及其在现代化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多次实地调查,总结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对土家族山歌传承保护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五进三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