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池州傩戏为研究对象,从实体符号、行为符号、色彩符号的隐喻特征等方面分析池州傩戏的文化符号,从再现、意蕴表达及象征等方面分析影像传播对池州傩戏文化的呈现与表达,从池州傩戏的原貌呈现、文化内涵的重点展现和池州傩戏文化传播等角度分析影像传播如何促进池州傩戏文化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2.
傩文化是一种具有音乐特色,美学精神和游戏性,用来聚众祭祀和主仪的历史文化。在分析池州傩戏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池州傩戏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开发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试图从政府方面、产品开发方面、市场开拓方面和人才培养方面提出池州市傩戏旅游开发的战略性措施,以促进傩戏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池州傩戏面具艺术的美学内涵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池州刘街傩戏素有“南傩”之称,又受到九华山佛教和巫楚文化的影响,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傩戏、傩文化的基本含义切入,从三个方面着重阐释了刘街傩戏面具艺术的美学特征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4.
文化生态是指人类的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考察池州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可以加深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的整体理解。文章透过荡里姚宗族的地理位置、村落镜像、宗族变迁、傩戏传承、演出场地、舞台装置、砌末道具等问题,对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跳傩相关事象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池州傩文化与宗族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池州傩戏面具造型丰富多彩,它的造型、线条和色彩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同时也赋予了浓厚的象征性和装饰性。傩戏道具具有极强的宗教色彩和儒家思想,主要体现了写实性和象征性的艺术特色。池州傩戏面具和道具美术学思想在池州傩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池州傩与徽州傩、江西傩、湖北傩是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6.
贵州傩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庹修明 《教育文化论坛》2010,2(3):89-95,133-136
傩文化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文化现象。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贵州民间傩戏系统,主要是两个系列,三个层次。汉、苗、侗、土家、彝、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为一个系列,即民间傩系列。彝族傩戏"撮泰吉"完成了傩祭向傩戏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形,属低级层次;汉、苗、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是向单一的戏剧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贵州地戏属于军傩系列,是傩戏发展的较高层次,是地道的"农民戏剧"。  相似文献   

7.
梅山傩戏是古代梅山文化的遗存,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活化石”,它融合了2000多年以来梅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及民间艺术,并在周边文化不断影响下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是保证梅山傩戏文化传承和塑造梅山傩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通过加强梅山傩戏文化品牌塑造与推介,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措施来实现梅山傩戏由文化遗产和经济累赘向“文化宝石”和“经济富矿”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疏志芳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3):142-144,152
特色馆藏是一个图书馆中独具特色的部分馆藏,代表一个图书馆的馆藏质量,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建设图书馆的特色馆藏,除了体现“学科性”以外,还应讲求”地方性”。我校图书馆应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特点,以池州经济、池州文化、池州文献等为导向,培育馆藏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9.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4):F0003-F0003
池州傩化研究中心是我校以池州傩化为研究对象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心成立于2002年3月,现有研究人员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近年来,该中心对池州傩戏(以贵池区为主)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考察活动,组织申报了省、校级课题8项,  相似文献   

10.
德江傩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本文主要从艺术文化学视角探讨德江傩戏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追忆德江傩戏傩文化的心理生理根源,并且从艺术文化学视角反观德江傩戏传承与保护,以期为德江傩戏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搭建可操作框架。  相似文献   

11.
贵池傩戏是以驱逐鬼疫、祈求吉祥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形式的一种民间祭祀性戏曲表演活动.傩戏面具造型、色彩等要素的数字化图形设计,对于开发贵池傩戏面具,传承傩戏文化,繁荣民间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谭景元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4):61-62,98
“傩戏”是古代逐鬼驱疫的宗教仪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傩戏”在中原文化的边缘地带保存下来。贵州铜仁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和政治统治的相对稳定以及其特殊的人文环境造就了铜仁傩戏鲜明的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13.
何根海教授     
何根海,男,1963年10月生,安徽省枞阳县人。1986年7月由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池州师范专科学校,1990-199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课程班学习,1998-199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做国内访问学者。到池州师专以来,先后担任过学报主编、历史系主任、副校长、副书记,现为池州师范专科学校校长、教授、安徽省政协委员。为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安徽省史学会会员,并兼任池州市社科联副主席、青联副主席、池州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从事高教以来,系统地讲授过《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史学概论》、《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4.
何寅 《文教资料》2009,(30):11-13
岳飞有《池州翠微亭》等诗存留于安徽池州,但长期以来世人总认为岳飞当年是因战事之需“经过”池州,未能在池州长期“驻守”。这是由于世人不了解岳飞与池州清溪·雁汉控海水军(水军基地)的关系所致。笔者通过查阅宋史、地方志、实地考察等。对岳飞与池州清溪·雁汉控海水军的重要史实钩考稽沉。并作论述。以正岳飞仅“经过”池州之误.明岳飞长期“驻守”.多次往来池州之实,表明《池州翠微亭》创作背景。  相似文献   

15.
张邦启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4):32-34,50
《和番记》是安徽省池州市独有的傩戏剧目,与“宋元旧篇”南戏《刘文龙菱花镜》及广东潮州出土的《刘希必金钗记》等剧情内容一脉相承,演唱声腔与“徽池雅调”青阳腔、目连戏声腔构成皖南高腔体系,其兼容儒、佛、道等宗教合理内核,具有较强的文化功能。本文就傩戏《和番记》基本情况、与南戏之关联、声腔之特色、文化之功能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归隐于池州之后,沈辽先前贬谪于永州的悲剧心态才得到了明显的改变,这与池州与永州地域文化的差异关系甚大。可以说沈辽心态由沉郁转向旷达,池州特有的地域文化起到了甚为关键的角色。他以选择隐逸池州为乐,而池州的九华山、秋浦、齐山.以及池州的地域文化带给了他潇洒自得的心态。他又仿效李白、杜牧等人,开凿了池州的左、右二山,不仅为池州的地域文化涂上了浓厚的一笔.而且使它们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不可抹去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史前岩画、傩戏与中国前戏剧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认为中国史前岩画是中国戏剧的源头之一,是中国艺术文化的先导。“戏剧起源于很远古时期人类最初的村社的宗教仪式”。被称为戏剧发生学的“活化石”的“傩戏”正是脱胎于这种宗教仪式,孕育于这种宗教文化,进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戏剧艺术形式。神格的面具化是傩戏艺术的显著特征。如果说戏剧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傩戏,那么傩戏的源头则不难追溯到史前神格人面岩画中去。  相似文献   

18.
湘西土家族“摆手”的文化意蕴及健身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屈杰 《怀化学院学报》2004,23(5):117-119
“摆手”由摆手歌和摆手舞组成 ,它不仅是湘西土家族群众所喜爱的传统体育舞蹈 ,而且是湘西土家族的优秀文化之一 通过对土家族“摆手”的原始文化因子进行分析 :摆手歌充分凸现了土家族文化的人性意识 ;摆手舞基本的动作“同边手”是土家族群众以娱神到娱人为目的 ;摆手舞所展现的“群舞”则是人本质力量的展示 摆手舞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重要的健身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贵池傩戏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分析贵池傩戏的传承脉络和影响因素,挖掘隐藏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的贵池傩戏中的原始的健身价值,进一步拓展贵池傩戏在地方体育旅游文化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与价值,以引起人们对贵池傩戏体育文化保护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自唐宋以来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教育组织形式。池州是安徽最早建有书院,也是书院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池州书院,兴起于南宋,昌盛于明清,终止于清末,历时近千年。池州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很多特点,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为池州获得“千载诗人地”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