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些时,某报以评论文章等形式刊出一个“广告专版”,其中一篇署名文章鼓吹“五星啤酒”给他带来创作上的好处:“我和五星啤酒再也分不开,每晚‘爬格子’感到倦怠疲惫时便饮上几杯提神。说来也真神了,喝了‘五星’之后铺笺对纸,只觉思路开阔,文如泉涌。文章一篇又一篇,小说、散文、诗歌接二连三出笼……朋友们请教我写作的‘秘诀’,我要客观又自豪地说:‘五星啤酒是我的第二支笔’!”  相似文献   

2.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3.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为年轻记者传经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莫当‘穷’记者。我所指的‘穷’并非指物质意义上的,而是精神意义上的,‘穷’得一个月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为年轻记者传经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莫当‘穷’记者。我所指的‘穷’并非指物质意义上的,而是精神意义上的,‘穷’得一个月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近日我看有篇报道中说:“就在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抱怨市场无情,感叹“无力回天”之际,位于辽河入海口的营口天力电机厂成功的经验是:“事在人为。”在谈到厂里决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时又写道:“这时好言好语从厂外飘来:‘全套引进,一步到位’;‘宁可多花钱,买他个现代化’。厂长邰金铭微微摇头。”还看到一篇报道在谈到江苏肖赣榆县13岁男孩李新哲的求医经过时说:“背着孩子,牛凤莲(男  相似文献   

6.
每当我发表文章时,就会想起那位不知名的军报编辑。入伍第3年的冬天,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开始向军报投稿。服役期间能在《解放军报》上见一篇稿,这是我当时最美好的理想。然而,和多数初学者一样,幸运之神没有光顾我,等着我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石沉大海”和各种非议:“没那‘金刚钻”揽哪门子‘瓷器活’”;“就看他那字,编辑也不会喜欢。”离退伍时间越来越近,我很着急,复员前见报一篇的梦想怕是要破灭了。尽管如此,我仍不灰心,又鼓足勇气写了第200篇稿子——(战友之交谈如水),并给编辑部写了一封信。曹敏的编辑部请同志:你们…  相似文献   

7.
都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栏目的文章难上。然而,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小人物撰写的一篇名曰《轿车攀比不可取》的言论,却登上了大雅之堂。通观“人民论坛”栏目这些年来刊登的成百上千篇言论,看得出,这些文稿来自“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正是因为“人民论坛”广辟稿源,择优精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而,它为栏目文章的思想性、针对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文章也就有了牢靠的“可读性”。因此,这个名副其实的栏目受到了读者和作者的普遍赞誉:“‘人民论坛’众人论谈,‘人民论坛’大家爱看”。有比较,才有鉴…  相似文献   

8.
要有所依托     
杂谈文章,不是纯理论文章;而是“寓理于事” 的文章.因此,我们在构思写作时,首先需要考虑在这篇文章当中要摆进去一些什么“事”.这“事”,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多件.如果是多件,最好是以其中的一件为主.当然,在写作之时,并非纯粹是叙述这些“事”;而是以这些“事”作为“依托”,进行发挥,向读者展示其中包含着的“理”.如果这一件(或多件)“事”选得好,那么这篇文章就有了成功的很大希望.1996年7月19日《湖北日报》的“大家谈”专栏登出一篇题为《“减害云”是何物》一文,它就是找到了一个好“依托”,从而做成一篇好文章的典型.该文所“依托”的“事”是:“那天,当孩子说要用‘减害云’来消灭蟑螂时,我竟茫然不知所指,待弄明白他是在说‘灭害灵’时,我差点没有背过气去.事后一想,这过错又确实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的,就连我这个30大好几的成年人对繁体字都半生不熟  相似文献   

9.
北京老字号企业中,“双合盛”啤酒厂出产的“五星啤酒”,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早在1929年,五星啤酒就荣获“巴拿马博展会金奖”。近年来,又多次被国家有关部委评为优质产品,并被指定为国宴用酒。其“五星”商标已连续两次被评为北京市著名商标。这里说的是五星啤酒创始人张廷阁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10.
《新民晚报》2002年5月11日第二版“新民随笔”栏,刊出了一篇题为《一根拉链三百个专利》的文章。有趣且有点吓人的题目,一下子便吸引了我的注意。文章的首句是:“是不是夸张了点,据说日本人的一根小小的拉链上面‘爬满了’300个专利?”读到这里,像我这样的外行读者,想当然地认为“一根拉链三百个专利”肯定是噱头,区区一根拉链哪里会有这么高的知识含量?不料,下面就是一句铿锵有力的肯定语:“商战,哪有什么夸张!一个专利就是一条‘防线’”叫人头皮一麻骨头抽紧。接着,作者分析道:“在国际市场上,倘若遇到这样的窘境:分明是前景看好的产品,却冷不防被‘专利防线’一下子顶了回来,你说胸闷不胸  相似文献   

11.
前些时,一家报纸在三版偏头条位置发表一篇通讯,《副教授——“鸡司令”》的标题赫然醒目,文章并说:“副教授,是个堂堂正正的学术职称;‘鸡司令’,是个土里土气的乡间戏称。可是在他身上,这两个称呼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了。”看来,作者和编者是有意用戏称作标题的。这使我联想到别的报纸上出现的“猫大王”、“乌龟大王”等标题,觉得有必要议一议。  相似文献   

