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蒙古秘史》是研究蒙古历史最重要的原始文献之一,内容十分丰富。然而,《蒙古秘史》还有较高的科技史价值。笔者从科学技术史的角度对它进行了探讨,全文分天象和数学、饮食和畜牧业技术、房屋建筑、 机具制造与使用、纺织与服装、医药卫生、对野生动植物的认识与利用等7部分。  相似文献   

2.
《蒙古秘史》不仅是一部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学和军事学遗产,同时还是一部光辉的教育史诗。本文对《蒙古秘史》中所体现的育人思想作了概括、归纳和研究,并指出了这些育人思想在蒙古族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于以后蒙古族教育思想的发展乃至蒙古社会历史的整体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的观点和方法,从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角度,对《蒙古秘史》和《古代社会》的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粗略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蒙古秘史》的历史内容和哲学价值。这对于拓展蒙古学的研究领域,深化秘史学的实际内容,探索蒙哲史的新课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德国柏林大学教授、著名的汉学家、蒙古学家海涅什Erich Haenisch,从一九三一年以来写了多种有关《蒙古秘史》的研究著作,并已出版了《蒙古秘史词典》(威斯巴登版)。一个外国人如此关注蒙古族的文化遗产,不惜耗费时间和精力编就这部词典是难能可  相似文献   

5.
《蒙古秘史》记载了蒙古高原各部落从纷争走向统一、从矛盾冲突走向和平和谐的历史进程,记录了成吉思汗家族的兴盛、衰败到再辉煌的历史,描述了蒙古族从起源到兴盛的历史过程。《蒙古秘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阿阑豁阿“五箭训子”是《蒙古秘史》中记载的著名的团结和谐的故事之一。  相似文献   

6.
《蒙古秘史》的原文问题是蒙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仅涉及一部著作的写作,而且涉及到整个蒙古文字史。从蒙古王朝用畏吾字书写蒙语的情况,从《蒙古译语》、《华夷译语》的编纂目的、读者对象以及从蒙古畏吾字书面语的表达形式诸方面看,都有力地证明《蒙古秘史》原文是用蒙古畏吾字撰写的。用汉字写成的观点则缺乏有力的根据,只是作为一种猜测。  相似文献   

7.
将《蒙古秘史》有关内容与纯史书《史集》、《圣武亲征录》、《元史》加以比较研究,可看到《蒙古秘史》的个别内容是虚构的,个别内容是将若干年间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加以重新编排统归一处记述的。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蒙古秘史》在蒙古族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关注不够。从语言文字、记载史实、叙事手法和历史观念来看,《蒙古秘史》的成书是对蒙古族史学的系统总结,标志着蒙古族史学的正式创立,并对其后的蒙古族史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蒙古秘史》在蒙古族史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蒙古秘史》(以下简称《秘史》)是我国蒙古民族于十三世纪中叶流传下来的一部珍贵典籍,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秘史》做为一门国际性的学科——“秘史学”,也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百余年来,国内外许多著名的学者潜心探索,精心挖掘、考证,在译注、校勘、注释等方面深入研究,为之倾注了自己的心血。特别是我国解放以来,国内学者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做指导,使《秘史》的研究大大向前深入了一步。通观蒙古史学界对“秘史学”研究的成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从历史学方面研究;二是从文学方面研究;三是从语言学方面研究。此外,国内外学者还从版本学和文献学  相似文献   

10.
蒙元硬译体是夹杂蒙汉两种语言与语法的特殊翻译体例,学术界统称为“元代白话”。笔者探索了蒙元硬译体对《蒙古秘史》翻译的文字运用、语法、旁译、总译、翻译方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认为《蒙古秘史》的翻译深受蒙元硬译体的影响,是从蒙元硬译体的翻译方法相承而来。  相似文献   

11.
198 0— 2 0 0 0年是现代写作学的蓬勃发展时期。其发展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以建构理论体系为中心的自觉—兴盛时期 ,其标志是 :进入了自为的新阶段 ;有了“自家”的学术刊物和写作学理论的自觉。二是以整合理论为表征的综合—梳理时期。在此时期 ,大陆写作界加强与台、港、澳的联系、交流 ;中青年成为学科建设的生力军 ;写作学界提出了跨世纪的口号 ,明确了写作学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2.
《礼拜六》是民国初期最成功的通俗文学期刊之一,它成功的一个内在的重要因素是拥有一个强大的作家群。作家们在文学现代化过程中由传统文人向现代职业作家艰难转型,以文人与报人双重身份参与文学事业,并在思想与文体等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为文学杂志提供了丰富的文本,为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文坛,一些作家受到经济利益驱动,搜奇猎异、虚妄杜撰,甚至以色情渲染为创作手段,丢弃了作家再现生活指导生活崇高的使命。谈歌、何申、关仁山、张平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作家,敢于直面社会矛盾,关注民众生活,以时代呼唤为题材选择,弘扬了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把现实主义推向新的高度。为时代、为人民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既是时代的热切呼唤,也是作家崇高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先唐诔的作谥职能不断弱化,具体体现为所诔对象的非事功化以及作和所诔对象关系的私人化。这导致了诔述德内容的改变:先秦两汉时期诔述德主要在道德、政治方面;魏晋以来则突出才性、情趣。这些变化促使着诔由礼仪之向抒情之转变,从而也动态地呈现了先唐诔的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澳门土生葡人文学是澳门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文学现象,有着诸多重要的作家、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现阶段的澳门,这种历史上遗留下来文学现象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但在客观上有走向式微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5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转折时代,从文学观念到文学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文学体制的改变与建立是中国文学能成为“当代”的重要标志。它有效地实现了当代社会与文学的互动,促使文学作家、作品和读者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就当代文学体制之下作家的思想改造问题展开讨论,说明文学体制与作家身份之间所发生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矛盾,促使作家形成新型的主体认知与行为方式,从而制约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7.
南朝“四史”即《宋书》、《南齐书》、《梁书》和《陈书》中记载了南朝文人很多重要的文学集会活动,概名之“文义赏会”、“文章赏会”或是“文学赏会”。南朝时期的文学赏会是帝王宗室、士族文人最主要的社会活动。随着时间的发展,其性质、内容、规模都有很大改变,即从最初游园之会的赏乐形式发展到以文学创作为主的交流活动,这种发展趋势极大地促进了文学集团的成熟。  相似文献   

18.
贞观时期在文学史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学界的研究集中在初唐诗风、初唐作家以及初唐文学环境等方面,并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现有研究并未突破传统的"四唐"分期法,多采用对初唐文学的整体观照或拣选某一命题剖析的方法,均未注重凸显贞观时期文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北宋是辞赋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的辞赋创作又是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历代对苏轼、苏辙和"四学士"的研究多集中于他们的诗、文、词、文艺理论乃至书画等方面,对他们辞赋创作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则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恰当的评价。本文拟就苏轼、苏辙和"四学士"辞赋数量的统计、作品的研究、成就的评定等几个方面对历来的研究状况略作回顾。以推进此六人辞赋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对全面评价此六人的文学成就,探讨苏门的创作特征,更加深入地研究辞赋这一特殊文体,都应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明代初年,江西刘崧为代表的西江派影响了明代的翰林院作家。江西籍作家成为有明一代翰林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西江派成为庙堂文学的机缘,在于杨士奇成为内阁重臣,长期主持文坛,影响一时的创作风尚,培养大批作家,在文学上形成多条衣钵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