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李小玲 《海外英语》2014,(13):176-177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树"的解读从自然意象,身体意象和建筑意象这三个层面进行,意在对《所罗门之歌》的生态意象进行深层解读,进而探析托尼·莫里森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所罗门之歌》通过巧妙的反复运用"树"的意象,对男性中心主义的主宰模式进行批判与反思,以呼唤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不同种族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2.
莫瑞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的篇名来自《旧约》,书中意象、人物大多取自《圣经》。通过比较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圣经》意象血田/血库,与《圣经》中同名人物派拉多/派拉特、露丝/路得、夏甲/哈格尔以及男主人公奶娃的文化内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莫瑞森《所罗门之歌》是对《圣经》文本的戏仿,艺术地揭示了当时美国非洲裔青年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谱写了当代美国非洲裔版小写"《圣经》"。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运用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地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引起了强烈的震撼效果.从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入手, 阐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技巧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它们怎样表达出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所罗门之歌》 一部丰富、充实而出色的小说……它令人振奋……如爱情一般给人以至深印象。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所罗门之歌》使托妮·莫里森位居美国一流小说家之列。  相似文献   

5.
刘星 《文教资料》2009,(24):20-22
一个原本在历史上被剥夺了语言权利的民族,在托妮·莫里森书写的这段历史中找回了自己的声音.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和<宠儿>实现了穿越时空的往返旅行,在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表面隐含了深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真实.本文结合族裔文化语境考察<所罗门之歌>与<宠儿>中的文学原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作品体现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所罗门之歌》以在白人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黑人男青年为主角,揭示了白人文化对自然和女性受压迫的认可,与对黑人心灵的侵蚀与戕害。小说通过反映女性和自然的共同命运和有机联系体现了生态女权主义意识。《所罗门之歌》还将主人公的成长与他对自然的认识、民族文化的认同相结合,不但给成长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是生态小说和成长小说的完美统一体。  相似文献   

7.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作家,其黑人女性作家的身份赋予她独具匠心的写作视角,她的作品也揭示出黑人女性真实的生存困境.自1997年出版以来,《所罗门之歌》就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关注与好评.国内外学者对于《所罗门之歌》的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主人公奶娃的解读,而小说中的女性小人物,如奶娃的姑姑派拉特,则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不仅在其作品中反映了当代美国黑人妇女生活的困境,而且藉其文学创作保存和推广了非洲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她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主义思想与非洲文化传统的融合,揭示了莫里森对黑人妇女解放和非洲传统文化保存的同时关注。  相似文献   

9.
"飞翔"是《所罗门之歌》的重要主题之一,很多学者对其做过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该小说中的"飞翔"主题就是美国黑人寻根的象征意义。文章试图从新的角度出发,运用爱德华·索亚提出的"第三空间"理论来探讨《所罗门之歌》的"飞翔"主题。最后得出结论 ,对于美国黑人来说,只有飞向"第三空间"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10.
托妮·莫里森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宠儿》在非裔美国文学中广受好评.本文主要从叙事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除了序论和结论,其主体包括三部分,其中每部分分别分析《所罗门之歌》中特色鲜明的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语言.本文旨在说明小说结构的复杂,叙述的艺术性和语言的魅力,以及它们是如何为揭示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而服务的.  相似文献   

11.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唯一一部以男性作为主人公的小说。小说透过"奶娃"的成长经历映射黑人民族如何对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重新认识。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并探寻小说主题,探寻民族之根从丢失到找寻再到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是其突破女性题材,走上塑造男性并进而关怀美国黑人种族命运发展这一深刻主题的颠峰之作.小说以美国黑人传唱"所罗门之歌"向往"飞行"为旋律,通过小名叫"奶娃"的主人公一家三代的对不同时代美国黑人不同生存方式的理解,展示出美国黑人从梦回非洲到认同白人,再到回归传统的精神探寻之路,从而为美国黑人描绘了立足美国而获得"飞行"自由的理想精神境界.托尼*莫里森超越了对美国白人的向往或仇视的传统黑人文学主题,无疑开拓了黑人文学更豁达的思维表达空间.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中的场景是对人物和情节在特定环境中发展的综合描写。诺贝尔文学奖惟一黑人女性得主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们之歌》中的场景描写精彩纷呈,大致可分为描写性、象征性和感知性三个方面。而对这些场景的悲剧性描写和处理,高扬了贯穿欧关思想文化历史几千年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4.
拟从生态主义的角度出发,说明《雅歌》中的佳偶和良人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与大自然相互交融,尊重自然,回归自然,达到了天地神人联合的诗意的栖息的境界。对现代人的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齐贺齐 《海外英语》2015,(9):177-179
Song of Solomon is Toni Morrison's masterpiece which describes the effort of black people to find the root of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 Morrison shows us different attitudes of black people towards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portrays us a picture of the life of black people in that age.  相似文献   

16.
王伟 《海外英语》2011,(10):294-295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tentatively verifies Pilate from Song of Solomon as an apt exemplification of the ideal state of androgyny that Morrison shapes in her works, who embodies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both feminine and masculine merits.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为塑造怪诞型人物运用了陌生化技巧和夸张修辞操作手段,成功地创造怪诞审美范畴的审美价值———惊奇感。小说中审美范畴怪诞的恐惧性和再生性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怪诞的肯定性和否定性之间的辩证张力。  相似文献   

18.
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融合了飞翔、受压抑的妇女和爱等主题。文章试图阐释这些主题,进而揭开莫里森写此小说的真正意图:黑人要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互爱自救。  相似文献   

19.
《所罗门之歌》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一部获奖小说。通过分析小说对于中产阶级黑人戴德夫妇这一对安德森式畸形人的刻画,揭示了白人主流文化通过和平改造和高压手段实现对黑人思想进行控制,并且有力地传达了作家对于“黑人的完整人性”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