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绍兴,天灵地杰,名人荟萃,百业流芳.然而,现代史上两位伟人周恩来与鲁迅的关系,却鲜为人知. 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但是他一直把自己看作是浙江绍兴人.在<射阳忆旧>中,他写道:"余本浙人,自先大父为宦吴省,遂迁家而居焉."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5岁入学,在绍兴、南京、日本求学20年.而后担任过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绍兴府中学堂教员兼监学、绍兴师范学校校长总计两年半时间.从1912年2月起受蔡元培邀请到教育部任职14年,此间还兼任过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的讲师。在鲁迅出生之际,刚好赶上张之洞来访.他翰林出身的祖父就给他取了小名叭“张”,又称“张官”.希望鲁迅长大后像张之洞一样做大官。  相似文献   

3.
周雷 《兰台世界》2001,(12):31-31
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祖籍浙江绍兴,祖父周攀龙迁居江苏淮安。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同志诞生在淮安县镇驸马巷周家老宅。在他还不满一周岁时,为了给生病的小叔父周簪臣(贻淦)“冲喜”,便过继给重病的小叔。两个月后小叔病故,幼年的周恩来由过继母陈氏养育。陈氏祖籍江……  相似文献   

4.
1994年12月24日是我国现代著名编辑家孙伏园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日。孙伏园是浙江绍兴人,早年就读于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堂学,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是鲁迅的学生。在北大求学期间,他就参加了该校的新文学团体“新潮社”,担任干  相似文献   

5.
据悉,浙江绍兴周恩来纪念馆向世人宣称:周恩来出生于绍兴。近几年来,有关周恩来出生于绍兴的各种文章,也不时见诸国内的一些报刊,一时间搞得沸沸扬扬。周恩来到底出生于淮安还是绍兴?不知底细的人们产生了疑问。为了维护历史真实面貌,澄清事实,解惑释疑,我就掌握的档案资料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从伯父召趋辽东”来到铁岭,入银冈书院读书六个月。1962年6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视察铁岭时几次提起“我12岁时在铁岭银冈书院读过书”。当时陪同视察的邓颖超同志对铁岭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新田说:“周总理来铁岭前回想起少年时期在铁岭的情景,激动得一夜没睡好觉。他登的第一座山就是龙首山,他进的第一所学校是银冈书院。他早想来铁岭,这是他的第二故乡。”周恩来,字翔宇,乳名大鸾,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城驸马巷。周家原为当地望族,祖辈相习为“绍兴师爷”,但到大鸾出生之时已家道中落。大…  相似文献   

7.
前些时,有几家报纸报道说,在北京市西直门八道湾11号发现了鲁迅先生撰写《阿Q正传》一书的手稿。因此这些报刊就把八道湾11号称作“阿Q的诞生地”。 人的“诞生地”就是人的籍贯。 但是,阿Q有籍贯吗? 翻开《阿Q正传》第一章,鲁迅先生就特地写道,他“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也“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因此籍贯也有些决不定”。 像鲁迅这样的大文豪,连人家的姓名籍贯都闹不清楚就提笔给人家写传记,岂不荒唐? 要想了解鲁迅为什么这么“荒唐”,就请看鲁迅  相似文献   

8.
刘颖 《出版史料》2007,(1):80-89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大师,主持新美术运动,提倡木刻版画,幼年喜作画,画法饱含金石气。”  相似文献   

9.
达文 《青年记者》2005,(8):33-35
严怪愚先生不畏强权、忠直敢言、独来独往的胆色与人品,一直为人所仰慕和钦佩。抗战期间,他是第一个在全国揭露汪精卫叛国投敌的新闻记。1946年冬,范长江陪着严怪愚到南京梅园中共代表团驻地拜望周恩来。周恩来称赞:“《力报》确实是一张不简单的报纸,是一张坚决抗日的报纸,严怪愚先生确实是一位有勇气的记。”  相似文献   

10.
从《青田司下颍川陈氏宗谱》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位女副总理陈慕华与台湾地区第一位"副总统"陈诚同为浙江青田人,他们同宗同族同时代,上溯九辈系同一太公。在抗日救亡中皆立下功勋,在建设新中国、建设台湾中双方各行其道,留下耐人寻味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1.
1月往事回顾 1976年 1月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逝世周恩来,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 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周恩来几乎参与了中国共产党所有的重大革命活动: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和创建人之一;大革命时期,他领导过国民革命军的军政工作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他还参与了南昌起义、红军长征和西安事变谈判。新中国成立, 他任开国总理。周恩来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了新中国的重大决策, 在文革中,在身患重病、处境艰难的情况下,仍然竭尽全力地工作,直至病逝。  相似文献   

