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为明 《考试周刊》2014,(46):26-27
文学经典作品的教学不应急功近利,真正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体验,领悟作品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文章从品味经典词句,感受作品留白中的内涵和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谈谈文学经典阅读教学的"慢阅读"策略。  相似文献   

2.
传统语文教学课程或者阅读课程,多是把单篇的经典文章或经典作品中的语段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往往又偏重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缺乏对作品文化层面的解读,结果是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也不强。从经典文本阅读的角度,指导学生多读经典作品、读懂经典、读活经典,以帮助学生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力。  相似文献   

3.
传统语文教学课程或者阅读课程,多是把单篇的经典文章或经典作品中的语段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往往又偏重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缺乏对作品文化层面的解读,结果是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也不强。从经典文本阅读的角度,指导学生多读经典作品、读懂经典、读活经典,以帮助学生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力。  相似文献   

4.
<正>华南师大附小陈琴老师在《人民教育》(2007年21期)上以《"素读"经典》为题,撰文论述了现代"素读"经典的重要性和方法。这里,我们将现代"素读"的范围扩容至教材中所有的教学文本,不仅仅是面对选用在教材中的中外经典作品,更多是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文本。  相似文献   

5.
经典作品对学生写作具有很高的示范价值,利用经典作品进行作文教学主要有4种途径:还原经典的形成过程,体验经典形成要素,进行写作素养熏陶;以经典为写作知识载体,在阅读中理解知识;阅读经典作品,仿拟经典的写法,提升写作技能;将经典文本作为写作活动素材与载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6.
刘华 《语文天地》2014,(5):17-18
201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文言文阅读与所有经典文本的阅读一样,都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时都应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中,加深对文言文文本的理解、体验、感悟、思考等,接受文本中蕴涵着的美好情感的熏陶,获得文本中先人智慧的启迪,享受个性化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与此同时,教师要珍视学生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共产共妻"之主张在后人的解读中显现出一种无知甚或偏见,这种解读误读了经典,亵渎了轴心时期的西方先知,笔者提出对经典文本及其经典人物的理解一定要结合人物当时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唯有如此,方可真正还原人物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8.
"赏读",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体验、感受、顿悟而获得真情实感的过程。正如新课标要求的那样,"赏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9.
正赏读,以欣赏的眼光解读文本,心怀期盼,浸染其中,读出原汁原味来;以内化的目标圆融文本,徜徉穿越,发现规律,化在艺术光泽里。让读书插上快乐的双翼,用快乐塑造学生的快乐,让读书闪烁出美丽的光彩。一、赏读,赏什么赏读,要以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理与情,鼓励学生表达向已阅读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赏读"是对阅读中主体人的肯定与欣赏。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习语言、  相似文献   

10.
正"隔与不隔本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用来评价文学作品是否自然,能否使读者毫无障碍地进入作品意境的。"[1]本文所说的"隔",则指文学作品阅读中,学生与作品、作者无法进行心灵的对话,阅读中缺乏情感的倾注与体验,使得主体(学生自我)、客体(文学作品)无法合二为一,文本得不到重新创造的状态。究其"隔"的原因有很多:如缺少阅读的习惯,或者是以读图代替读文,读网络文章代替读经典作品,使得文学作品的阅读从客观上、心理上都疏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