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依赖"教参",视"教参"为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淡化了"教参"意识,它期待着教师去创造。开放与生成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特征。教学要确立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生成意识。  相似文献   

2.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对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儿童的社会生活,重视与儿童真实生活经验的联系,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儿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教给儿童关于品德与社会的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教学通过儿童的社会生活进行,注重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董明华 《小学生》2013,(12):112-1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提出一个重要概念。而小学品德学科对课程资源的要求更为迫切,如果没有丰厚真实而多样的课程资源进行支撑,品德课程就让人感觉是纸上谈兵,无法让学生的道德向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教学实践中,品德课教师经常会出现困惑,为什么我们依据教材展开教学,可实效性却不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品德课程缺少资源,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品德教师把  相似文献   

4.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与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程相比,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增加了历史题材的内容,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品社课中关于历史题材的实践教学中,广大教师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与教师、同伴、他人之间有效的交流、对话?本文以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我来当市长》一课为例,从"课堂对话方式"的变革这个角度来浅谈信息技术与品德课程整合的一些策略与作用,促进课堂对话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方凤桃 《中国教师》2013,(14):68-71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新课程时代呼唤与时俱进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唯有结合各项综合性活动,开发更多课程资源,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效益最大化。近年来,广州市海珠区万松园小学(以下简称"万松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背景下,打开思路,将"经典诵读"活动内容作为课程资源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  相似文献   

7.
廖光华 《现代教育科学》2012,(2):157-158,146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促进课程发展,提高课程实施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其过程是一个学校丰富、发展并富有个性化的课程实践过程。生本化、常态化是其基本特征,核心是"生本化",关键是"常态化"。要促进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必须实现教师角色的重构,并对课程教材进行校本化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可见,品德课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其中,家长资源是品德课程中较之于其他资源更为重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阐述中开宗明义地说:"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让课程回归生活,摈弃过去"学科化"背景下,"思品"课与学生现实社会生活基本无关、就教育而教育的落伍课程理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课程和教材毕竟是由成人设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型课程"。"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时下也没有一个教师会怀疑生活对品德教学的重要,但课堂教学却不能是简单的生活引入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为每节课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前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把"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有力保证;同时,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并且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园延伸到社区,这也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正《品德与生活(社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历史、地理、人文等内容,对品德课教师的要求甚高,于是有的品德教师说:"品德课程不好教。"所以,授课时,教师或就教材"照本宣科",或舍本逐末,专搞"创新";或"零敲碎击",内容毫无系统性可言。那么,面对品德学科的这种跨学科性,品德课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课程的性质: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由此可见,"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其实是"手掌"的一体两面,二者要有机统一。教师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不只是在于告诉他们道理,  相似文献   

14.
吴盛华 《考试周刊》2015,(2):130-13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其以开展品德教育为核心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传播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及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师要按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要求,改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式,推动该课程教学获得更大成效。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当下,不少品社课教师已经形成了较强的资源观念,并能身体力行地积极探索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而在方便、快捷的信息社会中,需要的资料往往可以快速收集到,所以现在已经不缺课程资源了,重要的是如何在品社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好课程资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门课程都是"活动型"的课程。课程目标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但是根据平日听课发现,许多教师不会设计和组织有效的品德课活动,学生不能通过积极参与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2011年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如何把握学科特点,有效链接"生活",从而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一、抓住细节,让观察成为习惯纵观品德与社会教材,它设计了大量同生活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达到课程和教学的整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合理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把其中蕴含的正义感、审美感、是非感等一系列思想道德观念渗透于教学之中,可以使人文知识和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生活完美的结合起来。一、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方法与途径1.校本教材中开发。在用好《品德与社会》现行教材的同时,积极使用了我校开发的有关乡土资源的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发展,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仅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感悟,从"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情境化,增强学生体验"和"教学探究化,深化学生理解"这三方面入手,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发表个人的认识与看法。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过去人们习惯于狭隘地把课程资源理解为教材的思维定势,增强课程的生命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以"课程设计者"的角色,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