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五四"女性作家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以母亲的名义进行书写,讴歌母爱,抒发母女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反思母性的缺陷,来拆解传统母性价值,解构母性神话,重新认识母亲的地位。她们对父权社会中神圣母性的解构,一方面体现在对父权话语强加于母亲身上的虚构神话的清除,重塑一个新的母亲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建构女性自身的性别文化价值,建构女性自身传统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西藏"3·14事件"是大众传播媒介与意识形态相互构建的事件.从西方传媒的生产流程,可以探寻西方国家的大众媒介与意识形态之间象征形式的建构谋略,从而探究其谋略背后的话语权力关系、权力形式以及媒介与国家的互动等,为揭露西方国家对该事件的报道提供独特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文学经典话语权力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下不断嬗变,依靠大众媒介掌握了商业意识形态话语大众读者,已成为建构文学经典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力量。文学经典建构的也形成新的形态:文学经典的"戏仿"和"商业化",进一步体现出大众读者掌握着话语权,这对于文学经典的建构无疑是一种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新闻自其诞生起,便具有公认的社会传声筒的功能。在传播过程中,新闻报道传递着社会群体的话语,并且通过媒介运作为受众构建出话语秩序,引导社会的发展。尤其在当前社会呈现媒介化的趋势下,媒体已然成为了话语建构的主要方面。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媒介日益集中在某些社会群体手中,公众的话语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实现,社会话语秩序也呈现出失衡倾向。因此,研究新闻报道与话语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建构正确的社会话语秩序,对我国的新闻媒体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日报》、《纽约时报》对中国2007年两会报道为个案,分析比较了在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中关两国呈现出的巨大差异。通过不同的主题建构与新闻话语,两报塑造了迥然相异的中国媒介形象。这一案例深刻地印证了西方学者福柯的话语理论及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意识形态既是新闻话语背后无形的推手,又是新闻话语建构的目标,它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新闻话语说什么和怎样说。  相似文献   

6.
当代英国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在其长篇小说《上海孤儿》中通过考察帝国神话的生产和运作,消解了权力中心话语外部神圣的光环.帝国神话的建构其核心要义就是建立一个中心与边缘、宗主国与边缘国的区隔,使其对异域空间和文化的侵夺合理化、合法化和崇高化.这一标榜为“真理”的话语常常会向其他形式的话语施加一种压力和一种规约的权力,最终产生排斥的效果,并且排斥方式比较隐蔽,不易察觉.在石黑一雄看来,帝国神话这一权力中心话语并非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直处于建构过程中的,因而它可以被质疑和谴责,也可以被颠覆和推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医患冲突事件频发,媒体的相关报道也日益增多。借鉴框架建构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考察大众媒介关于医患冲突事件的报道是否客观、真实、全面地构建了新闻事实。研究发现,大众媒介虽涉及了多种主题框架,但偏重依赖官方或其他高权威消息来源,医方话语被强化而患者话语被淹没,新闻框架存在显著的倾向性。"患者失语"与"报道失衡"成为目前医患冲突事件报道的主要症候。  相似文献   

8.
英雄母题是远古神话中主要的叙事母题之一.在现代社会中,英雄母题在新闻叙事中继续存在.新闻中的英雄故事表征了读者和观众的英雄情结,而读者和观众的英雄情结最终通过新闻中的英雄故事得到情感的宣泄.在新闻报道中,媒介和记者扮演着英雄的替身和英雄故事的叙述者双重角色.而媒介和记者之所以具有此双重角色,关键在于他们拥有的宝物--国家和公共舆论所赋予的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写作女性不再认同传统男性中心文化创造的"女性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她们的小说文本中召唤出不甘于男权压抑,并对封建男权、父权表现出强烈反抗精神的"疯癫"女性。写作女性在具体的性别权力关系中对"疯癫"女性的书写,正构成对传统文化书写中"天使"女性的深刻讽刺和无情解构。  相似文献   

10.
话语与权力总是胶着一起,互为耦合、互为支撑,而女性话语也总是表现出一定的女性权力意识。通过对巴金《寒夜》中女性对话、内心独白等的分析,认为女性话语权力意识在"家庭"中具有实在性。曾树生的女性话语表现了女性享受独立、自由的权力及经济支配权,同时女性话语(曾树生与汪母)之间存在着权力斗争。曾树生所活动的社会场景———银行是她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力意识的来源,在这个她所依托的社会环境中,其先前话语所体现的权力意识具有虚妄性。而汪母作为一个被剥夺了青春及经济权的绝望的女性,她在家庭中所呈现的话语权力是女性话语的伪权力。  相似文献   

