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取长补短 ,有利于生存和发展 ,生物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往来、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特别是学生之间 ,通过相互激发 ,由于频率相通 ,思维容易进入共振状态。你一个方法 ,我一个主意 ,相互学习就有更多的想法和思路。还可以通过思维火花碰撞 ,产生出更多的想法。这便是教学中的“共生效应”。那么 ,体育教学如何才能有效地产生共生效应呢 ?1 教学紧密结合体育教学虽然没有其他学科“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弊端 ,但教师“满堂教”还是有的。“满堂教”使学生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久而久之 ,学生对体育课便会产生厌倦、不热情甚至逆反心理 ,这便扼杀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有碍于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须知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 ,教师的教取代不了学生的学。学生理解体育知识 ,掌握动作技能 ,是一个积极、主动和复杂的“内化”过程 ,是学生主体行为。教师对这种“内化”过程 ,只能起到主导、讲解、示范、启发作用。唯有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来 ,才能“内化” ,才能...  相似文献   

2.
"示错法"与体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动作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学手段。针对学生学习新的体育动作时易犯错误这一现象,在教学中采用“示错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动作出现。并就该法的目的、应用及注意事项分别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困感“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概念及其关系在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清晰的阐述,在体育教改实践中也一直缺乏正确的指导,基层体育教师当然也就很难说清楚了。日前笔者在某地遇到一位为新课标培训的作课教师,  相似文献   

4.
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传统的游戏活动是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发令并组织比赛等一系列教学步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很难兼顾到全体学生。在小学阶段合理利用学生的各种差异现象进行游戏活动,改变传统的体育游戏一刀切的方法,已经刻不容缓。通过对小学体育课程和体育游戏的特点分析,阐述了差异化游戏活动应用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有效措施,针对游戏活动的特点,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各种差异现象,开展差异化游戏活动,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积极性,提升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凤芝  朱云 《体育教学》2008,(10):49-50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标》在全国全面推广,体育教学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改变重传授轻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与社会适应现象,重视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然而,在教学中却出现了“强调自主学习,忽视教师主导作用”,“整节课看不到教师的示范”,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片面理解为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甚至把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说成是“传统学校体育思想的反映”等等。新课标后,体育教学中对“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二者关系认识上的模糊现象,既是对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的“管理与领导”作用的否定,又是对教师主导的“指导和启发”作用的忽视,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千人千面,百人百姓(性)”。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身体素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感、性格、气质、理想、世界观、认知方式)等基础因素的差异。尤其是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怕学、厌学、甚至不参与的消极学习态度,是教师实施教学的“绊脚石”。正因为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对体育教育中实施终身体育计划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正确审视消极学习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纠正其消极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中“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付锐孔锐辰月体育本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本应受到学生的喜爱。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学生在接触了一段体育课后,就显示出对体育的“厌学”现象,而且越是高年级,就越明显。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喜欢体育教学呢?一...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学双主体性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教学的双主体性规律,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教师和学的主体———学生。体育教学的主体具有双重性,即教师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生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师教的客体。体育教学主体的活动具有双向性,师生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着体育教学过程的发展,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体育教学过程的主体与客体体育教学中所谓的“主体”和“客体”,主要是指教学活动中的“主动者”和“对象”。体育教学过程是由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影响(指置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  相似文献   

9.
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无论在体育教学观点、课程设置或是教材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均没有突破六十年代的模式,其特点是中、小学体育课的简单延伸。尤其严重的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填鸭式”、“注入式”、“教师包打天下”等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教育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体育系统的反馈通路封闭,甚至被堵塞。对有关文献和高校体育教育实际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弊病。  相似文献   

