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9 毫秒
1.
清末民初淮河流域水灾濒发,身为绅商的张謇目睹灾害给淮河流域人们带来的巨大损失,忧心忡忡,决心要下大工夫治理淮河。他不仅多次上书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提出治理淮河的计划和方案,而且还亲身投入到淮河及其他河系的水利治理。张謇治理淮河的精神以及为治理淮河所积累的经验,为后人从事淮河整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淮河流域是河南省范围最大的水系,受自然、人为等因素的影响,近代河南省淮河流域致灾强度大,受灾范围广。从水灾的分布而言,有的是淮河干支流同时发生的水灾,有的年份受灾州县数量数十个;同一个受灾州县里,受灾面积、受灾程度也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3.
苹果的故事     
20年前,淮河北岸还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荒滩。依着淮河大堤,各色各样的杂草绿油油的,长得特别茂盛。一所农村小学就建在大堤下,爬上覆盖着野草的大堤,就能看见一泻千里的淮河水。那时候.我就在这所小学教一年级。有时候。我把班里孩子带到大堤上.教孩子们唱歌:“淮河两岸鲜花开。胜利的歌声唱起来。英雄的淮河人民。战胜了千年的水灾。淮河人  相似文献   

4.
胡惠芳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6):93-95,113
孙中山着重从致灾的社会因素出发,探究了近代淮河水灾肆虐的成因,提出了标本兼治的较为系统的治理构想。这些构想是其民生主义理论以及民主革命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推动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导淮活动,对当今淮河的治理工作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旧中国历代政府水务荒废,黄河南下长期侵蚀淮河水道,致使淮河流域灾害频仍。1950年淮河再次发生流域性水灾,淮河干支流堤坝溃漫无数,村没物毁,损失惨重。严重的灾情引起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关注,发出根治淮河的号召;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治淮工作会议,确定了治淮方针,并成立专门的治淮领导机构治淮委员会。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之下,初期治淮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新中国治淮的良好起步。  相似文献   

6.
清朝的河务管理体系是清朝官方政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系清政府的统治意义重大。但由于河政腐败问题严重,尽管清政府对河防比较重视,也投入了不菲的河防费用,但黄河、淮河的水灾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日甚一日,尤其是淮河中下游地区的水利条件更趋恶化,并造成这一地区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相似文献   

7.
我国水土资源分布很不均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河流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面积却不到全国的40%,属于富水区。这些地区有时甚至水满为患,引发水灾;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内陆的面积占  相似文献   

8.
信阳是河南省南部的一个辖区。北与南阳、驻马店相连,东与安徽省相邻,南部和西部与湖北省接壤。淮河横贯信阳北部,大部分土地在淮河南岸,大部分居民居大别山中。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四时分明。淮河是我国的一条明显的自然分界线,在信阳地段,又是一条明显的语言分界线。信阳虽地处北方方言区内,但是其语言也相当复  相似文献   

9.
吴修申 《文教资料》2013,(7):114-116
1950年夏,受连月暴雨的影响,安徽淮河段堤坝溃决,阜阳地区遭受百年未遇的水灾。这场水灾给建国初期的阜阳教育发展和刚刚起步的民族教育影响巨大。一方面,阜阳各级政府领导灾区人民积极生产救灾,使当地小学教育和民族教育坚持下去,创造了灾区教育的奇迹。另一方面,这一水灾又对阜阳小学教育造成一些阻碍,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教师待遇和教学质量有所下降,从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起义推翻了腐朽残暴的元朝统治集团,但由于连年战乱,加之元末以来的蝗、旱、水灾等自然灾害,新建的明王朝面临着经济残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的严峻社会局面.昔日繁华胜地扬州,被朱元璋的队伍攻下时,“城中仅余居民十八家”.全国各处凄惨之状,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1.
洪泽湖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在洪泽湖的东侧,巍然屹立的洪泽湖大坝(又名"高家堰")是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洪泽湖大坝的修筑历史悠久,但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修筑洪泽湖大坝主要是为了治理黄、淮、运,而洪泽湖大坝的不断加筑、抬高,对黄淮水灾的治理、苏北自然环境的演变、淮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又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保宁府地区水灾,其时空特征分别表现为普遍性、季节性、持续性、趋势加剧性、区域性及周期特征。灾度特征则主要以1、2度水灾为主,3度水灾分布间隔时间较长,4度水灾主要分布在清朝中后期。明清小冰期的气候背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地貌因素、河流的水文因素等自然因素,以及森林植被与水土流失、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形式等社会因素,是明清时期保宁府地区水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清代顺治至嘉庆年间,徐州是黄河流经的重要地区,黄河的决口导致徐州水灾频繁发生.自然气候因素是导致黄河水灾发生的重要原因,但人为、社会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致使徐州地区的黄河水灾呈现出季节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不同时期水灾次数的变化也反映出国家水利政策和社会环境对水灾次数及水灾防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一些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近代广西的水灾日趋严重。水灾发生的频次较前代明显增多,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水灾主要集中于梧州、南宁、浔州及郁林州等府县。同时,水灾还呈现出连续性、灾区广、灾情重、多灾并发等特点,给近代广西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水灾过后,政府和民间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灾民进行了赈济,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商洛学院学报》2019,(1):82-86
基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收集的气象资料,建立了明代(1368—1643年)江西地区水灾的数据库,根据灾情程度将水灾的等级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统计、分析了明代江西水灾的分布特征及发生规律。明代共发生水灾787县次,平均每年发生约2.85县次,以1520年代为界,前期发生频次低,波动小,后期发生频次高,总体年际波动大。明代后期的水灾总县次远多于前期。水灾的空间分布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河流下游多于上游,平原多于山区,水灾多发地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16.
自然灾害中干旱、水灾、冰雹、大风、严霜、大雪及蝗螟等是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数据分析表明,历史时期晋东南区域的水灾在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水灾的历史记录呈递增趋势且在15世纪之后出现明显的峰值和谷值,这反映出自然灾害发生机理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明代时期的颍州是淮河中游重要城镇。本文从城市形态结构、地理环境与地名变迁、乡镇农业地理等方面,探究淮河中游水系与城市防洪、河道地名与政区环境变迁、分析城镇地理要素及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研读淮河中游城镇发展沿革,对淮河中游行政区划及沿淮城市群打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31年全国范围的水灾,使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损失惨重。文章结合当时具有重要作用的报刊《申报》,以山东省为视角,探讨山东作为受水灾影响严重的大省之一,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此次水灾的救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十七日温州发生历史上最大的水灾。此次水灾是台风暴雨所致,原本无疑义,然昊松弟先生认为不是因台风导致的大潮水,而是因温州沿海地震引发的海啸。对此说笔者不敢苟同,特将此次水灾的经过、损失、赈灾及影响作一考述,以还原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20.
1954年江淮水灾与社会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春夏江淮地区发生长时间、高强度、大范围降雨,形成百年罕见流域性洪灾,堤毁物没,损失甚重。水灾发生后,政府部门迅速行动,紧急组织抗灾、救灾,转移、安置灾民,发放物质补给,开展医疗卫生工作;民众也积极参与抗洪斗争,开展生产自救。与旧社会灾荒时的物价飞涨、瘟疫蔓延、流民四散相比,该次水灾景象迥异,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之始就努力构建的防灾、减灾体系及强有力的抗灾、救灾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