12.
我是在抗战胜利后,1946年认识张资平的。“△”是指“三角恋爱”,这是鲁迅在抗战前就给张资平专写“△”小说的雅号。当时我在报社当编辑,张写稿拿稿费。后来熟悉了,常到我家喝酒闲谈,一聊就二、三个小时。张谈了他的不少往事。现在就回忆所得,记述如下。一、替《大众在报》写槁当时我在《大众夜报》编辑副刊。这是一张挂着国民党招牌,实际是由进步人士掌握的带有红色的报纸。1946年秋,《立报》采访主任鲍定一,同了一个脸孔黑黑,身材矮胖的人到我家来,介绍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资平。只见他衣履不整,满面憔淬。谈开以后,我才知…  相似文献   

13.
“四条汉子”的称谓,语出鲁迅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指阳翰笙、田汉、夏衍、周扬四人。在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时期,他们四人都是“文委”(上海临时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成员。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虽然不是中共党员,但他与中共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他还是中共领导下的“左联”的盟主。“文委”的有关工作情况,是要与鲁迅沟通的。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家族为什么由绍兴迁居淮安?对此,周恩来本人有两次扼要的说明。1914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曾写过一篇回忆故乡淮安的作文《射阳忆旧》(刊于《敬业》1914年第1期)。文中写道:“余本浙人,自先大父为宦吴省,遂徙家而居焉。”另据南开学校毕业同学录,其中《周恩来小传》写道:“君字翔宇,号飞飞,浙江会稽人。自大父宦于吴,遂徙居焉。”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七十多年前,绍兴人鲁迅写下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成为新中国标榜人民公仆的代名词。七十多年后,又一个绍兴人因长期默默践行着鲁迅笔下勇于奉献的精神,直到数次病倒于工作岗位方才为人所知,成为今天共产党员学习的先进榜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毛泽东曾称他为“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但梅益老人自己说:“我记得毛主席当时只提我是发言人。我决不能算是第一位发言人。当年王炳南也是发言人,负责对外的。廖承志和范长江也是发言人。主要是对内的。而召开大型中外记者招待会发布新闻时。都是周恩来亲自主持。周恩来无论面对多么古怪、刁钻的问题都回答得非常好。让听的人。其中包括一些我们的敌人。都不得不口服心服。而且他从不拿稿子或笔记本之类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他回信说:静农兄弟:九月十七号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奖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相似文献   

18.
《鲁迅日记》一九一四年四月一日、一九一五年七月十五、十六日和一九一七年一月五日均有与蒋孟蘋接触的记载。“蒋孟蘋”,在一九八一年版《鲁迅全集》第十五卷第五五二页注作:“《日记》又作孟频、孟苹,浙江吴兴人,蒋抑卮之友。当时在北京开设经营古董和字画的来远公司。”蒋孟蘋,当时诚然在北京开设来远公司,但单举这一点作为他的主要事业来说,是不恰当的。他是名噪一时的大富商和南浔三大藏书家之一。他不仅与蒋抑卮友善,还与陈公猛,  相似文献   

19.
编辑工作究竟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有的人解决了,有的人还没有解决。我想还得把鲁迅请出来解答。在出版界老前辈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里讲到他第一次见鲁迅时,在谈到出版编辑工作时鲁迅对他说:“这是一件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过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短短两句话就  相似文献   

20.
灵山秀水的古越之地是鲁迅创作的精神原乡,幼年浸润在故乡绍兴厚重的越文化气息里的鲁迅,难以摆脱与古越文化的血脉因缘.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氤氲着越文化古老的诗意气息和故乡记忆的柔软与温情,而且彰显出世代越人集体无意识中刚柔相济、雅犷并举的民性特征.古越文化既赋予了鲁迅嫉恶如仇、独立不羁、金刚怒目的尚武之气,也濡染了他温雅、博大、纯粹的心灵.与这种“刚中带柔”的文化个性相应,鲁迅的创作语言不仅具有越地乡俗的风情之美,还体现出琴心剑胆的张力之美和犷中求雅的谐趣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