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寇尚民 《收藏》2013,(9):104-109
"龙洋"是清光绪至民国年间流通的银币,正面铸有"光绪元宝"四字,中间有小满文,并有铸造地名和"库平七钱二分"计重;背面为龙图,四周铸有外文(见图)。这种既有龙图又有外文的银币被称为"龙洋"。此银币首先由广东造币厂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式开铸,后各省陆续铸造。关于各造币厂铸成"龙洋"之数量,因统  相似文献   

2.
寇尚民 《收藏》2013,(5):104-109
"龙洋"是清光绪至民国年间流通的银币,正面铸有"光绪元宝"四字,中间有小满文,并有铸造地名和"库平七钱二分"计重;背面为龙图,四周铸有外文(见图)。这种既有龙图又有外文的银币被称为"龙洋"。此银币首先由广东造币厂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式开铸,后各省陆续铸造。关于各造币厂铸成"龙洋"之数量,  相似文献   

3.
袁水清 《收藏》2008,(5):120-122
种类最多的银元——清吉林省造光绪元宝清朝的机器局本系兵工厂,但初铸银元时系由机器局承办,后才更名为银元局。吉林省机器局自光绪十年(1884年)铸造厂平后,十几年间没有铸造其他银币,直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才开始铸光绪元宝无纪年银币,俗称龙洋,计有库平七钱二分、  相似文献   

4.
李德宏 《收藏》2009,(6):130-130
笔者收藏着一对辛亥革命后、地方军阀割据时期发行流通的“拥护共和纪念”银币,这就是钱币收藏界俗称的正像唐头银币和侧像唐头银币。正像唐头币直径33毫米,厚2毫米,重13.4克,成色86%,币值为库平三钱六分。  相似文献   

5.
董大勇 《收藏界》2013,(3):82-82
去年秋拍,在上海某拍卖行秋拍之钱币专场,以82万元人民币落槌的一枚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银币,是一年前藏家从香港以32.86万美元拍回来的,短短一年多就大幅缩水过半。不仅如此,无论从拍卖会还是古玩市场看,银币的成交状况均不理想,为什么会如此呢?笔者以为,  相似文献   

6.
巧得珍币     
我是一个钱币收藏爱好者,集藏各种钱币已有二十多年,我尤其喜欢收藏清末民初的老银币,我的收藏真经是:收藏除了必备的胆识和眼力外,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智慧,这样才能淘到珍品。记得2006年的秋天,我去上海云洲古玩商厦。几圈转下来,没有什么收获,正欲离开时,在此处设摊的老张叫住了我:"看看这东西值多少钱?"说着他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掏出一枚银元递给我。我一看,惊喜得差点叫出声来,展现在我面前的竟然是一枚品相上好的民国时期发行的贵州省铸甲秀楼壹圆银币。经仔细端详,确定该币系真品无疑。我平时专门收藏近代老银币,对该币的背景资料还是  相似文献   

7.
江南省造戊戌年七钱二分银元的版别有多种:普通凸眼龙版、普通凹眼龙版、大英文字版、戊戌错版、满文中心点版等。其中,大英文版上的英文字母长为3毫米,比其他版别上的英文字母长1毫米,特别的是其全身龙鳞上还密布小圆珠圈,形似珍珠,所以该版别又人称珍珠龙版。也许这是中国银币中唯一的一  相似文献   

8.
田茂祥 《收藏》2011,(6):104-106
网络上相继出现过一篇《庚戍春季云南造七钱二分银币续写传奇》(以下简称《传奇》)的文章,并配以银币(以下简称传奇币)帖图,作者佚名。《传奇》引经据典,考释了"庚戌春季云南造宣统元宝七钱二分"银币(以下简称庚戌币)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9.
陈瑞海 《收藏界》2010,(8):73-74
在钱币界,为海内外所公认的有三大“孤品”银币,一为“奉天一两”,一为“吉字一两”,一为“云南庚戌”(注:该品银币上“戍”为误写,应为“戌”),而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云南庚戌”,它的全称为“宣统元宝庚戌春季云南造库平七钱二分”,背蟠龙珠光云纹。  相似文献   

10.
陈传银 《收藏界》2013,(2):55-57
宣统三年(1911年)大清银币,是清末币制改革的产物,版别多式,设计新颖,制作精良,历为钱币爱好者的珍藏品。笔者有幸获藏几枚宣统三年大清银币不同版式,其中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比较稀少。现随文介绍于后,以供同好鉴赏。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图1),直径39毫米,厚2.1毫米,重26.7克,直齿边。该币正面珠圈内为汉文"大清银币"四字,珠圈外上下为满、汉文"宣统三年"字样,左右两侧分列长枝菊花纹饰。背面  相似文献   

