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实验一:热对流实验  小学自然《热对流》一课中有验证液体热对流的实验,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实验用品:烧杯、酒精灯、漏斗、三角架、石棉网、高锰酸钾、水、火柴。  实验方法:在烧杯底放入少量高锰酸钾,将一小漏斗放入烧杯内并罩住高锰酸钾,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手指摁住漏斗柄的尖端,向烧杯内加水,并没过漏斗柄。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看到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慢慢上升,通过漏斗柄升到烧杯的上层,遇到液面较冷的水,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总是通过漏斗颈慢慢上升,当接近水面时又慢慢降下来。…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2.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教学过程师: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需要将一种或几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如冲糖水、炒菜等。物质混合后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一下吧。(取出两个烧杯,分别倒入半杯水)师:现在我们要把少量食盐、锯末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搅拌,会出现什么现象?谁能预测一下呢?生1:我估计食盐会化了。生2:我估计锯末会漂浮。生3:应当说浮在水面上。……师:刚才几位同学都发表了意见,结果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就让我们动手做一做吧。学生分组进行实…  相似文献   

3.
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七册十七课《热对流》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用酒精灯给沉有锯末的水加热。2min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水里的锯末向上浮,然后,四散下降,流到底部接着又上浮又下降……形成循环流动。用手摸一摸水逐渐变热。这个现象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很容易看到,但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一般要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提问:①水中的锯末是怎样运动的;②依据锯末的运动推想烧杯里的水是怎样运动的;③最后整个烧杯里的水为什么会变热?当第一个问题学生按照观察到的现象回答以后,直接跨入第二个问题。教学过这一课的老师都知道,这对于一般学生来说难…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的三个有关全反射的实验 ,操作简单而且现象明显 .能够使教学取得满意的效果 ,又能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素质教育 .一、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观察全反射现象教材中提到 :水中或玻璃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明亮 ,是因为光从水或玻璃中射向气泡时 ,在界面上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 ,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一实验来观察其现象 ,就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实验器材 大烧杯 ,试管 ,水 .实验过程及现象分析 实验时 ,在大烧杯图 1中装大半杯水 ,在试管中加少量水 ,将试管斜放入烧杯中 ,试管与水平面夹角最好为 45°角 (注意 :试管中的水面应低于烧…  相似文献   

5.
a .观察实验法。这是一种由教师做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所产生的现象并进行思索 ,从而导入新课教学的方法。例如教学《溶解》一课 ,首先 ,教师做演示实验 ,将高锰酸钾(少许 )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用玻璃棒慢慢搅拌 ,这时学生看见一种现象 :高锰酸钾的颗粒不见了 ,杯中的水变红了。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 ?学生当然是不清楚的。由此 ,便引入新课内容《溶解》的学习。这种方法从观察现象入手既抓住了儿童对实验特别感兴趣的好奇心理 ,扣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又遵循了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 ,因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  相似文献   

6.
一、高锰酸钾溶解 自然第五册教材《溶解》一课中,教材中安排了三个实验,其中有一个是高锰酸钾的实验。在教学中,分组实验要求学生说一说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搅拌后的现象,学生因为不能详尽地观察到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而说不清楚。于是,我对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六年制四年级自然第二册《水能溶解别的物体》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溶解”与“不溶解”的概念,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分组实验感知现象 1.先将一匙较粗的沙子(沙子必须掏尽泥土)放入有半杯水的烧杯内,然后用玻璃棒搅拌几下静置。一会儿看到沙子逐渐沉到杯底,引导学生观察说出:沙子在水中沉降出来了。 2.将一匙盐放入盛有半杯水(最好是温水)的烧杯内。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盐粒慢慢降入杯底,与此同时颗粒渐渐变小。接着用玻璃棒搅拌几下,只见盐粒随水在旋转中越来越小,最后逐渐消失在水中。使学生直观地观察盐在水中“化掉”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实验1、2发现,食盐在水中会“化掉”,沙子在水中会“沉淀”。  相似文献   

8.
根的吸收作用一节(中师《生物学》1993年版)内容多,理性强,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对教材理解有困难,不易掌握。对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结合,诱导分析与教师讲解结合,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教学要点、体会叙述如下: 1、渗透作用实验的一点改进 根吸收水分主要靠渗透作用。渗透作用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怎样让学生掌握这一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把教材中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对比实验,收到了较好教学效果。实验方法是: 取甲、乙两个大小相等的长颈漏斗,甲漏斗内盛浓蔗糖溶液,乙漏斗内盛清水(为了观察清楚,两漏斗内均加1~2滴红墨水),两漏斗口都密封一层同种半透膜(如肠衣、鱼鳔),将两漏斗分别放入盛清水的甲、乙两烧杯内,使两漏斗管内液面都与烧杯内的水平面平齐。稍停3~5分钟后可见:甲漏斗管内液面上升,证明烧杯内的水通过半透膜进入了漏斗;乙漏斗管内水面无变化,证明漏斗内水量无增加,如图1。  相似文献   

