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亢 《体育教学》2009,(12):53-53
自《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每学年的第一学期都要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进行测试和上报,从测试的数据来看,笔者对学生每况愈下的体质状况感到忧心忡忡,在担心之余,笔者对测试本身进行了反思,发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身边广大体育教师的共同疑惑,在此成文,与体育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2.
2008年又到中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上报的时间了,2007年的数据上报结束之后,虽然在全国掀起了落实2007年5月28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各地也积极响应开展了以推行校园集体舞、阳光体育阳光伙伴、冬季长跑、新创编的广播体操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但是一年多过去了,两年后的高中测试情况仍然让人堪忧。  相似文献   

3.
何涛 《体育教学》2008,(8):42-42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与上报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环节,必须完善具体的方法、措施,才能保证测试与上报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测试与上报计划非常必要,并把它作为教研组活动的重要内容予以实施,让学生通过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过程参与,形成积极主动锻炼身体的良好氛围。笔者通过操作发现,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对提高测试的效率和数据的及时上报与总结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以来,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不足.如有数据上报时间不合理造成成绩测试不能体现真实水平;测试项目设置需要进一步调整;测试内容更需要完盖;测试标准不切合实际,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体质测试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统计分析报告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中国学校体育》2006,(5):10-14
1.数据上报的基本情况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上报工作已于2005年12月31日结束。全国已上报数据的学校总数达到15073所,学生数达到1360多万人,有四个地区已上报数据的学校数量占当地学校总数的比例超过10%,他们是:北京43.62%、上海42.17%、浙江16.77%、天津12.46%。各地已上报数据的学校数量见表1。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得分等级分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是为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对健康概念的重新认识,摒弃传统的陈旧的“健康”观念,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体质健康的新理念,认识身体成分、身体形态、…  相似文献   

6.
<正>一年一度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与测试成绩的上报,是一项工作量较为繁重的工作,尤其是体育师资紧缺的学校更显突出。测试的具体流程:一是测试项目的选定;二是选定项目的教学与训练;三是测试项目场地的准备;四是选定项目的测试;五是补考与测试;六是测试成绩的公示与确认;七是测试成绩的汇总与数据的录入;八是测试成绩的网上试报;九是测试成绩的正式上报;十是测试成绩的统计与资料存档。笔者所在学校有自然班级62个,而体育教师仅有5名。为提高工作效率,本人通过多年测试工作的实践,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中立定跳远和实心球测试的场地进行了巧妙设计,有效提高了测试工作的效率,且降低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现将具体操作方法与大家分享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标准》是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的评价标准,有激励、教育、反馈和指导锻炼的功能。做好《标准》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是落实此《标准》的有效举措,"细"、"实"、"析"是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数据上报的重点。一、细节决定成败,《标准》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要做到"三细"1."测试方案"全面、详细。测试的时间、地点、项目、标准、器材、组织以及安全预案等都要在"测试方案"中详细阐  相似文献   

8.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自2007年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以来,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应该说对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参加南通市在2011和2012年度分别进行的学校体育工作专项推磨督查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地测试与调研,笔者认为从整体上来说我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上报情况还是好的,大部分学校也是比较重视的,有的学校分管领导亲自督促,体育教师工作认真,台帐齐全,上报数据准确,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回顾去年的测试上报工作,我仔细反思,《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治标更要治本,要标本兼治,才能使测试上报工作完善进行下去,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存在的问题 1.领导关注不够。《标准》已试行多年,且已正式实施,但农村教师普遍反映,没有几个学校的领导能用心去关注这项工作,有的校领导甚至还小知道有这么回事,学生也是盲目地被体育教师领到了测试现场。从去年我市的测试情况来看,全市中小学共536所,国家要求命面上报,当年不能上报的须请示省级教育部门批准,但还是有30多所学校既没请示,也没上报,严重影响了该项工作的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1.
今年我市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进行了改革,主要是对测试时间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第二学期(每年5月中下旬)测试,改为第一学期(每年10~11月)测试。据说是为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上报时间"每年的9月1日至12月31日"相一致。笔者认为,这样的时间调整有不妥当之处。  相似文献   

12.
<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标准,也是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基本参考标准。学校每年对学生测评一次,并把所测得的数据统一使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数据上报软件》上报至"国家数据库",数据管理中心对这些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后向全社会发布。  相似文献   

13.
<正>根据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新《标准》)的要求和相关规定,全国所有学校于2014年9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期间完成测试上报工作。持续两个月的学生体质测试上报工作,终于在体育教师一轮轮的培训学习、一次次的的测试补测、繁琐的数据录入、数据核对、数据修正、数据上报、数据审核等一系列环节中尘埃落定。这次数据测试上报工作对于奋战在一线的体育教师来讲,是一种学习和磨练、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学》2008,(8):39-40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自2007年实施以来,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经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标准》的实施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操作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我们看到了来自一线的真实反映,如领导不重视、师资不足、操作不熟练、器材配备不完善、缺乏监督机制等,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上报数据的统计结果误差较大,另外,据说有的学校敷衍了事的应付上级领导,甚至有的学校编造假数据,完全违背了此次《标准》制定和实施的初衷,应该及时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5.
<正>一、聚焦测试和数据上报热点问题,明确开展工作方向"如何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与数据‘上报’工作"的话题是正逢全国体质健康测试和数据上报期间的热点问题,有些教师提出:为什么要测试?测试的目的为了什么?测试成绩的真实性以什么为抓手?这三个问题是值得深思和热议的焦点问题:1.为什么要测试?《标准》明确指出,为建立健全国家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机制,激  相似文献   

16.
胡明立 《体育教学》2009,(11):69-69
30s自垫球的测试方法是:受试者在规定的测试区域内原地将球抛起,个人连续正面双手垫球30s,要求手型正确、击球部位准确、达到规定的高度,球落地即为测试结束,按次计数。在这种自垫球达标考核中,学生至多只有两次测试机会,由于次数少,大多数学生紧张,发挥失常,测试积极性不高,对自己的测试成绩不满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测试中尝试了成绩刷新法。成绩刷新法是指给学生多次测试的机会,最后取个人最好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经过实践,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福建省高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数院校及时完成录入上报工作;体育以外部门的参与度不高,测试难度较大;测试工作定位不清晰,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多数学校测试环节把控不严,数据存在较大误差;教师紧急救护能力有待提高;政策出现"软着陆",缺乏对数据的总结和反馈。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各级各类学校每下半年都将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并上报数据。面对学生的测试数据,最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的身体形态,也就是身高标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要求《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测试数据上报须在10月底前完成。因为对数据的真实性,各地要一层一层把关,所以都有一个提前量,再加上国庆长假的安排,以及雨天等客观因素,仅有的几节课测试一轮都显得很紧张。在实践中有几个小妙招很管用,推荐给大家共享。妙招一:坐位体前屈的简易测试法把一张方凳倒下,凳腿顶住墙等固定物,学生脚底顶凳面,进行坐位体前屈,用学生手中20CM的直尺测试从学生脚尖的水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有关规定,测试数据上报时间为每年9月1日至12月31日。笔者认为,数据上报时间定为每年的9月1日至12月31日,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