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音乐艺术的大家族中,民族声乐是极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本文拟从民族声乐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同行们共同研究探讨。一、歌唱的语言歌唱中的语言即歌词,是歌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唱中语言的处理是民族声乐演唱的基础,美的声音要透过清晰而富有感情的语言来表达,清晰而富有感情的语言要通过优美的声音来润色和传达,音乐能使语言升华,语言能使音乐深化。强调歌唱中的语言问题,首先要强调吐字、咬字,掌握了吐字、咬字的技巧,才能将语言艺术话、音乐化。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的方言不同,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  相似文献   

2.
声乐是音乐与语言有机结合的产物,语言是声乐艺术的创造基础,它对歌唱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美声演唱中不同风格的语言可以给观众塑造不同的歌剧形象,语言浸化在音乐中,音乐也消融在语言的魅力里。本文旨在结合笔者的学习经验,介绍和比较部分民族美声歌唱语言的异同,从而理解美声唱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言,而歌唱艺术是由音乐和语言组成的表达歌曲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演唱技巧和咬字、吐字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歌唱.在中国,不管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字正腔圆”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声乐对吐字的要求.学习如何咬字、吐字和处理语言应当成为每个歌唱学习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声乐,即歌唱艺术,也指研究歌唱方法的学科。歌唱是用人自身的嗓音作为“乐器”,以一定的语言内容为表述手段,通过语言与音乐旋律有机结合进行演唱的艺术形式。喜欢唱歌的人不少,近些年来为了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而投师学习声乐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相似文献   

5.
原生态声乐作品是产生和流传于一定地域内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音乐元素的独特性、歌唱语言的唯一性、演唱方法的多样性等基本特征,表现出了极强的地域性风格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原生态声乐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资源,造就了各地区、各民族优秀的民间声乐艺术人才,为地域性音乐文化研究、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推广,繁荣民族声乐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琼 《丽水学院学报》2009,31(1):115-117
声乐演唱是以声音美、音乐美、语言美为导向,以审美为目的的艺术表现形式。现今声乐表演形态的多元性使研究者对声乐教学的基础产生了新的思考。唱法体现出了风格的特征,也是由人声生理规律所遵循的科学的运动方式,在声乐基础学习中,以创造美好的声音为目的。任何割裂生理机能规律以达到另外的生理运动方式,都是有违科学原则的。声乐演唱所表现的风格语言具有民族性,而不是歌唱基础方法的生理规律的变异。  相似文献   

7.
杨婷 《华章》2010,(31)
声乐演唱是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形式,是以人声、歌词为材料,通过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在声乐演唱技巧、艺术表现修养共同组成的声乐艺术中,技与艺向来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技巧与艺术是声乐演唱中紧密相连的两部分.  相似文献   

8.
陈蔚 《毕节学院学报》2007,25(1):111-115
声乐艺术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综合艺术。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大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能直接、准确地传递词曲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感受,这是其它任何音乐形式都不能与之比拟的。因此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是歌唱技术的重要训练课程。声乐语言是音乐化的歌唱性语言,通过音乐的造型手段使语言音乐化,使语言更富于音乐的旋律节奏感与歌唱性。作为一个演唱者,需要同时紧密地掌握声乐作品的语言和音乐这两个因素,既以语言为基础,又以语言与音乐的统一作为声乐艺术的创造方法。中国传统声乐理论涵盖着科学的演唱方法,先辈们总结的五音、四呼、十三辙是关于吐字的规律性概括,含义深刻,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9.
民族声乐演唱是离不开情感、语言这两大因素的。没有"情感"、"语言"的依托,"声音"也不可能有灵魂和生命。在对高职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充分融入现实生活,利用语言充分表达情感,使歌唱的艺术完美和统一,才能达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的效果,达到民族声乐艺术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语言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有着非常重要地位和表现作用。我国当代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对地方民歌声乐作品坚持方言演唱,方言土语在民族声乐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这样既能保持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民族性与地方色彩,也有利于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更使得地方方言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高校声乐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充分认识"方言"在声乐中的地位,正确了解方言对民歌色彩的影响和作用,并把其纳入民族声乐教学与训练中,以使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文化得以传承,并向多样化的艺术道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是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经过千百年来,在歌唱实践中逐渐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民族声乐艺术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获得新的艺术生命力。民族声乐艺术区别于其他声乐艺术的标志之一,在于她独特的“民族性”。如何使民族声乐的演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是演唱者、音乐教学者所孜孜以求的,本文想就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特色的把握在继承传统、提高技艺和语言等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声乐演唱是一种高雅的歌唱艺术,对美妙而具有艺术气质的歌声是每一位声乐演唱者追求的共同目标.声乐演唱同时也是一种高难度的歌唱艺术,所以在实际演唱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本文对声乐演唱中最常碰见的气息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从气息与生活中呼吸的异同、呼吸与歌唱的关系、呼吸的训练方法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对声乐演唱气息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阐明了呼吸在声乐演唱中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语言不仅能够表达、传递思想,更能够传递感情。声乐艺术作为语言与音乐的结合体不仅具有语言的沟通、传递的作用,同时也包含了音乐的美,让欣赏者在了解演唱者所演唱的内容的同时更得到了艺术的享受,所以说声乐演唱是语言与音乐的进一步升华。语言把故事内容以及音乐以具象化的形式传递出去,而音乐又  相似文献   