9.
小学《自然》(人教版)第九册第十课《叶的光合作用》中只有一个实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的,但对叶的光合作用的认识却很简单、抽象,大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认识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叶的光合作用。先取两个1000毫升的玻璃烧杯,分别放入同样多的水草,再在两个烧杯里分别倒入适量同样多的水。取两个口径稍小于烧杯口径的短柄玻璃漏斗,分别倒置在两个烧杯中,再将两支口径大于漏斗柄的玻璃试管装满水,分别倒过来套在两个漏斗柄上,最后把这两个烧杯中的一个放在阳光下,另一个放在光线很暗的地方。过些时候…  相似文献   

10.
这个实验课本上是这样做的:在三角架上放一个石棉网,在石棉网上放一个烧杯;在烧杯底放一些锯末,往烧杯中倒入水;用酒精灯把水加热。过一会儿,摸摸水的冷热有什么变化?通过教学实践,感到这个实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水凉时让学生摸摸还可以,可是等水热了再让学生摸,存在安全隐患;二是学生无法看清烧杯中上层水随着冷、热水的相对流动逐渐变热。这也是(或干脆就在铁架台上做这一实验),在铁架台的横梁上系两个温度计,一个温度计接近烧杯的底面,一个接近水面。这样学生在水加热前,通过用手摸摸,通过看温度计,知道烧杯里的水相对来说是凉的,而且温…  相似文献   

11.
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水银里会粘有污物,不慎散失的水银也会有尘埃污物,长期放置不用的水银,表面也要产生一层污物。对水银里污物不及时清洁,就会影响下次实验效果。过去有些行家先后介绍过一些水银清洁方法。如:有的是用纱布过滤清洁水银;有的是用注射器清洁水银等。其操作均不方便。我用滤纸过滤清洁水银,效果较好,其操作如下:将实验用后含有污物的水银倒入烧杯里,然后将滤纸折成圆锥形状,并用针尖在锥尖部戳一小孔,将折好的滤纸铺在漏斗里,把漏斗插入干净的空烧杯里,然后把水银徐徐倒入漏斗,让它经过滤纸漏入烧杯内(注意…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化学课本里,有以下一些内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一、图4-13钠跟水起反应的装置图。这个图里漏斗颈高出烧杯水面太多。如果按照它做装满水的试管,怎样套入漏斗颈呢?实际上,漏斗颈应该低于烧杯内的水面(稍高于烧杯内的水面,如果将烧杯倾斜时水平面能溢过漏斗颈也可以),这样装满水的试管,试管口用拇指堵住倒置,使装满水的试管浸入烧杯内水面以下,再套入水面以下的漏斗颈,试管内的水才不致于流出。  相似文献   

13.
(一)课堂实验演示作文———“会跳舞的鸡蛋”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同学们 ,你们见过鸡蛋跳舞吗?老师有办法能让鸡蛋跳舞 ,想看吗?注意仔细地观察。二、开始实验 ,明示现象。1 在一只烧杯中倒入半杯水 ,指名一位学生将一只鸡蛋轻轻地放入烧杯中。鸡蛋沉入了杯底。2 事实证明 ,鸡蛋在水中是沉下去的。(板书 :水中鸡蛋下沉)但如果老师在水中放入一些盐 ,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3 将烧杯中的鸡蛋拿出。在烧杯中放入一些盐 ,搅拌至盐溶解 ,并达到一定浓度。4 再叫一位学生上台 ,将鸡蛋轻轻放入盐水中 ,鸡蛋不再下沉 ,而是上下左右摆…  相似文献   

14.
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生物学》教科书中,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用蔗糖溶液存在不足:由于蔗糖溶液是无色透明的.实验演示时.距离稍远的学生就看不清液面位置,观察不到液面高度变化,影响学生对渗透作用的理解。为此,我们用高锰酸钾—蔗糖溶液替代蔗糖溶液。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取清水置于大烧坏中,向里面分别加入蔗糖和2~3粒高锰酸钾颗粒。充分搅拌、静置,等高锰酸钾完全溶解后即制成紫红色的高锰酸钾一蔗糖溶液。这种改进的优点:由于实验用烧杯和长颈漏斗中的溶液都取自大烧杯中,两者浓度相等,是等渗溶液,不会影响实验效果。而该替代…  相似文献   

