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海燕  王晓华 《初中生》2014,(Z3):43-44
正考点透视1.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前者一般提问:这首诗描写(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形象?后者则多有变式: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有何作用?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③说说××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2.
高考诗歌鉴赏题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问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3.
向明康 《初中生》2015,(9):45-46
考点透视 1.鉴赏诗词的形象.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大类.前者一般直接提问:这首诗描写(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形象?后者则多有变式: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有何作用?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③说说××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回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诗词大意,再根据内容加以概括.  相似文献   

4.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借助形象意境,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闲适、热爱、赞美、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常见题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答方式:一般答出三个方面的内容。1.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述出诗中的形象和意境。2.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意境的氛围特点。3.根据意境特点来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相似文献   

5.
一、揭题导读,渗透学法(一)轻松背诗。1.出题背诗。师: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首古诗词了。我们来个背古诗比赛,好不好?(1)出示诗题《赠汪伦》,学生背诵。(2)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干什么?2.提高难度。师:如果你能根据老师出示的画面,就能想起来这是哪首诗,那就更厉害了,现在我们就尝试一下。(1)出示《回乡偶书》《夜书所见》的插图。(2)先个别背,再集体诵读。(3)这两首古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二)寻找规律。1.教师出示每首诗的关键句,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诗有什么共同点。2.师:透过这些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6.
一、古诗鉴赏问答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月夜杜甫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千? (1)这首诗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导入 (屏显刘禹锡介绍,配乐《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师:关于诗人的情感. 生: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师:关于背景.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板块一:以读悟诗 (屏显.) 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 ——苏轼 师:这里的“并”是合起来的意思.苏轼这句话道出了读对学诗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以读悟诗. (师板书“以读悟诗”.) (一)字正腔圆地读 师:朗读古诗,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即要读准字音.我们请一位同学试读一下.  相似文献   

8.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诗后问题。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注]雉(gòu):野鸡鸣叫。②式微:《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1)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诗。作者王维是(时代)诗人,字,有文集《》。(2)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共写了哪几幅图画,这几幅图画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2)两道…  相似文献   

9.
<正>《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的立意究竟缘何?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归纳起来,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寄兴说、诗集总序说等等。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  相似文献   

10.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一首思乡之作。有人认为该诗表现乡思的怅惘无奈、沉痛悲伤;也有人认为这乡思非但不悲,反而是一种心灵的慰藉,甚至还流露出欣喜和愉悦。那么,你是怎样认为的?为什么这样认为?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渡桑干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前人评价诗中“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无端更渡”是什么意思?你是否同意…  相似文献   

11.
闻捷 《教学随笔》2008,(Z1):114-115
饮酒(略)点睛与精练1.解释下列词语。结庐( )尔( )日夕( )相与( ) 2.按要求填空。诗中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句子是_____,_____。3.你怎样理解"心远地自偏"这句诗?探讨与思考4.诗中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怎样解释"真意"二字?诗人为何难以言表?饮酒二十首并序陶渊明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  相似文献   

12.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1.首句写景对于诗歌战事的叙写起了什么作用?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3.这首诗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出怎样的情景。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宫词武衍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注]建章:汉宫名,后泛指宫阙。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  相似文献   

13.
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  相似文献   

14.
新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三十课选了八首诗.这些诗就作者说,有民歌手,有唐代、宋代著名诗人,就体裁说,有乐府民歌,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就教材处理来说,有作讲读课的,有作阅读课的。怎样教这八首诗呢?下面谈谈我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而成的让人产生联想的艺术境界。意境型问答题是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最常见的题型。该题型的提问的一般方式是:“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或“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这首诗可以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诗歌单元中最难理解的一首,包括参考书在内的许多资料都没有明确的鉴赏,大多模棱两可,“王顾左右而言他”,同学在阅读中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对于这首诗或类似的诗作应该怎样去阅读理解呢?我们不妨以此为例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关于毛泽东的“赠父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毛泽东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列主义者的转变》一文中,谈到这样一件事:刚刚从少年时代跨入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时,曾经改写日本西乡隆盛的一首诗,送给父亲。这首诗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文章发表以后,有些报刊公开或内部刊用这首诗,标题《赠父诗》,署名毛泽东,几乎把诗变成是毛泽东写的;有些读者来信询问日本西乡隆盛是什么人?原诗是怎样写的?毛泽东当时是在什么书刊上读到此诗?或者提出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鉴赏》2006,(5):35-37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得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将军形象?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过分水岭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再宿武关李涉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  相似文献   

19.
一.导入冰心有小诗《成功的花》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首小诗告诉我们,成功是需要要付出努力的!今天我们就带着对这首诗的理性解读,来品赏林清玄笔下的一朵开在人们心田上的百合花,看看它开花的背后有着怎样令人心动的故事。二.读课文1、听配乐课文朗读,边听边思考:这是一株成功的花吗?2、找一找:你从哪里能看出这株百合花成功了?  相似文献   

20.
一、充分运用已有的信息标题,一般能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揭示思想内容,甚至哪类诗等;作者,能向读者揭示诗歌的背景,作者的风格、倾向等;注释,除帮助理解内容外,还可能暗含着答题的内容。如: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思考:1.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是哪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2.你怎样理解诗题“倦夜”?提示:准确理解这首诗,应从标题、作者、诗文三方面着手。“倦夜”,题目首先吸引了读者,夜晚是安眠的时候,怎会出现“倦夜”的感觉呢?杜甫生活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