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辛福 《出版广角》2021,(18):94-96
《野云船》中的诗意以及诗意叙事特征不仅体现在语言、故事层面,还体现在小说的意象塑造层面.飞来鹤意象是作者塑造比较成功、充满诗意的重要意象,在表达作品主题、体现作者初衷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它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具有美好寓意和别样内涵,是理解小说诗意成长叙事特征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2.
白鸽 《出版广角》2018,(8):88-90
《外婆的道歉信》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第二部小说,他凭借这部小说成为2016年瑞典年度作家.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离异家庭的小女孩在外婆去世之后,帮助外婆去送她的7封道歉信,从而与周围的人互相了解、彼此守护的故事.文章从独特的成长教育方式、儿童视角下的人物还原、创伤书写下的人性观照、互文叙事与反差艺术几个角度探讨了这部小说的出版价值.  相似文献   

3.
试论影视剧的叙事方式及叙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剧与小说、戏剧、电影都是在讲故事,但由于它们各自属于不同的艺术形态,采用不同的叙事语言,叙事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本文通过对电视剧、小说、戏剧以及电影之间的比较阐述了各自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4.
戏曲作为一门舞台表演艺术,与小说等其他文体有着艺术本体上的差别。将小说叙事转化为戏曲叙事,与其说是两种文体之间的转化,不如说是文学与表演两种艺术门类间的转化。在《聊斋·庚娘》的戏曲改编中,戏曲的舞台时空特性、作为角色扮演中转机制的"脚色制"、演员的表演技艺等等舞台性因素在小说叙事的"戏剧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小说叙事不得不做出符合戏曲舞台规律的调整。中国戏曲是极重视表演的戏剧品种,舞台因素对于戏曲叙事的影响十分显著。已有的小说、戏曲研究,往往忽略了戏曲作为表演艺术其舞台叙事的独特规律,以戏曲为本位、回归舞台的戏曲叙事研究尚待强化。  相似文献   

5.
小说《被偷走的人》是法国新锐作家提埃里·科恩出版于2008年的作品,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作者对一系列二元对立因素的妥善处理,除了小说内容上展现出的善与恶、得与失、生与死、灵魂与肉体、存在与虚无等一系列二元思考之外,小说在叙事手段上也采取了相应的二元对立策略,使二元对立的叙事张力贯穿小说的始终。本文以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为依托,从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两方面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二元对立的叙事策略,成功塑造了主人公热雷米既理性又疯狂、既真实又虚幻、既善又恶的人物形象,进而引发人们对存在、对生命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通往未来的门》是凯特·汤普森继《寻找时间的人》之后又一部有关成长主题的作品.作者融爱尔兰传统神话元素与现代生活于一体的叙事手法,打破了时间的线性发展,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空间视阈下探讨主人公的成长抉择.文章从魔幻与现实的艺术手法、有限与无限的时空对抗以及成长与抉择的人性观念三方面展现小说的文本意蕴和出版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叙述行为可以使相同的叙述内容产生不同的叙述话语.同样的妇人杀夫的故事框架,电视专题片<忏悔录·情怨>和小说<杀夫>的叙事者依据不同的叙事"所指"和叙事手段,构筑了叙事结构类似的不同文本.通过对两篇文本的比较研究发现,电视叙事和小说叙事在叙事者、叙事角度、叙事结构等方面既存在差异又有着共性.  相似文献   

8.
历史意识构成了<欲望如烟>内在的创作动机,而在作品中它只能让读者通过对历史的回忆,来理解小说的叙事内容,从而赋予小说故事的历史意义.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小说在呈现历史意识的同时,一方面尽量消解某些历史因素对小说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通过意象和一些叙事技巧强化小说的题旨.  相似文献   

9.
席建彬教授寄来新著《文学意蕴中的结构诗学:现代诗性小说叙事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研究诗性小说的叙事,话题很有意思,也极为重要,这不能不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众所周知,作为一种叙事文本,小说是讲故事的.福斯特说:"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不成为小说了.可见故事是一切小说不可或缺的最高要素."  相似文献   

