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胡仁乌力格尔"也就是蒙语说书,其最初演唱底本主要来源于明清小说。胡仁乌力格尔是对明清小说的传播,其传播形式多样、传播内容丰富,传播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使胡仁乌力格尔这种艺术形式成为蒙汉文化交融的典型例证,展现了蒙汉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相似文献   

2.
乌力格尔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曲艺形式,即蒙语说书.胡仁·乌力格尔是乌力格尔的两种形式之一.胡仁·乌力格尔不仅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在其传承的三百多年历史过程中,还表现出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对民俗民风的传承、娱乐功能和社会教化功能三个方面,其教育功能则表现在对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程式作为一个准备就绪的结构单元,对演述者快速创编诗行、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吴道尔吉在现场演述胡仁乌力格尔《水浒传》的过程中,依靠着程式化表达,但他并没有视程式为一个僵死的解决方案,而是根据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自己的情绪状态等因素,通过扩展和压缩等变化,灵活地使用程式,将胡仁乌力格尔《水浒传》创编成为蒙古族民众易于欣赏和接受的文本。  相似文献   

4.
以蒙古族为主体。蒙汉满等各族人民紧密相连或融合.共同创造了科尔沁历史,也共同打造了光辉灿烂的科尔沁文化。胡仁乌力格尔和科尔沁叙事民歌是在蒙、汉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中产生和发展的.有着很多农耕文化的印迹。本文就汉文化对科学沁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开放·体验”德育立足于开放的思维,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来形成和完善德性,以情境、体验、指导为结构要素。阐述“开放·体验”德育的基本含义,提出“体验”的主要类型,介绍学校如何通过“开放·体验”德育模式结构开展德育活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诸多中外学者陆续探讨《马可·波罗行记》的真实性,力辨书中之“所见”与“所闻”。特别是英国学者弗朗西丝·伍德(FrancesWood)依据种种疑点,否定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本文则通过《行记》中一条地名Tiunguy的考证,从历史地理、方言特征、几种主要的版本和可能出现的书写讹误,以及当时当地陶瓷生产的情况分析,证实Tiunguy即“丰州”,解决了有关《行记》地名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疑点,重新检测了《行记》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豳风·七月》一诗有许多地方尚待进一步研究,“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 归。”即为其一。故从文化学角度,依据《礼记·月令》、《大戴礼记·夏小正》、《左传》等典籍的相关记载, 以为“公子”当解为“豳公”;“女”即为后妃夫人一类人物,“采蘩”与高禖之祭有密切关系,遂为“春日 迟迟”四句提供新的理解途径。  相似文献   

8.
卓菲娅·丽莎与汉斯立克在音乐美学思想上的对立 ,其焦点问题是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看法上的根本对立。爱德华·汉斯立克为了使他的“形式”即内容 ,内容即形式”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提出了所谓“精神内涵”的概念范畴 ,其实是指一种幻想力 ,这与康德所说的“天生的心理能力”是一脉相承的。丽莎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美学一般原则的基础上 ,探讨了音乐本体的特殊规律 ,提出了艺术“主题”的概念范畴 ,并在此基础上 ,揭示出“音乐主题”的本质内涵 ,从而使她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取决于内容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9.
此次调查研究主要是科尔沁区关于"胡仁·乌力格尔"现状及乌力格尔艺人和百姓对此现状的看法及建议,采用文献法、访谈法、调查问卷的方法对课题展开调研。考虑到城乡之间的差异,把调研的地点分为通辽市区、旗县、乡镇三部分,对调研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与对比。  相似文献   

10.
自清代中后期以后,随着汉地移民大量迁入蒙古地区,汉文古典白话小说也流传到蒙古地区.由于传播方式(蒙译、民间故事)的局限,此际盛行于蒙古地区的蒙古族说书(胡仁乌力格尔)成为其主要传播方式.蒙古族说书《姚山通》是汉文古典白话小说《东汉演义》的蒙古族民间口头传播的续书.这部说书在故事类型、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糅合了多部汉文白话小说的精华而自成一格.同时,说书艺人(胡尔齐)在说书的编创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艺术风格及民族特点,运用通俗戏谑的语言为观众展现出一幅蒙古风情画卷.  相似文献   

11.
音乐不仅是审美的对象,在其价值实现的可能性上,更是美育的手段。作为音乐创作、表演的延伸,音乐欣赏是音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从不同角度,对音乐欣赏进行科学的界定,不仅有利于发现音乐欣赏的本质特征,而且可以揭示其与音乐功能的内在联系。从而在音乐欣赏中探寻美育功能实现的有效途径,最终为构建音乐欣赏的开放体系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音乐作品与他的人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识其音乐,就能知其人生。  相似文献   

13.
大陆十多年来关于唐宋词与音乐关系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从研究内容看大致分三个方面:词的起源与音乐;词的体制、曲调与音乐;词的宫调、乐谱翻译和演唱。在词的起源与音乐关系上,学界较集中于唐宋词与隋唐燕乐的关系问题上,肯定者坚持认为词是隋唐燕乐的产物,是新生的音乐促生了新的文体;反对者或认为词体的产生完全不必和新的音乐相关,或否定律词与音乐的关系。对于词的体制研究,既有音乐文献上的考论,也有结合唐宋乐谱的具体音乐说明,比以往的研究更加深入。而对词的宫调、乐谱翻译和歌唱研究也有一批新成果,特别是在唐宋词乐谱的整理与翻译方面,一些成果颇具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各艺术门类的相通之处正是艺术的底线所在。通过对文学、音乐和美术的相互关系的论证,作者从生命体验、诗意、乐感三个维度上界定了艺术的底线,并将此看成为对后现代美学取消主义的反驳。在艺术门类、东西方艺术、传统与现代之间,本文强调的是共同点。  相似文献   

15.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节奏训练,我们在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同时,必须着重辨明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歌手大奖赛中的综合素质测试 ,暴露了我国音乐教育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即只重视专业音乐教育 ,忽视普通音乐教育 ;只注重音乐本身 ,忽视音乐与其它学科的内在联系。因此音乐教育应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知识与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7.
音乐与文学历来是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文学与音乐共生同源;在发展过程中音乐作品中蕴含着文学的因子,文学作品中渗透着的音乐的因素;诗与音乐的结合形成诗歌,戏剧与音乐结合形成歌剧,散文与音乐形成音乐散文,小说与音乐结合形成音乐小说,这些艺术形式的出现,更加体现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携手并进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浅论高师声乐教学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教学是在音乐课程教育中的一门技巧性极强的学科,需要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声乐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相互连接紧密,教师若能科学地协调好各种教学关系,对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音乐文学中的声乐作品是由歌词和旋律构架而成的,彼此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是由歌词本身的指意性和音乐的非语义性和非描绘性特征决定的。其差异性也是歌词与旋律契合的前提,研究音乐语言和歌词语言各自的特性和相互的关系,是深入了解声乐作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位哲学家把艺术比作一个家族,这个说法耐人寻味。家族内部的各个成员,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其差异之大,有时竟可以达到看起来象是异类的程度。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正与此相似,且音乐是艺术家族中个性(特殊性)最强的一个成员。比较,是把各种事物互相区别开来的良方。本文就采用这个方法,以期通过音乐与其他艺术的比较,使音乐的特殊性明晰地显现出来,易于为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