14.
民族声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表现力 ,具有演唱流畅自如 ,呼吸、声音、共鸣三者之间达到正确的配合、协调灵活运用的特点。语言是歌唱艺术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美的声音要通过清晰的语言加以表达。只有传统演唱技法与丰富的语言完美结合 ,才能使我国民族声乐在鲜明特色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声乐演唱中语言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重要构成基础之一。进行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了语言,歌唱也就丢失掉了灵魂。因此说,声乐作品的创作离不开语言,声乐演唱也离不开语言。本文就语言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做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6.
声乐艺术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形式,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声乐艺术,都是建立在本国和本民族语言基础上的。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的,语言直接准确地传递着情感和思想感受。语言是声乐的精神部分,声音则是表达语言的手段,而艺术化的美丽的声音本身也包含了很高的文化意识。通过音乐和语言的结合,能够将声乐艺术语言准确运用到演唱中并和情感完美结合就是完美的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17.
歌唱是语言的升华,语言也是声乐作品创作的基础,旋律走向、节奏的韵律与歌词的抑扬顿挫有着深刻的联系,朗诵同样是以丰富的技巧来表达语言的艺术形式,通过朗诵这一形式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以及声乐演唱中的强弱节奏的把握,让声乐演唱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解放后,高校的声乐教育以美声为主,并且用美声的方法演唱中国的音乐作品。但是,由于汉语的发音和民族文化的差异,用美声的方法演唱中国作品时,既要改变语言的元音以利于歌唱,又要以歌唱的元音清晰地去接触语言,把中国的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摆正技术与内容的关系,可以真正做到声音、感情、表演、风格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9.
时代在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也在进步.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同时.也造就出了众多非常出色的歌唱家和歌手,人们喜欢他们那种新的演唱风格和演唱形式,以及歌唱的个性表现.歌唱个性对歌唱家来说.是成功的主要因素.歌唱家的演唱个性是因人而异的,这主要是一个人对歌曲的认识和分析不同、情感反应不同、意志力不同,因而歌曲演唱的表现力也不同,各有特点、各放异彩.有柔婉深情的演唱,有深沉质朴的演唱等.这些独树一帜的演唱特色,都是歌者所要表现自己演唱个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依字行腔"是中国千百年来传统歌唱的艺决和经验总结,是当代中国声乐作品创作中一直使用的传统创腔手法,也是歌唱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我国汉语讲究字调和语调,声调不同字义、语义亦不同,甚至意思完全相反。在歌唱中对歌词的语言情态、语调、语气和语势等的处理手法不同,音乐的表现力亦不同,讲究音调随字调。因此,了解、继承、掌握和运用"依字行腔"的方法,在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中才能做到音调随字调、以字正音、字正腔圆,达到字声巧妙结合的艺术效果,使歌唱更加完美、流畅,对于歌曲演唱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