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典型农户调查和地方政府访谈等方法,对泾河流域上游地区的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估,并基于退耕还林的效益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后续生态补偿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原州区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显著,其价值量平均为1 674.1元/(hm2·年),按2000年~2004年完成的退耕面积,总效益高达8 408.2×104元/年,退耕使当地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控制.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对当地农牧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退耕促进了作物生产结构优化和基本农田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另一方面,草食性牧业生产受到了一定影响,农民收入也比预计值偏低.从后续生态补偿的趋势看,延长补偿期限是大势所趋,但补偿标准可适当降低.在补偿方式上,应改为单一现金补偿,并通过流域补偿方式多源筹集资金,同时要加大对替代产业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2.
张彩霞  谢高地  杨勤科  李士美 《资源科学》2008,30(12):1910-1915
人类活动及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从长时间尺度上还缺乏对其影响过程的系统研究。本文以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安塞县纸坊沟为例,以1938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其它文献资料为基础,计算了该流域不同时期的生态服务价值,分析了导致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人类活动及政策原因。研究表明,在受人类干扰极少的1938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最高,达到5.74×108元;1938年~1978年,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不合理的政策导向、淡薄的生态保护意识以及人口增长使得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在1958年降至最低点,仅有1.92×108元,1973年~1978年的流域治理效果甚微;1978年~2000年,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流域综合治理的深入,以及退耕还林等各项政策的正确实施,流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0年流域生态服务价值达到3.43×108元,但与1938年相比仍有2.31×108元的差距,表明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退耕还林还需进一步因地制宜加强优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仍要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3.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本文基于青海湖流域1977年MSS影像、1987年TM影像和2000年ETM影像,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支持下,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算法,揭示了青海湖流域景观生态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77年的423×108元降低到2000年的364×108元,年均损失2.57×108元;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来讲,废物处理和水源涵养价值贡献率超过了58%,单项服务功能价值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气候调节功能缺失最明显减少达32%;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型而言,草地、湿地和水域的价值贡献率超过了97%,成为构成青海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体,湿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可能是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区域土地整理综合效益测算——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技术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土地整理具有经济产出价值、生态服务价值及社会保障价值,针对这3种价值,本文分别提出3种测算方法即传统市场法、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法、替代市场法。传统市场法即采用收益还原法;生态功能价值系数法是根据各地类生态服务价值系数,来测算土地整理实施的生态服务价值;而替代市场法则以土地作为农民社会保障的替代物,以用商业保险的方式计算一次性投保所需的资金作为土地整理社会保险的价值。本文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全面、科学地测算了区域土地整理带来的价值,研究表明:该区域自1999年以来,土地整理效益总价值达9.98×108元,其中经济产出价值达5.57×108元,社会保障价值达7.10×108元,达到了增加有效耕地,改善经营生产条件的目的;然而生态服务价值却损失2.69×108元,表明土地整理的生态风险防治还没有纳入土地整理的内容。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测算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为综合评价土地整理效益并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宁夏平原区耗水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勇  裴源生  张金萍 《资源科学》2006,28(4):177-183
由于地表地下水转换频繁、生产和生态耗水难以区分、当地降雨与外来水彼此混合、引排水量测算不清等因素,导致宁夏平原区耗水量难以计算。本文在分析现有耗水量计算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采用水循环模拟法研究宁夏平原区耗水量变化规律,建立平原区分布式水循环模型,从区域水循环机理出发,模拟当地水、周边来水和引黄水量在平原区人工系统和天然系统中的分配、蒸散发、入渗、产汇流等水循环过程。模拟结果表明:2000年宁夏平原区总蒸腾蒸发消耗水量为47.2×108m3,其中消耗黄河干流水量为33.5×108m3,若加上黄河河道耗水量,则宁夏平原区消耗黄河水资源总量为36.9×108m3。1991年~2000年宁夏平原区耗水量规律为:灌溉面积增加是平原区耗水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区域总蒸发量呈现增加趋势,但天然生态系统消耗黄河水量逐渐减少;平原区消耗黄河水量不断增加,从1991年的27.6×108m3增加到2000年的33.5×108m3;黄河流域统一调度促使宁夏平原区引黄灌溉的效率呈现提高趋势。  相似文献   