12.
1月30日《北京青年报》B2版上,一篇题为《潘石屹把作秀进行到底》的文章中说:“潘石屹出生在甘肃省天水麦积山附近一个贫困的村子里,在‘黄土高坡’度过了小学、中学时光。由于爷爷是国民党的军官,‘文革’期间,读大学的爸爸被打成‘右派’送回了农村”此说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13.
前些时,一家报纸在三版偏头条位置发表一篇通讯,《副教授——“鸡司令”》的标题赫然醒目,文章并说:“副教授,是个堂堂正正的学术职称;‘鸡司令’,是个土里土气的乡间戏称。可是在他身上,这两个称呼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了。”看来,作者和编者是有意用戏称作标题的。这使我联想到别的报纸上出现的“猫大王”、“乌龟大王”等标题,觉得有必要议一议。  相似文献   

14.
我刚到联邦德国工作时,一位颇谙德国情况的朋友对我说:“联邦德国是西方‘花花世界’的一个窗口。”另一位朋友对我说:“你不仅要研究这个窗口,还要透视‘花花世界’的角落。”“要透视什么样的角落呢”。这个问题一直悬挂在我的心头,并帮助我打开思路。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题为《“废墟山”的启示》。这篇散文就是从一个角落里诱发的灵感。一九七九年秋,我和我的同事应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的邀请,访问了这个州的首府慕尼黑和它的第二大城市纽伦堡。这两个世界著名城市早就使我神往。因此,在这两地每参观一处,我都如饥似渴、追根究底地问清楚每一个我想了解的问题,并在采访本上记下各种各样的回答。陪同者是巴伐  相似文献   

15.
我从事业余写稿十多个春秋,在十多家新闻单位用稿一千多篇,这些稿子大部分是“火柴盒”和“豆腐块”。也正是这些小文章使我从一位农民通讯员转为一名国家干部。在此,我要说:“‘豆腐块’也能坐正席”。 新闻的特点是真、短、快、活、强,其中“短”尤为重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六大代表、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一次在大同市演讲,内容为“官以民为天,以法治为天”。某报发了新闻,报道中将“法治”改成了“法制”。一字之差,吕先生很不满意,专门给编辑部打电话,次日报纸作了更正。新闻理论家、复旦大学教授林帆也提到:“我在一篇文稿中两处提到‘法治’问题,见报时一律被改为‘法制’,不知是为何改动的。反正时下的媒体常常把两者混淆起来,也不足为怪了。然而,‘法治’与‘法制’,其间有联系但又有其截然不同的界定,不容混淆。”  相似文献   

17.
我在连队当文书时,曾偶尔在报刊上发表一些“小豆腐块”,战友们就戏称我“小记者”。有一次的周末育才课上,指导员突然来了个“先斩后奏”: “下面请我们连队的‘小记者’给大家上一堂‘新闻写作’课,好不好?”指导员的  相似文献   

18.
黎信先生     
我和黎信先生只见过一面,但他严谨深邃而又循循善诱的学者风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十几年来,我都是把他奉为师辈尊仰的。 说起来话长,那是《新闻爱好者》初创时候,设立了一个问题讨论的栏目,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新闻中应不应有议论”。初次发表的文章有钱枫的《消息中不应有外加的议论》和吕子明的《新闻议论并不都是“蛇足”》两篇。我虽然1985年底就开始参与这个刊物的编辑工作,但我介入之前,前三期的稿子已经编定了。那时我年轻自信,又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发表欲,于是看了上述讨论文章后,也写了一篇凑趣,题目是《使人惊不如人使人思——也谈消息中的议论》。黎信先生看到以后不以为然,专门写了一篇《消息中不应有议论》的文章寄来,主张“把记者自己的意见、看法等等毫不可惜地全部排除在消息之外”。而我的文章虽然也强调“最好是避免在消息中发议论”,但又说“如果既没有背景材料可介绍,又没有‘他人酒杯’  相似文献   

19.
淇县苏堆乡裴海峰来信说:“我很喜欢写稿,常常以写稿为荣,以写稿为乐,但却常遭到别人的非议,家里人为这事跟我吵嘴,邻居们说我‘不务正业’,好心的朋友也说我不是这块料’,劝我‘丢掉幻想’。请问编辑,我该怎么办?”夏邑县罗庄乡蔡伟来信说:“我因为爱写稿被人讥笑为‘瞎逞能’、‘不够料’,我父亲也埋怨我干这事‘丟人’。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个烧窑专业户。那个专业户见了我‘嘿嘿’冷笑,说:‘你是咱村唯一的新闻家,恭敬你光临寒舍.’我问烧窑情况,专业户说:‘对不起,我有事,以后再谈吧! ’我吃了闭门羹。二次又去采访他时,他说: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君子不夺人之美’。可是,总有一些战友‘明目张胆’地常和我争抢我的‘老师’——《新闻知识》。因为我是靠《新闻知识》‘起家’的,初学写作时,我怎么也摸不着门道,有时因写一篇小稿‘山穷水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