11.
条文化的新闻规范由新闻法律法规、新闻行业标准两部分构成。新闻行业标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新闻职业标准,另一种是新闻事业标准。因"报道端"有着自己不同的深层结构,奉行新闻职业标准的媒介呈现的是"建构的社会现实",而奉行新闻事业标准的媒介呈现的是"被要求建构的社会现实"。媒介有"前窗",也有"后窗"。媒介的"前窗",以新闻行业标准在新闻生产中形塑新闻框架;媒介的"后窗",以禁止性新闻规范在新闻生产前过滤事实。  相似文献   

12.
当代女性话语权力的欲求与焦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呼唤女性话语权力、重建女性话语系统、西方女性主义话语影响的焦虑三方面描述和阐释了中国当代女性书写中女性话语权力的欲求 ,指出能否利用西方话语资源 ,建构全球文化语境下的本土女性话语体系 ,实现女性写作的话语自立 ,是女性文学走出尴尬与焦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晚晴政府在戊戌变法时期,漠视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和政府形象建构,在传媒领域既无物质基础,又乏制度架构,更无权威话语,失去了话语主动权。当代中国要吸取历史教训:在媒介格局上,强化党媒和党的新闻队伍建设;在信息监控上,推行"以法治媒";信息内容上,建构代表先进文化的权威话语,以实现党和政府的传媒领导权,建构良好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4.
话语分析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质化研究方法,文章使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一些"女性"话语进行初步分析,描述了"女性"话语的特点,并批判了基于这些"女性"话语而建构的传统女性观。"女性"话语的分析可以促进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并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封建时代的主流文学中,男性以理性、秩序和明晰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力,而民间女子在私情歌谣中重新获得这种权力。《山歌》中的私情歌谣从女性的视角来消解了男性建构的神话,改变了其在男性为本位的传统作品中被书写的命运,使其由被言说的他者向自我言说的主体转变。  相似文献   

16.
受主流政治话语影响,"十七年"的女性小说主要描述"爱情———革命"对立中女性解放与成长的故事,但在革命叙事中仍然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体现出从主流话语向女性话语裂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现代性话语体系中,国民形象是建构女性民族国家身份话语的重要内容。在"女性回家"的社会潮流冲击下,"五四运动"以来的"新女性"话语逐渐让位于新的"贤母良妻",母教主义成为"女国民"的时代标签,1930年代社会教育机关创办的母教比赛会是其代表性的外在表现。通过对母教比赛会考察发现: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对女性社会角色定位是传统的,声势浩大的母教比赛唤起社会对母教的认识和赞助,新时代"贤母"理念发荣滋长,女性的话语秩序中心逐渐被"贤母"所主导,母亲/主妇的家庭角色被凸显,女国民话语被悄然置换和解读为培育下一代合格国民的单一取向。  相似文献   

18.
在主流学中,男性以理性、秩序和明晰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力。而民间女子却在私情歌谣中直新获得了这种权力。始们以混乱、破碎和非理性的语言形式消解了男性建构的神话,以此表速了女性的情思和精神,改变了其在以男性为本位的传统作品中被书写的命运,使女性从被言说的他向自我言说的主体转变。  相似文献   

19.
话语既是权力的产物,又产生权力,其存在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权力,同时在运作过程中不断地发挥权力作用。西方媒体利用对东方的权力话语,通过扭曲事实和负面刻画中国形象,巩固其在西藏骚乱事件上的话语霸权。在新闻翻译中,译者需运用本土权力话语对源语新闻内容进行特殊处理,将之重置到译入语主流话语背景中。  相似文献   

20.
舆论监督的话语演变是中国新闻改革及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考量。它是如何随社会变迁而形成特有的话语实践?它如何反映并建构了中国社会变迁过程和社会结构?这种话语生产如何呈现出中国新闻改革中社会化、历史化、制度化形构的各种矛盾和张力?通过对舆论监督的话语生产进行了福柯式的知识考古,可以发现其经历了从官方话语形态到知识话语形态的转变。在"民意"与"官意"的结合话语空间,舆论监督实现了党政行政权力的延伸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