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从古代先哲"因材施教"的遗训,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有识之士发出的"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的呐喊,再到现在教育界提出的"向以人为本的创新能力教育加快演进"的口号,都体现了对受教育者的深厚的人文关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这门学科的特殊地位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但是,我们在具体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最终使得教学目的无法实现、教学目标无法完成,而这个问题在"写作教学"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2.
鉴于当前语文教学游离于文本的现象,语文教师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本为本""以人为本",即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教材的权威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体现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人格精神,增强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牛传福 《现代语文》2011,(7):103-104
在教育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走向"新"与"活"的重要性,应大力提倡"新"与"活"。  相似文献   

4.
高校人文教育的理想追求是;思想的自由,精神的独立,人格的全面。这恰恰暗合了鲁迅"立人"思想的精髓。从当前人文教育岌岌可危入手,重在探讨鲁迅"立人"思想对于现今高校人文教育的根柢作用:主张由内而外唤起学生的人文自觉,实现心灵的自由和人格的健全。  相似文献   

5.
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为全面抗日战争做了充分准备。作家鲁迅是这次运动的间接参与者,他积极帮助运动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使得这次运动得以顺利进行,他还在一些杂文和通信中表达了自己对学生的担心和忧虑。对鲁迅与"一二·九"运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体会鲁迅坚持战斗的精神,体会鲁迅始终跟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的坚定立场。  相似文献   

6.
储美琴 《广西教育》2010,(28):41-41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一些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的"非语文"现象发人深思。 一、在教学导入处徘徊 [案例]一位教师上公开课《将相和》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副对联。想知道吗?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茶的进行,"语文味"的理论在语文课改大背景下也应运而生了。这一理论的提出,给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政治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使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在语文教学中流淌"语文味",可以使语文课堂从以前远离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和空洞的说教里解放出来,开始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去熏陶感染学生,在"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可以说,"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成人"教育就是如何培养一名有益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合格人才的教育。就语文教师而言,教师要在学生的心中播下良善的种子,就先要加强自我修养。在认真完成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培养任务的同时,必须注重"育人",自觉承担起学生"成人"的教育。在文学教育中融入"成人"教育,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还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9.
卢晓丽 《考试周刊》2010,(34):218-219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重任。在教学中如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基础"课教学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基础"课的"教"与"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管仲英 《考试周刊》2012,(62):52-52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既要大胆创新,勇于改变,又要发扬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做到"变"与"不变"的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短短六千余字揭露了几千年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吃人"就是他的总罪状,而结束语中"救救孩子"的呼喊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分析了"救救孩子"这一呼喊其实表现了鲁迅深深的绝望,由此反映出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2.
陆娟 《文教资料》2011,(32):51-52
中考语文加大了名著阅读的考查力度和深度,教师必须加强名著阅读教学。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摘‘花’"、"挑‘刺’"读书法。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然而什么才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本色?又如何让语文课堂能够"简单、扎实、有效"?并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去"伪"存"真",让教育教学回归"真"课堂?这些都是我们要重点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文章从教学形式、教学情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语言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鲁迅文学文本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被大幅度地删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学研究界和教学界没有真正体认鲁迅的文学精神和传递其现代文学趣味。而事实上,鲁迅先生一直是立足于科学理趣、现代人文情趣与艺术趣味这三个维度来进行创作的。因此,解读鲁迅的文学精神与文学趣味,应该对当下寻求现实针对性的文学创作与致力于"立人"的文学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陆一平 《文教资料》2010,(20):49-50
要让语文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教师就要使"道"与"术"有机统一,即语文教育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的有机统一,让教学模式成为统一"道"与"术"的纽带,让《语文教育改革指导意见》成为统一"道"与"术"的范式,让微型课题研究成为统一"道"与"术"的孵化器,让校本研修成为统一"道"与"术"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6.
徐金琪 《考试周刊》2011,(13):56-57
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只有"让学",才能为学生进行个性化体验阅读创造机会和平台。只有"语感"没有"让学"只能是"假语感",只有真正的"让学",才能让语感教学回归本真,语文课堂才能有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7.
黄柳青 《文教资料》2011,(11):133-134
"爱心育人"不仅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它是一个教师走向完美的"护照"。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心灵的沟通和交往关系,而要维护这种关系,靠的就是"爱"。  相似文献   

18.
张明 《考试周刊》2012,(83):28-29
语文阅读教学要善于发现文本特质,抓住文本特质教学进行一课一练,一练一得,课课有得,得得相联。语文老师要练就一双能发现文章特质的慧眼,善于学会沙里淘金找到其特质,教学中抓住特质"气氛",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抓住特质"规则",步步深入、积淀人生;抓住特质"想象",自主体验、潜移默化,让学生进行听、说、读、思、写的语言实践。  相似文献   

19.
许则变 《辅导员》2010,(14):86-86
语文美育就是借助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活动中美的因素,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这两种教育理论相互渗透而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学科——语文审美教育,而语文审美教育中最具审美化的教材当属唐诗宋词。诗词具有语言美、韵律美、情感美,巧妙挖掘诗词的美育因素,利用"诗词教学的美育因素"能拓宽审美教育的途径,是培育民族审美情趣的重要起步。  相似文献   

20.
周婉慧 《考试周刊》2011,(46):68-69
在全面推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做学生的引路人,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努力使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四变":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