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前夕,屠格涅夫的作品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的现代作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现代作家的郁达夫也不例外.他们笔下的"多余人"与"零余者"有着很大的继承性,相似性,但作为艺术的典型,他们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在文化背景、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从可比性原则的角度出发,对二者进行分析,挖掘其历史渊源、性格特征及所蕴含的社会历史内涵,从而揭示他们各自的审美内涵以及整体时代精神对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不断化解各方面的社会矛盾,而学业失败正是存在于教育系统之中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之一.现在,学业失败已成为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并有着日益扩大化的趋势.当前最为急迫的任务就是减少和挽救"被扩大的学业失败者",因为隐含在他们身上的心理矛盾更为突出,为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作为教育系统首先责无旁贷,另外还需要家庭、社会和教育系统共同努力,其中政府行为尤其国家政策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社会稳定观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稳定观,这对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注意在"两课"教学中对他们进行社会稳定观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前"90后"已是大学生的主体,他们与以往的历届学生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随着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生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来说,也应调整视角,充分了解分析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在此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打造适应"90后"大学生特点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博通"与"专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博通"与"专精"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这对矛盾是高等学校制订教育目标中的一个难题.本文从分析一般教育目标出发,从高等教育发展中剖析了实际教育目标时而偏向"博通"、时而偏向"专精"的历史渊源,指出总的趋势倾向于培养"专才".文章还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分化与综合讨论了"博通"与"专精"的关系;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分析了对两种带有不同偏向的人才的特点,从而认为社会一般也更垂青于专门人才.根据对高等教育历史、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创新要求的分析,文章得到了关于理解"博通"与"专精"关系的七点结论.鉴于"通才教育"概念容易引起歧义,建议在今后高等教育讨论中不用"通才教育"这一名词.文章最后提出了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处理"博通"与"专精"关系的四条原则,特别指出学校定位与国情是具体处理"博通"与"专精"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言志"说与"摹仿"说出自中、西方不同的诗学话语体系,在美学内涵和价值追求方面有着巨大差异.但它们共同体现了对文学艺术的某些本质规律的探索和认识,都很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其终极价值关怀是一致的,本质上都是"为人生而艺术"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的职业教育,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呢?从理想的教育层面上讲,这个悖论的存在是合情合理的,而现实的困境、实际的矛盾,是职业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职业教育是要"专"还是"通",要看他们谁更能促进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的"专"与"通"关键还要看一个国家的国情,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是"迷惘一代"青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各有不同.前者将女人分为好女人和坏女人两大类;后者关注那类娇贵可爱,有毁灭性影响和寄生本质的女人.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折射出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对妇女的不同心态,而他们对女性的矛盾心态与各自特定的生活经历有着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奥涅金和贾宝玉虽然是两个国家两个不同的艺术形象,但他们都是社会的"多余人".他们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是他们都是社会的悲剧人物,都具有叛逆性的性格.不同的是他们在反对现实的方式,对爱情的态度以及最后的归宿都不同.  相似文献   

10.
"90后"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发展, "90后"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走进了高校校园.他们有着与以往任何一个年代的学生不同的经历,他们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因此,对于"90后"大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不应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蝴蝶效应"不仅存在于自然现象中,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也广泛地发挥作用.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当前社会中"蝴蝶效应"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并非偶然,而是社会系统序变能力增强的必然结果,与社会矛盾的运动变化、社会中不和谐因素量的积累存在密切关联.目前,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不和谐因素的积累致使"蝴蝶效应"发生作用,造成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一再发生.针对"蝴蝶效应"的原因及影响,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增强社会系统序变能力的基础上追求动态的稳定,发挥"蝴蝶效应"的积极作用;并从解决当前社会突出问题入手,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积极探索建立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抑制不和谐因素的发展,将"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因子,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处处体现着"诚信"的处世之道,其价值追求与以古罗马为起源的现代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有着惊人的暗合之处.这证明人类在从事民事活动时有着相似的道德基础,中国当下制定民法典,应将几千年来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儒家思想作为中西、古今民法理念的对接点.  相似文献   