6.
泾河流域水资源需求结构分析与调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泾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同时水资源短缺这些都已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弄清流域目前水资源需求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水资源需求部门主要是农业需水、工业需水、城镇居民生活需水、农村居民生活需水、河流生态环境需水、林地需水和草地需水,分别属于生产需水、生活需水和生态环境需水。为表征不同部门需水的时空特征,计算了该区域2000年各县各类需水部门的需水量,并从水资源需求部门差异、空间差异和时间匹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各县总需水量变化在1.57×108m3~14×108m3之间,流域单位面积需水量变化在145.11mm~728.98mm之间,基本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②流域以生产需水和生态需水为主,生产需水以农作物需水为主,在2/3县区易出现生产与生态环境争水现象; ③农作物和林地,尤其是农作物亏缺水量大,目前的灌溉水平很难改变亏缺局面,势必影响二者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挥; ④农业结构性用水短缺格局相对突出。单位面积农作物需水量,最高值在泾阳县,为5 682 m3/hm2;最低值在定边县,为4 022 m3/hm2,由于事先设定大多数需水定额不随县(区)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该值与作物结构密切相关。本文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该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建议,要求重点加强植被结构与农作物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山地丘陵地区农地资源价值评估——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在回顾农地价值理论及评估方法的基础上,以湖北省宜昌市农地为代表,采用收益还原法和条件价值法,通过实地抽样调查对不同地类的农地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在尽量减少评估偏差的前提下,得到宜昌市农地主要地类资源总价值:宜昌市耕地总价值约为396.32×108元,园地总价值约为509.24×108元,林地总价值约为29.37×108元,水域总价值约为30.30×108元。其中,单位耕地的市场价值约为9.44×104元/hm2,非市场价值约为2.49×104元/hm2;园地的市场价值约为54.88×104元/hm2,非市场价值约为3.97×104元/hm2;林地的非市场价值约为0.23×104元/hm2;水域的非市场价值约为6.32×104元/hm2。根据价值评估过程,得到相关结论:农地总价值应该包含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农地非市场价值与支付者对农地生态功能的认识有显著关系;不同地类的资源价值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对农地非市场价值的认识加深有助于优化农地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1987年至2004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动态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省自改革开放特别是1987年以来,高速的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对广东的森林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变化和服务功能退化带来较大的影响。为了实现广东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以及为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合理补偿和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永续利用提供一些依据,本文根据广东省1987年、1996年和2004年的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利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方法,并参考了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功能效益单位价值,分别计算出各个阶段广东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1987年199.88×108元,1996年226.25×108元,2004年236.8 1×108元,其中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价值在总功能价值中所占比重的比例分别为:1987年5.1∶1, 1996年6.1∶1,2004年6.2∶1,这表明在这段时期广东省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持续增加,且生态功能价值的比重在缓慢提高,这与我国黑龙江、湖南、黔东南等接近,但与云南、日本、美国等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草对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检验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对案例区域——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有关政府部门和典型村的农户进行了调查。考察了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目标、过程、方式、进度安排,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各部门的政策建议,收集了面上资料;座谈访问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退耕还林草工程参与情况、农地地块退耕前后的利用和投入产出状况、家庭各业生产情况等。将调查得到的各种数据输入到Excel软件中,利用统计功能和函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州区退耕对象的瞄准精度不高,退耕的陡坡地尚不及退耕地总面积的50%;退耕还林提高了林地在土地利用结构中的比重,而草地比重却变化不大;退耕还林草后农户减少了低价值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收益较好、适合当地生长的作物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草提高了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了平地和缓坡地对陡坡地的替代率;退耕后的耕地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有机肥、化肥施用量和劳动用工量增加幅度在30%~75%之间。总体而言,退耕还林草对原州区的土地利用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测评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张华  武晶  孙才志  韩增林 《资源科学》2008,30(2):267-273
货币化评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可为湿地资源有效保护与开发决策的制定提供生态经济理论支持。本文依据辽宁省林业厅1995年~2000年对全省湿地资源的调查数据,将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划分为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库塘湿地五大类11种类型,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对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生产、环境调节和人文社会三大类共8项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741.54×108元/年,相当于全省2000年GDP的15.9%。其中湿地的环境调节功能价值最大,为506.33×108元/年,占湿地总价值的68.3%,物质生产和人文社会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185.01×108元/年和50.20×108元/年,其价值比例分别为24.9%和6.8%。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主要来源于滩涂、浅海水域、塘库和永久性河流。  相似文献   