11.
王泰初 《收藏界》2013,(4):65-66
继陕西近年相继发现三枚有马图形的银币(图1、图2为其中的两枚)之后,最近西安又发现一枚龟形银币(图3、图4)。三枚马图形银币与龟形银币的发现,使钱币收藏研究界的西汉"白金三品"货币材质之争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12.
沙伟 《集邮博览》2013,(9):68-70
北京国际钱币博览会(以下简称"钱博会"),由中国金币总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和中国钱币博物馆联合主办,是为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中外钱币文化和铸币技术的交流,广交海内外泉友,扩大合作渠道和国际影响力而举办的具有世界声誉的钱币专业展会。钱博会普及了钱币知识,壮大了集币收藏队伍,推动了我国钱币集藏事业的健康发展。历届钱博会,我国都发行了相关题材的纪念币,至今已经发行了17个品种。除了2003年因"非典"未发行外,每年都发行一枚1盎司银币,并且发行量一般控制在1.8万枚至4万枚之间,近年来发行量稳定在3万枚左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钱博会之中外钱币文化系列。它是一个设计和构思都颇具特色的集藏系列,由于它采用了独特的"币中币"的构思和圆形方孔钱的造型,因此极大地丰富了纪念币的内涵,给  相似文献   

13.
《收藏界》2012,(9):153
为了传承华夏文明,弘扬优秀的钱币文化,满足人们增福显贵、代代相传的美好愿望,《国宝十大龙洋金银币》甄选百年前铸造并为收藏界所公认的传世金币和银币各十枚,采用现代铸造工艺予以再造,十大金银币镌刻有不同的发行年号、帝号、铸造方与币值,周围饰以吉祥花纹,齐聚福瑞,弥足珍贵。《国宝十大龙洋金银币》采用纯金纯银造币工艺艺术再造,特别是龙洋银币是取自"镇守平安、财源滚滚"等吉祥之意,民间普遍认为龙洋可聚龙气、招财气、开运气、催贵气。  相似文献   

14.
管建来 《收藏》2006,(11):140-140
江南省造银币始铸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当时币面上并没有纪年。光绪二十四年岁次戊戌,始于银币正面加铸干支纪年,自此后依次有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几种。戊戌银币是江南省造光绪元宝干支纪年币中的第一个,颇受收藏受好者青睐。在钱币交易市场上,币友出示1枚江南戊戌错版银币,经多位同好相鉴,却是戊戌正币改刻的。戊戌正币与错币(不指珍珠龙)版别不同,若无实物相互对照,单枚上手是很难辩别的。  相似文献   

15.
陈传银 《收藏》2009,(11):120-120
笔者数年前集得一枚“江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该银币铸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江南省成立银元总局后的初铸币,因无干支纪年,俗称老江南银币。该币直径40毫米,厚2毫米,重26.51克(见图)。该银币直齿边,表面有轻度磨损,为保留原包浆,故未作除锈清理。其正面由S纹组成的圆圈内有“光绪元宝”四字,中间为满文;圈外上方自右至左为“江南省造”,下方为“库平七钱二分”;两侧分列六瓣花星。背面中间为“珍珠龙”图案,龙背长刺,龙外无圈;上下均有英文字母及面值,两边亦有六瓣花星;边纹则与“珍珠龙”版相同。其成色符合标准,包浆入骨,色泽自然,找不出作伪之嫌疑。  相似文献   

16.
1983年暑天,我和奶奶清理爷爷的遗物时,无意中在一本古籍书的夹缝里发现了"庚戌春季云南造·宣统元宝·七钱二分"银币。奶奶小心地用一块红布把银币包起来,然后用针线缝紧,穿一条红绳子挂在我身上,那时候我才8岁。随着时  相似文献   

17.
正在古钱收藏和研究中,清朝咸丰大钱有着独特的地位,而宝福局所铸又是独具一格的门类。泉界有个说法,"福局多好钱",指的就是宝福局铸造的各类咸丰钱珍稀品种较多,深受钱币收藏爱好者的青睐。福建铸造大钱的时间在咸丰三年(1853年)初,早于户部宝泉局。在没有受到部颁样钱标准限制的情况下,宝福局为了选定最终的流通钱样,曾试铸了多种计值计重样钱,包括相对常见的边计重,还有极为罕见的内计重。宝福局  相似文献   

18.
泉林  安国平 《收藏界》2013,(5):79-80
近些年机制银币的收藏价格渐涨,继之而来的是对其版别的研究文章也多了起来,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钱币》2012年第1期载陕西王钢先生关于《袁世凯像机制壹圆银币版别考略》一文。据该文介绍,仅民国三年、八年、九年、十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的版别就有80种,并  相似文献   

19.
走进会理窑     
李卫民 《收藏界》2013,(2):42-45
在四川博物馆陈列的四川陶瓷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在遥远的川南,有一个孤零零的会理窑。会理陶瓷虽一直位列四川四大名窑(其余三个是邛崃窑、彭州窑、广元窑)之一,但关于会理窑的实物及资料一直非常少,川内许多藏家也对其不甚了了。作为会理籍的收藏爱好者,我经过实地考察、实物收集、资料整理,  相似文献   

20.
集币爱好者都知道,"奉天一两"银币存世仅见一枚,是被国内外集藏界公认的中国近代银币大珍品。据悉,这枚银币孤品曾在1991年美国加州的一次拍卖会上,以3.5万美元的底价竞拍,最终被一位台湾收藏家以18.7万美元的高价买入,并创下当年中国钱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最高成交纪录,现该币存于台湾鸿禧美术馆。据保守估计,目前这枚银币大珍品的市场价高达人民币600~800万元左右。笔者虽从事钱币收藏30余年,无奈藏识不精且财力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