13.
矛盾普遍性,一是指"存在"的普遍性.矛盾"存在"的普遍性揭示了矛盾的客观性和绝对性.要解决这一理论问题,就要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以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概括出矛盾普遍"存在"的内涵--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使学生明确,矛盾无处不在,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矛盾无时不有任何事物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矛盾只有性质的差异、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有无问题.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离开矛盾,世界既不能存在,更不能发展.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确,矛盾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客观的.矛盾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决不因为人们主观上否认它而消失,也不因人们任意想像、虚构而出现和存在.因而,矛盾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客观的,具有绝对性和无条件性.掌握矛盾普遍"存在"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矛盾,勇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解决矛盾的能力;要自觉地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两分法、两点论观察一切事物,反对一点论,在矛盾普遍性问题上划清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界限,把对立统一规律坚持到底.  相似文献   

14.
转型时期,城市社会中原有的单位制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单位的改革迫使国有企业职工背井离乡,开始了打工的生活,而他们的子女被迫留守家中,成为了城市里的"留守儿童"。转型社会对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现任监护人的思想、生活方式等都有着强烈地冲击,这使他们之间的"代际冲突"发生了加剧.本文以转型社会为背景,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转型社会对城市"留守儿童"代际冲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权利"与"权力"是以法为核心的两个方面,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两个轴心,但两者的基本内涵、归属、产生的基础、对应关系及法律后果不同.中国和西方在对"权利"与"权力"的理解、来源及运用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只有理清"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才能树立正确的"权利"与"权力"观念,才能正确行使权力和享有权利.要根本理清"权利"与"权力"关系,在理论上,研讨与争鸣;在立法上,要求认识要基本统一;在执法上,要有效地制约和合理的运用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16.
流传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内容丰富,大多以反映爱情、婚姻生活为主.在这些信天游中折射出陕北女性的"女奴"与"女神"的矛盾观念:一方面她们从自然、社会到精神上都受到男性的压迫控制,形成了以男性为生活的中心、命运的主人、自然存在的主宰;另一方面又追求自由恋爱,婚姻不如意时敢于抗争,追求真正的爱情等.这种矛盾观念主要是由于陕北特殊的地理、文化环境以及历史原因等的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金蓓蕾 《文教资料》2008,(14):93-95
高考制度不但承担着一定的选拔、教育功能,还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功能,承载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附加要求.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在这个曲折发展过程中,有功也有过,特别是在高考制度的合理和公正问题上,有着发展,更存在着问题.笔者通过分析高考制度的"功"与"过",以期引起大众思考.  相似文献   

18.
陈其 《历史教学》2003,79(4):42-4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矛盾与冲突加剧,美国的"统一的价值体系"处于崩溃的边缘.新社会史应运而生,向长期统治美国史学界的"统一性"发起冲击.新社会史家强调多元文化的美国中各社会集团的特殊性,特别是族群特性.他们反对精英垄断的政治历史,努力建立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构成的"自下而上的历史".新社会史学在史学目的、理论、方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出现很多偏差.特别是对多元文化、多族群特性的过分强调,使历史学传承美利坚民族文化精华、强化民族共同价值观、加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功能受到巨大损害.  相似文献   

19.
在《家》与《四世同堂》中,自我存在的意识在高觉新和祁瑞宣二人身上是不可忽视的。出于长子必须要担负的责任,高觉新和祁瑞宣选择了为家庭自我牺牲。这想要追求自我与自由的存在,与他们身为家中长子的社会身份相矛盾,存在与责任的矛盾,便是他们痛苦的根源。从二人灵与肉、情与理和新与旧的矛盾入手,着重分析他们自我存在的矛盾和痛苦。同时也要看到,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家庭情况,二人自我存在的矛盾虽然有着不同,但又是极为相似的。  相似文献   

20.
张倩 《华章》2011,(11)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中,儒家思想成了人们共同追求和遵循的一种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士人承载着太多的理性重荷,纳兰性德就是其中之一.在纳兰性德身上,"理"与"欲"不可调和、激烈冲突,造成了他一生的矛盾和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