11.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雍新琴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12,34(4):749-757
基于耕地保护的粮食安全目标与机会成本,分析补偿标准确定的依据,提出补偿标准及额度测算的技术思路与方法,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是补偿的最低价值标准;区域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等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进行出让的纯收益;区域内农户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等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出让纯收益,扣除耕地粮食生产纯收益的余额;2008年,区域补偿平均价值标准为1.31万元/hm2,全国耕地赤字的省份17个,需要支付补偿金的额度共计为2567.67亿元人民币;江苏省65个县(市)中,耕地赤字的县(市)14个,需要支付补偿金的额度共计为157.01亿元;江苏省小张家村农户补偿标准为:水田0.72万元/hm2,旱地0.87万元/hm2。  相似文献   

12.
刘雪林  甄霖 《资源科学》2007,29(4):103-108
本文以黄土高原泾河流域为例,通过对位于流域上游固原市的两个村落利益相关者问卷调查,研究其对生态服务产品消费状况和受偿意愿。借助SPSS软件,分析影响农户生态系统服务消费和生态受偿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及其饲养家畜对有限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并没有满足其营养需求,消费量受家庭人口、粮食作物面积、退耕地面积和养殖规模影响;受偿意愿与退耕地面积、养羊数量、收入水平密切相关。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通过改变农户种养格局和收入间接影响了家庭消费和生态受偿意愿。基于条件价值法的理论,对该区农户因保护水源地而损失的经济利益和放弃利用的水资源价值做出初步估算。  相似文献   

13.
耕地资源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最基础的物质条件,而国家生态补偿政策、农业劳动力析出和气候灾害等因素显著影响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耕地流转进程和农户生计。为了研究退耕还林政策、种粮补贴政策、农业劳动力转移等与耕地流转之间相关关系,本文选择内蒙古太仆寺旗千斤沟镇和幸福乡两差别显著的乡镇作为研究区域,采用访谈式调研获得农户家庭基本情况、适应能力和区域自然灾害影响情况等第一手数据,选取农户成员特征、家庭资源配置和经济特征方面共计15个变量,借助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农户的耕地流出模型。幸福乡由于土地质量较差,农户对耕地较强依赖性,以及缺少企业蔬菜种植基地园区,耕地流转进程受阻。千斤沟镇耕地流出模型运行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务农人员平均文化程度、打工人数、家庭拥有耕地面积、租地收入、农业收入比重和家庭收入水平能够促进农户流出耕地,而农业收入比重则抑制了农户流出耕地的行为。论文构建的耕地流转模型揭示了影响农户耕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有利于深入探索促进耕地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同时也能够为国家更好地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北京市西南山区蒲洼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收集、实测该小流域综合治理期间其坡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以系统、综合、动态的观点分析了坡地资源合理利用对该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示范区农、林、牧用地比例由治理前的1∶13∶5调整为1∶6.0∶5.1后,使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50.4%提高到97.7%;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每年的905t/km2下降到226 t/km2;地表径流量由853.4×104m3减少到542.5×104m3,降低了34.63%;每年可减少径流泥沙2.65×104t;水土流失治理率达86.9%。农、林、牧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347元/人提高到1996年730元/人,提高了110.37%。农村经济总收入1990年为678.7×104元,1996年实现了5708.3×104元,是1990年的8.4倍。总之,经过5年~6年的治理后,浦洼小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径流泥沙大幅减少,土地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已基本达到了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状态,表明优化土地利用、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山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柳荻  胡振通  柳金昊 《资源科学》2022,44(2):350-364
休耕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落实耕地保护政策、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探究休耕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对于评估和完善休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为例,运用330个农户样本的调研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分位数回归法,分析休耕生态补偿对休耕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对不同收入水平休耕农户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①休耕生态补偿对休耕农户收入整体上具有正向影响,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约24%;农户主要通过增加非农就业来增加间接收入实现增收,而无法实现非农就业的休耕农户收入会减少。②休耕生态补偿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休耕农户收入影响存在差异,对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农户群体的家庭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低收入、中等偏上和高收入农户群体的家庭收入影响不显著。③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受到农户自身特征的影响,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平均健康程度、村干部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耕地面积、租入耕地、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完善休耕生态补偿制度,需要充分尊重农户休耕意愿,着力解决休耕区域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问题,对于低收入水平的休耕农户,可以提供公益性岗位等特殊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农地整理对农户福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京  杨钢桥  徐玉婷 《资源科学》2014,36(3):446-453
农地整理的实施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福祉为目标。本文基于福利经济学理论,在森的福利理论框架下选取农地整理农户福利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测度湖北省农地整理前后的福利变化,然后进一步分析农地整理变量对农户福利贡献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农地整理前的总福利值0.37,农地整理以后的总福利值为0.42,福利变化为0.05,方向为正。农地整理后比农地整理前农户福利有所增加。农地整理后农户福利仍低于0.50的福利评价值,也说明农地整理对农户福利改进的贡献不突出,农地整理还有提升农户福利的空间。教育水平、土地市场和劳力市场发育程度、区域差异、农户对农地整理的认知和农地整理的质量是影响农户福利的主要方面,农地整理对农户的福利改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农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蔡银莺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06,28(6):104-111
非市场价值是农地资源价值中无法忽略的重要组成。估算农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将其纳入农地资源的成本核算中,不仅能够弥补市场机制作用的不足给农地城市流转决策带来的影响,而且通过提高土地资源农业利用的比较效益,能够真正起到缓解农地流失的作用。文章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武汉市农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进行估算,在对471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的研究表明:①随着农地保护意识的增强,武汉居民已经意识到农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存在;②从居民参与农地保护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出发,武汉居民每年保护农地资源的支付意愿为30.00×108元,折合单位农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11.62×104元/hm2;③从农民作为农地保护执行主体参与农地保护需要接受政府补偿(willingness to accept, WTA)的角度出发,农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为1.64×104元/hm2,是目前国家鼓励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发放补贴(中稻225/hm2元,折合无限年期价值4 978元)的3.30倍。   相似文献   