10.
叙事媒体转换是将一种媒体的叙事艺术作品转换为另一种媒体的叙事艺术作品.过去的叙事学理论没有把叙事媒体转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其重大缺憾.在当前电视成为最重要的叙事媒体,小说成为电视剧素材的重要来源的情况下,叙事媒体转换的研究应该成为当前叙事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研究小说和电视剧在叙事语言、叙事思维、故事情节、叙事时空、视听造型等方面的媒体转换,认为在叙事媒体转换中应充分发挥电视声画叙事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1.
吴俊虎 《大观周刊》2012,(48):33-33
上世纪八十年代,先锋文学以其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姿态为文坛吹来一股新风,而在先锋作家中,余华以其“苦难、暴力、死亡”叙事不断冲击人们的眼球。本文试图从叙事角度的切入,分剐从小说叙事风格的转化,叙事者角度的转化等方面对余华小说叙事特色进行多角度论述。  相似文献   

12.
金鑫  王为仕 《出版广角》2016,(22):89-91
加布瑞埃拉·泽文的小说《岛上书店》,以书店、图书以及阅读为关注对象,建构起小说叙事的独特内容,以书之名,《岛上书店》建构起小说叙事的虚构性与艺术的真实性,并在关于图书的叙述中将虚构与真实完美地融合起来,其虚构性在于乌托邦的场景空间与戏剧化叙事,而真实性在于表达了人生际遇的生活真实以及爱与救赎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小说文体的发展正处在传统与现代交接的十字路口。从小说本体论的角度看,《失落了桅灯的塔里木》存在着二元对立的创作形态。从叙事主体和结构以及叙事性质几方面讨论了“自我”与“他我”、开放与内核、虚构与纪实之间的关系。在遵循小说的叙事传统和创造性地拓展小说文体的可能性限度方面,《桅灯》作了有意义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与其他叙事相比.电视新闻叙事有以下特点: 一.电视新闻叙事是一种真实叙事 电视新闻中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等.都是生活中确确实实存在的。这是电视新闻叙事与当代叙事学主要讨论的小说、电影、戏剧等艺术虚构叙事的最主要的区别。电视新闻的无假定性的真实叙事(以下简称真实叙事)与小说等的艺术虚构叙事(以下简称虚构叙事).无论在叙事目的,叙事手段.还是在叙事功能等方面均有诸多区别。这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与电影属不同的艺术门类,小说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艺术在叙事、表意、艺术表现和对作品诠释上都有很大不同。本文通过分析茨威格同名小说和徐静蕾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两部作品,论述小说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在叙事时空、语言表意、外在表现形式和对作品的诠释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杨婧 《新闻爱好者》2010,(7):154-155
福克纳在《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一文中,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布局,以一种全新的时空分割,展现给读者更多的悬念和神秘,深化了主题。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叙事和时间的关系,指出叙事时间是作者用以表达主题的方式,并阐述了小说中使用的叙事时间技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说《儿子与情人》是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成名之作,也是其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它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国内外研究者鲜少以"成长小说"为切入点对《儿子与情人》进行研究。"成长小说"是小说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类,从"成长小说"角度品渎《儿子与情人》甚有必要。本文拟从"成长小说"的文学特征和主题出发分析小说文本,以期对小说作出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李航 《大观周刊》2011,(30):204-204
成长小说是美国文学中一种重要的形式。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对马克·吐温的著名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作了重新解读.通过分析哈克在冒险经历从无知到有知的成长过程,充分地表达了文化与人格、社会与个人、“自性”与“他性”的冲突,揭示了“冲突”这一贯穿人类成长始终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生死爱欲成为了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塑造人物的原动力。小说将陌生女人的一生作为叙事的中心和主体推向无私爱情的前沿,以爱与欲的纠葛呈显了爱情伦理的叙事张力,以得与失的替补凸显个人诉求的叙事转换,以生与死的对抗彰显人生幻灭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0.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而优秀的小说文本也在与电影不断进行着跨界改编合作,共同完成故事叙事的篇章。在时代的发展下,以严歌苓为代表的海外华文文学成为兼具审美价值与社会性话题的作品出现,其从自身出发的身体体悟而凸显的自由的人性价值与极具电影化的写作风格使得她的作品屡屡被翻拍。然而,尽管小说文本与电影作品在时代的探索中发展出了相对适宜的合作道路,但它们在叙事方面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本文从叙事视角的角度以冯小刚导演拍摄的改编自旅美作家严歌苓的作品《芳华》为例,探讨在时代视阈下小说与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叙事视角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