15.
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取硬质玻管或无底的坏试管一支(玻管的长度略大于烧杯高度),大的滤纸一张在中间挖一个玻管口径大小的孔,套在上述硬质玻管或坏试管的一端,粘牢,做成一只上部巾纸组成、下端由玻管组成的漏斗,把白铁片弯成三个阶梯.二.实验装置图:三.实验过程:点燃三支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三个阶梯上,把白铁皮架放人大烧杯中,然后再把特制的漏斗放入烧杯,向漏斗里倾倒二氧化碳,观察蜡烛先后熄灭的现象.四.实验时的注意点:1.纸漏斗下端管口应靠着杯壁放下,末端试管口接近杯底,随着二氧化碳的倒人,将漏斗慢…  相似文献   

16.
小学自然第五册第12课《压缩空气》中第一知识要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空间并有一定的体积 ,而教材中安排的2个实验却因直观性差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于是我便设计了一个便于观察和操作的实验 ,具体步骤如下。1 材料 :一个大漏斗 ,橡皮塞 ,平底烧瓶玻璃管 ,气球 ,烧杯 ,水。2 操作 :第一步 :用带有漏斗和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烧瓶。堵住玻璃管的上端 ,用烧杯往漏斗里倒入适量的水。讨论 :为什么漏斗里的水流不到烧瓶里去?实验现象明显而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由于空气占据烧瓶里的空间所以水流不进去。第二步 :用气球(里面没有空…  相似文献   

17.
高中化学第二册铝热反应实验,按教材中的做法操作,我认为有两点不足:①镁条不易被点燃,因为是从上端点火,不易用火焰高温的外焰。②因滤纸易燃,反应开始时,反应物周围的漏斗易着火,从而让没有反应的铝热剂掉到沙盘上,反应不充分。为此我对该实验作了如下的改进。 用粘性较强的泥土制作一个泥漏斗,其壁厚约1cm,底部挖一个直径为1cm 的圆孔。置于阴凉处干结、定形。作实验时,将泥漏斗放在铁圈上,里面衬一层滤纸,把铝热剂放入泥漏斗中,上面放一层氯酸钾,再放一小团浸有酒精的棉花作引燃用。点燃棉花后,铝热剂迅速反应,…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十册《空气的成分》一课时,我先做了课本上第一个观察实验,即用一个空玻璃杯罩住一支点燃的蜡烛,让学生观察现象(蜡烛慢慢熄灭),然后当我提出杯中的蜡烛为什么会慢慢熄灭时,学生却七嘴八舌,有的说空气烧完了,有的说杯中还有空气,而且争得面红耳赤。形成认识矛盾后,我接着又做了一个实验,即:将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往水槽里倒入一些染红的水,点燃蜡烛再用玻璃杯罩上,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学生观察后回答:蜡烛还是慢慢熄灭,但是红水上去了一截。当我再问他们,为什么蜡烛会慢慢熄灭?杯中的空气用完了吗?学生还是…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土壤的种类时,课本中是用三个去底的长颈玻璃瓶搁放在木架上,里面放入各种土壤进行实验。制作木架、去底的玻璃瓶都要花一定的精力、时间,特别是去底的玻璃瓶,老师制作时,稍一疏忽没有将瓶底口磨平,学生使用时就有可能割伤手。因此,在研究土壤种类的实验中老师一般只做演示,很少让学生做分组实验。其实,我们的实验室中有很好的工具,它可以帮我们给学生开好这个分组实验。用漏斗代替去底玻璃瓶,用过滤纸代替蒙在瓶口的布,用三脚架代替木架。把漏斗放在木架上,过滤纸放在漏斗里,将土壤放入漏斗中,就可以进行试验了。但要…  相似文献   

20.
对流原理告诉我们:热空气往上运动,冷空气往下运动.这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而这种实验做来还很有趣. 实验一:水的对流 取一只洁净的800毫升的玻璃烧杯,在其底部中心放上1颗稍大的紫红色高锰酸钾晶体颗粒.然后小心翼翼地往杯内注水,尽可能不扰动高锰酸钾颗粒.再将烧杯置于三脚铁支、架上(注意请别垫石棉网),用酒精灯火焰对准烧杯底部中心加热,如下图所示.随着烧杯底部中心处水温升高,粉红色的水流向上部升腾,并向四周展成扇状,又沿四壁下降,形成环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