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确立了一种新型的武侠小说模式——儿女英雄小说,是清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儿女英雄传》中带有满族特色的词汇系统的归纳整理,补充了目前对《儿女英雄传》中满语研究的不足,便于读者对《儿女英雄传》做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唐琴 《文教资料》2014,(11):7-9
本文以清代极具口语化特点的《儿女英雄传》为基本语料,对《儿女英雄传》中的处置式进行分类,从类型、句法成分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探析《儿女英雄传》中处置式的特点,期望完善元明清时期处置式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揭示处置式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清代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语言反映了19世纪中叶北京话的基本特点,其中使用了大量儿化词,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从词汇、词类、修辞等方面对《儿女英雄传》的儿化词进行分析,可以窥探北京话中儿化词的发展,以及为儿化研究提供更多的史料。  相似文献   

4.
《儿女英雄传》是产生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一部小说。对这部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 2 0世纪初到解放前 ,鲁迅、孙楷第、胡适等学者对作者文康生平家世以及故事人物渊源等资料作了初步的考证和整理 ;(2 )从建国后到 70年代末 ,这时期的《儿女英雄传》研究较为沉寂 ,对小说评价较低 ,研究没有太大的进展 ;(3 )从 80年代至今 ,《儿女英雄传》研究形成了一个小的高潮 ,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另外 ,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学术界对《儿女英雄传》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正>陈寅恪与《红楼梦》的关系,今天为人谈论的较多,刘梦溪有长文梳理相关史料并有深入分析。关于《儿女英雄传》本身的专题论文也不鲜见,但陈寅恪与《儿女英雄传》间的关系,特别是他为何喜欢在自己著述中引用《儿女英雄传》等现象,目前还没有人特别注意,所以有必要稍加申说。1.陈寅恪著述中所见《儿女英雄传》事例《儿女英雄传》是清代文康的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清同治  相似文献   

6.
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被称作"一部融侠义爱情于一体的北京口语教科书"。其语言呈现出过渡期的特点,在近代汉语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以《儿女英雄传》为分析文本,对"等"字进行了穷尽式搜索,重点探究"等"字的使用情况,以显示该书语言运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王玉蓉 《文教资料》2007,(26):33-35
《儿女英雄传》是文康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所著的一部侠义小说。本文采用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的复句理论,旨在考察《儿女英雄传》中说明性因果复句的主要结构模式和特殊语义结构。  相似文献   

8.
陈烨 《现代语文》2010,(1):63-65
《儿女英雄传》是继清代《儒林外史》《红楼梦》之后的又一部著名长篇白话小说,它融合了英雄传奇和才子佳人小说的特点,确立了一种新型的武侠小说模式一一儿女英雄小说。作品中独具魅力的语言艺术、特有的评话创作结构和精彩纷呈的武打描写成就了《儿女英雄传》的艺术闪光点,也使小说更具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儿女英雄传》是中国近代小说中的艺术精品。民国时期至少产生过若干有着重要影响的《儿女英雄传》题材电影:1927至1931年友联影片公司无声电影《儿女英雄》系列、1938年新华影业公司《儿女英雄传》、1943年京剧影片《十三妹》。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创作100多年后,《儿女英雄传》问世,这部作品的出现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试图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比较《红楼梦》与《儿女英雄传》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王玉蓉 《文教资料》2007,(18):89-90
《儿女英雄传》是约产生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一部侠义小说。本文拟采用封闭式研究探讨《儿女英雄传》中程度副词“很”、“太”用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自胡适以来,对《儿女英雄传》的思想价值评价一直不高。其实,《儿女英雄传》表面上虽是一部宣扬忠、孝、节、义的小说,但若从实际描写上看,书中的主要情节都可以与“报恩”联系起来,《儿女英雄传》可以说是一部宣扬“报恩”思想的小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型世言》、《儿女英雄传》中的方位词"上下"计量对比研究,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儿女英雄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功用的角度来看,尽管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期,仅仅只有二百多年的时间,但"上下"在两书中有着不小的差别:在《型世言》中,"上下"作为方位词,其各种用法刚刚萌芽,基本上只能单用,作主语、宾语、状语;而"上下"在《儿女英雄传》中,除了单用,还可以与其他词联合成短语,作主语、宾语、状语和定语,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基本相仿。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学术界在对《儿女英雄传》的研究中,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是对其主题思想认识的偏差,进而影响到对小说人物的评价以及对小说类型的归属等问题。论文分析小说中所谓“英雄至性”与“儿女真情”之间关系的真正内涵,以确定其主旨所在,进而认识和澄清《儿女英雄传》研究中长期存在并争议较大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儿女英雄传》中的特指疑问句分成以下四大类:1.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齐全的特指疑问句。2.有疑问代词而无疑问语气词的特指疑问句。3.无疑问代词有疑问语气词的特指疑问句。4.既无疑问代词也无疑问语气词的特指疑问句。《儿女英雄传》中的特指疑问句中语气词的使用有两种情况:语气词单用和语气词合用。  相似文献   

16.
《儿女英雄传》是用北京口语写成的一部近代长篇白话小说。它的"语言跟近代汉语的特点非常一致"[1](P221),"抛开本书研究清代北京话是不可能的"[1](P242)。在近代汉语研究中,《儿女英雄传》的语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还没有人对其中的量词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通过对该书中的物量词类型及其特点的分析,进一步了解近代汉语物量词的系统及用法,从而更清楚地把握物量词在汉语中的发展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晚清官僚董恂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期间,曾评点长篇通俗章回小说《儿女英雄传》。董恂对《儿女英雄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诸要素(人物形象塑造、谋篇布局、写作方式和技法、语言特色等)作了逐一评点。董评本作为该书清末手刊行的版本系统中唯一的评点本,不乏精辟见解,展示了一定的进步性与小说创作理论,在版本与小说研究中具有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清代文康所著《儿女英雄传》在叙述视角方面颇具匠心,运用了有利于铺陈多条线索和全景鸟瞰的全知视角,同时也成功地使用了限制视角的穿插转换和流动,使得整个故事的叙述灵活多变、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19.
《儿女英雄传》中大量由语素重叠和音节重叠构成的AXX式状态词具有重要的语法、修辞功能和意义特色,值得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儿女英雄传》是产生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一部侠义小说,共40回近60万字,属清代后期文献,在汉语史研究中,地位十分重要。本文对这部书中的选择疑问句进行了穷尽性的调查和研究,并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对于汉语疑问句的分类,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看法,本文所用的是邵敬敏先生的分类系统,①选择问句是有定特指选择问句。《儿女英雄传》中共有选择问句49个,以下分几方面对这些选择问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