18.
虚拟市场评价法(CVM)是目前环境经济价值货币评估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理论基础已日趋完善,但受可能发生的偏差的影响较大,其准确性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当前国际上最为推崇的两阶段二分式选择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偏差。本文讨论了虚拟市场评价法以及两阶段二分式选择法的原理,推演了应用两阶段二分式选择法计算支付意愿金额(WTP)的数学模型,并应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环境价值评价案例,详细说明如何应用两阶段二分式虚拟市场评价模型设计调查问卷,并据此估算支付意愿金额。  相似文献   

19.
江冲  金建君  李论 《资源科学》2011,33(10):1955-1961
我国耕地资源快速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耕地资源价值的认识不清。为完善土地补偿制度,提高人们的耕地保护意识,本文以浙江省温岭市为例,采用条件价值法对耕地保护的非市场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温岭市居民已认识到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存在,城市居民对耕地保护非市场价值的认知较农村居民深刻;城、乡的平均支付意愿分别为500...  相似文献   

20.
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初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自然保护区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决策者和社区公众共同关注的问题,构建适宜的生态补偿机制日益成为解决自然保护区所面临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海南省为案例,从社区居民问卷分析和机构调查分析入手,分析自然保护区设立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讨论建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途径、方法和实现机制。研究表明,保护区大部分农户对保护区的建立持赞同态度,这种态度受被调查者年龄和教育程度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自然保护区设立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保护区的建立限制了保护区大多数居民收入的增加,他们也没有因此得到应有的补偿。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居民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资金不足,由此带来保护区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表现为保护与社区经济收入的冲突、耕地面积减少与剩余劳动力增加的冲突。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开发利用保护区资源,给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很大问题。研究探讨了在海南省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包括补偿原则、补偿主-客体的确定、补偿标准制定、补偿手段和实现机制。确定了基于退耕还林的机会成本和农民受偿意愿两个因素的补偿标准,明确了人类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行为方式和补偿金收取渠道、支出渠道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提出了构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