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雪峰山苏宝顶植被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雪峰山植被的主要类型——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和亚高山草甸,并且对其植被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雪峰山苏宝顶植被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雪峰山植被的主要类型———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和亚高山草甸 ,并且对其植被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带草本层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带草本植物生物量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连续三年采用样方法对唐家河4个植被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的草本植物种类、多度、盖度及其所在群落的乔木层郁闭度和灌木层盖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不同植被带的草本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 <0. 001),落叶阔叶林的草本生物量最高,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草本地上生物量最低; 2)不同植被带的草本生物多样性指数、草本盖度、乔木层郁闭度、以及灌木层盖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 <0. 001); 3)通过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出草本生物量主要受草本盖度(P <0. 001)、灌木层盖度(P=0. 018)以及乔木层郁闭度(P=0. 045)的影响.该结果为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草本植物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气候、自然植被制约下形成的土壤,一般称为地带性土壤。江苏地势低平,地貌以平原为主,所以气候、自然植被就成为土壤形成和发育的主导因素,使气候、自然植被和土壤在发生和水平分布上都有很大的一致性。江苏跨越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自然植被上,自北向南相应地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东部)和半旱生落叶阔叶林(西部),过渡到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再过渡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全省的气候、自然植被有这样的变化和差异,自北而南的地  相似文献   

5.
2012年3月~ 2012年11月,采用系统抽样调查法与样带调查法,对梵净山牛肝菌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共获标本230号,经鉴定隶属10个种.结果表明,各种类主要分布在海拔为1500米~ 1800米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海拔为1300米~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地带分布较少;物种丰富度以针叶林最高(5种),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次之(3种);多样性指数以针阔叶混交林最高(0.962),常绿阔叶林最低(0.813).通过调查,旨在为合理开发利用该地区的牛肝菌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5,(A4):1-2
<正>原题再现:图2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2,完成4-6题。4.导致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大气环流B.地形C.纬度位置D.洋流5.该区域位于()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6.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D.草原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调查及有关资料分析,统计了万盛区现存野生维管束植物1106种。隶属于613属、154科。对区系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其基本特征为:植物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热带、温带成分明显;区系起源古老,古、珍、特、濒危植物较丰富。森林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也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及亚热带针叶林等。植被类型复杂,交错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8.
常绿阔叶林是浙江省的地带性植被,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综合该省若干保护较好地区的样方资料,采用多项指标进行了物种多样性的测度,表明浙江省保护较好的常绿阔叶林区域是我国中亚热带东部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区域之一,自然环境、群落小环境和人为干扰是影响多样性大小的重要因素,常绿阔叶林中的珍稀物种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相似文献   

9.
华山松(Pinus armandii)在我省集中分布于西北部的乌蒙山区。本对其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和演替进行了分析,证明群落不稳定,并有向以壳半科和蔷薇科植物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演替的明显趋势。因此,作为高寒山区的优质材用林,应加强保护,合理抽伐、既不能让其被常绿落叶阔叶林取代,也不能恢复为纯林,而应维持在针叶阔叶混交林状态,才利于华山松的更新,实现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物学》2005,21(8):F0003-F0003
常绿乔木,高达30m,胸径40~60cm。树皮灰色。叶革质,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花单生枝顶,花被片9~12,外轮黄绿色,腹面带红色,内轮黄白色至淡红色。为木莲属中比较原始的种类。分布于湖南、贵州、广西、云南、西藏,零星混生于海拔900~1600m处的常绿阔叶林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  相似文献   

11.
华山松(Pinus armandii)在我省集中分布于西北部的乌蒙山区。本文对其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和演替进行了分析,证明群落不稳定,并有向以壳斗科和蔷薇科植物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演替的明显趋势。因此,作为高寒山区的优质材用林,应加强保护,合理抽伐,既不能让其被常绿落叶阔叶林取代,也不能恢复为纯林,而应维持在针叶阔叶混交林状态,才利于华山松的更新,实现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斜点样方法在测定鼎湖山天然林和鹤山人工林的叶面积指数中的应用,并通过与收割法测出的叶面积指数对比发现: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鹤山豆科植物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17.60、12.30、8.8、3.96、4.06和3.92;用32.5°样方倾角测出的各群落的值与收割法测出的值相接近。因此,在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叶面积指数的测度中,可以用32.5°样方倾角的斜点样方法。  相似文献   

13.
乐山市城市绿心植被景观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乐山市城市绿心植被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着手,强调绿心植被建设应充分实现其生态功能,实现三大功能的协调发展。从分析绿心植被的景观作用着手,强调景观建设应与乐山大佛景区和峨眉山景区相呼应,森林植被建设应定位于恢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提出乐山城市绿心植被建设应以恢复常绿阔叶林为主,同时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光生态农场、运动植被的复合型植被景观。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相邻格子法取样的数据,应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负二项参数、扩散型指数、Cassie指标、丛生指标、平均拥挤指数和聚块性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天台山木荷种群在不同群落中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木荷种群在木荷纯林、常绿阔叶林中呈集群分布,而在针阔混交林中为集群趋向随机分布。其集群强度表现为常绿阔叶林最大,木荷纯林次之,针阔混交林最小。此外,还分大小级对木荷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测定,从幼苗到中树,种群从集群分布到随机分布甚至均匀分布,集群强度逐渐降低,总体上种群呈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从流溪河水库林区常绿阔叶林入手,探讨锌、铜、锰、铁4种微量元素的生物循环,了解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可为常绿阔叶森林的经营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盘龙山位于延安市区东南25km,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为深厚黄土所覆盖,植被覆盖良好,为落叶阔叶和针叶树混交林,树木资源较为丰富。笔者描述了43个树种的形态、习性和利用。文章指出,该森林为天然次生林,树种开发利用的空间很大。同时,正在遭受乱砍滥伐的威胁,建议加强保护、驯化和开发。  相似文献   

17.
云山椆林是我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类型之一,其建群种为云山椆,下木优势种为油茶,草本植物优势种为苔草,层间植物比较稀疏。由于云居山靠赣北,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构成了现状的云居山云山椆林植被类型,这也是自然演替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温暖湿润地区特有的地带性植被类型.通过全面的实地考察和调查,结果表明:闽西常绿阔叶林植物种类丰富,计有116科、235属、398种的种子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可划分为2个植被亚型、12个群系组、24个群系、72个群丛,建群种的重要值为45.6~184.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群系、刨花润bk(Machilus pauhoi)群系和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群系系福建首次报道,同时扼要地阐述了它们的地理分布和生境特点,并根据其现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自然火释放的巨大能量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对森林、常绿阔叶灌木林和草原的形成,特别是对地球表面植被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重点介绍了火在促进多样性发展、增加遗传多样性、促进物质再循环、对木本植物的影响、促进草原的生长等方面对植物的生态学意义。以及人类对火烧的利用。从而,使人们对火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嘉应学院学报》2015,(11):64-68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区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对保护环境、维持全球性碳循环平衡和人类的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对闽西九溪庐的常绿阔叶林植被的7个样方面积1 000 m2的样地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九溪庐常绿阔叶林有37科57属共75种,其中蕨类植物5科6属7种种子植物32科51属68种;(2)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H')为4.25、Simpson指数(D)为0.981和群落优势度(C)0.019;(3)各层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的变化趋势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藤本;群落优势度(C)为藤本层>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