10.
师范生从入学起,就处在由学向教、由学生向教师的转化之中,其身份既是学生,又是正在形成中的教师。所以,对师范生的体育教育具有两重性。揭示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两重性,可使教师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增强从事师范专业的责任心和自信心。由“学”到“教”的转化,是中等师范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是一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1.
论“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困感。“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概念及其关系在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清晰的阐述,在体育教改实践中也一直缺乏正确的指导,基层体育教师当然也就很难说清楚了。日前笔者在某地.遇到一位为新课标培训的作课教师,并进行如下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12.
富有成效的体育教学应是适宜的教学。那种表面上看来似乎安排得“十分紧凑”,要求“十分严格”的课,殊不知是一种“过度教学”的表现,尽管怀有良好的愿望,但却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教学内容安排上的“过度”现象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一环套一环的“紧凑”,往往能得到某些人的赞赏,但如果对这种“紧凑”现象加以分析就会发现,过度“紧凑”的安排,代表的是一切教学进程均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学生的身心都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学”的一方完全是被动的,一切以教师的设计为中心。产生体育教学内容“过度”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  相似文献   

13.
传统教学虽然被现代教学方法所逐渐替代,却只是在体育教学的外层面上进行,而没有真正涉及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去。我国所进行的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体育教学原则的改进,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发展,均是围绕处于主导作用的教师进行的,是针对“他律”所提出的。关于学生“自律’方面的教学改革几乎没有。很少对体育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进行系列的改革,只是在外因进行多方面的改迸,由“他律”走向“自律”,是解决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文“要我练”为“我要练”的关键.建议:体育教学改学应从学习主体的内因上找原因,即让学生从…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长期以来形成一种习惯的传统教学方法。即固定的准备活动内容教师单一的机械灌注,学生被绳捆似的呆板死练。由于这几种原因的促使,许多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处于应付状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压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可采用一“抓”、二“比”、三“松”的教学方法。一“抓”,就是抓准备活动内容的多样化和教师讲解的最优时机。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注意力不能持久,且又天生的好奇和喜新厌旧。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准备活动的内容必须经常更换。用新颖的形式来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相应中枢的兴奋,力争在课堂开始之际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准备活动的内容可分为二大类。一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反应练习;二是利用游戏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练习。如在跑的教学中,就不能用那种“万能  相似文献   

15.
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是人类社会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推动力。学生差异性是体育教学客观存在的教学条件,没有差异体育课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尊重差异,把学生差异作为一种体育教学的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异教学。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五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五性”陈秀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使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具体落实,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五点:一、坚持经常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或一、两次课的说教与练习就可以形...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分层次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当前体育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班级授课时人数偏多,学生体质差异较悬殊。长期以来,多数教师习惯运用传统的组织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很难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就这个问题,国内不少体育工作者对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如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兴趣爱好,按体能分组教学等。就目前来看,只从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是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因此,我们就体育课分层次教学进行探讨,利图从改革  相似文献   

18.
本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生显示出对体育课的“厌倦”现象,特别是女生,主要表现是对体育学习不感兴趣,锻炼的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对教师布置的教学练习任务勉强完成,考核成绩、测试达标就行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地影响体育课教学的质量,不能达到全面锻炼身体,  相似文献   

19.
<正> 《学校体育》一九八九年第一期、第二期相继刊出了陈钢同志“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提法不妥”和“再谈怎样认识体育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两文。读后颇受教益,现就两文的一些观点谈淡我个人的不同看法,以求教于陈钢同志。体育教学的本质与学为主体陈文认为“教师和学生同样是‘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括动的人’,是相互依存的两个认识主体。”并进一步指出“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进行认识和实践,发挥主体积极性作用。”一句话,就是认为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两个相互依存的认识主体。我们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从本质上讲,体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从一般认识过程来讲就是  相似文献   

20.
<正>面对“体育走班制”这一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些教师出现了不解、疑虑或误解:“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合理性问题,如,从小学的中高年级就开展“专项化”的教学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否会过早地形成项目的定向;“体育走班制”教学的政策符合性,如,“体育走班制”教学是否符合国家对体育的有关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