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借鉴意义。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的契合性、任务的相似性以及方法的继承性上具有的共性使得融入具有了可能。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永葆爱国主义精神;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仁爱精神;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
儒家修身思想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求、具体化的行为规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探讨儒家修身思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学科交互融合,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简要概述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教育价值,并根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外活动以及校园社团活动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以期促进高校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杰出代表,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良心,其中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和文化育人基因文化育人基因,在着力诠释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行文化、君子文化、孝道文化、诚信文化等,与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文章挖掘了《论语》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道德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让青年学生从传统经典文化中汲取营养,锻造时代新人,润物细无声般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信念和民族精神,也蕴含着坚实的文化自信底蕴。为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进路是十分必要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然而,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并未充分重视,一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存有偏见。树立传统文化自信、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相当深厚的智慧底蕴,其是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不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很好的融合等问题。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然后探讨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同业同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深刻的现代价值,是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性格与国民性的应有之义与必然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培养大学生全面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着力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文化信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文化自信自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丰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内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两为”原则,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相结合等路径,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变,早已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根深蒂固。当前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还不能很好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作为高校辅导员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认真反思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缺陷,通过精品活动打造优秀大学校园文化、培养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骨干、设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科体系,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让大学生成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后备力量。以立德树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理想信念之灵魂,确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之精神,锻造大学生艰苦奋斗之体魄。以完善课堂教学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新媒体网络平台等方式为路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研究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建构立体化、多样化的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达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效果,实现让学生喜欢并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引领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心灵家园的重任。要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与长远发展,需要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将视野投射到高校育人的整个过程当中,依托多维路径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视野、新的渠道。为切实改进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提出了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条路径:融入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融入高校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环境下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能够实现两个过程的双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不竭动力,也是构建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而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为学生群体服务的,所以这两个过程有着相同的目标。在网络环境下,探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路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学说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它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吸取儒家育人思想的精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优秀文化传承和思想文化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与发展校园文化科学、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对高校大学生发展意义深刻,通过不同途径建设优秀大学生宿舍文化,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与承载。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宿舍文化的介绍,提出了文化建设路径,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表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及应用于宿舍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良性健康发展提供了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所蕴含的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儒家心理教育思想所包含的“适应心理—致中和”“人际心理——仁爱本”“意志心理——坚忍”“学习心理——知与行”“人格心理—健全”等内容,对当今大学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心理教育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与时代相融合,实现内容特色化;运用网络载体,实现方式多元化;尊重个体差异,实现教育个性化;关注家庭教育,提升家庭教育幸福感,从而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积淀形成的文化精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教学资源,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