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昭通端公戏是随着汉族移民的到来,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以宗教祭祀为主要活动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端公戏根植于滇东北这块神奇的土地,代表着这一地区别样的文化,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改革开放以来,端公戏恢复活动后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昭通端公戏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整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文献,从艺术特征、表现形式、传承情况等方面作一个简要的概述,以便对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主要运用实地调研法对襄阳端公舞的文化特征和社会价值进行探讨,发现襄阳端公舞具有原生态性、交融性、娱乐性和神秘性的文化特征,具备科学研究、健康促进、旅游开发和社会维稳等多种社会价值.具有悠久历史的端公舞与襄阳独特的自然环境、民俗心理和社会宗教等密切相关,有着深深的楚文化烙印.  相似文献   

3.
柳琴戏是以徐州为中心流行于苏北鲁南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本土戏曲剧种之一,尽管首批即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至今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文章探析柳琴戏的历史起源、唱腔特点和代表剧目等,进而厘清柳琴戏的发展渊源和历史脉络,通过对柳琴戏发展历史、文化变迁研究,深度挖掘柳琴戏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着重剖析导致柳琴戏日渐式微的诸多现实因素以及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所在,并针对柳琴戏如何有效保护与传承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正确认识传统民间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充分挖掘、整理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端公”作为民间巫师的指代性称谓,是一种带有历史限定意味的概述指称.其宗派归属的混融性特征,表征了端公十分模糊的文化身份存在.“端公”称谓的“巫师”所指与多重能指,是我们理解端公乃至端公文化的一个重要关键.  相似文献   

6.
赣南东河戏作为民间传统曲艺,面临着社会转型下的生存与发展困境,如何立足于地方社会来进行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和紧迫的议题。传统东河戏在曲艺资源、组织建设、文化空间、外部环境等方面均有困境,进而文化生态变迁、文化消费转型、文化政策不足均构成当下东河戏保护与发展的瓶颈。研究发现,从"保护性传承"转向以"发展性传承"为主线的公共文化服务逻辑是实现民间传统曲艺复兴与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践行赣南乡村社会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之道,是实现东河戏及民间传统曲艺现代化转型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珠海市斗门镇南门古村历史文化较为独特,本文以珠海市南门村历史文化资源情况为基础,分析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历史文化价值挖掘不够、古村风貌保护不善、古村特色旅游品牌宣传不够等。同时,对于在保护性开发理念下如何保护和传承南门村的历史记忆,挖掘历史价值提出挖掘古村历史特色,提升文化价值,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柳琴戏是我国的民间传统戏曲之一,流行于苏北鲁南地区,其本身有着独特的价值。柳琴戏虽然被列入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戏曲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较多的问题。社会发展使得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戏曲被更多的人所遗忘,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主要从柳琴戏的发展起源及其历史地位进行分析,通过阐述柳琴戏的独特艺术特征,展现其艺术之美,最后就柳琴戏的历史传统和时代变迁分析,进一步揭示社会力量对艺术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端公所崇奉的庞杂神系背后,隐蕴着空间界域的"秩序"建构。通过深入诠解"二元对立"、"三界分层"、"五方区格"、"九州界域"等宏观性文化模态,确证了端公神鬼观念的空间界域与中国传统宇宙观的深刻关联。作为西南各地端公共通的一种文化观念,端公在祭仪中频繁使用这些空间界域象征符号的意旨在于:将整个宇宙空间都纳入到仪式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仪式效力,以达至驱邪逐魔,恢复宇宙秩序清吉平安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柳琴戏是以徐州的本土戏曲剧种之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通过探析柳琴戏的生存现状和戏曲英译,挖掘柳琴戏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并找出推广传承柳琴戏新的可行性途径,使柳琴戏重新回归民众生活。  相似文献   

11.
民族传统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灾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一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文以“鸿茅药酒事件”为例,指出个别经营者利用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间医药的信任进行欺诈,这是“文化遗产燕”背景下新生的一种虚假宣传手法,在当前社会“文化遗产热”的情况下,公众应当树立科学正确的文化遗产观,防范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三门峡地区民间传统戏曲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笔者认为,三门峡地区之所以能创造出以扬高戏、道情皮影戏、蒲剧、眉户等为代表的传统艺术瑰宝——民间传统戏曲,这离不开使其生存发展的良好民间文化生态空间。探究能使其良好生存和发展的民间文化生态空间,揭示三门峡地区传统戏曲产生和传承与其人文的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也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3.
从休闲市场开发的角度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扩大一点说,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都是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不少学者专家提出了很多保护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方法措施。据此,本文将从休闲市场开发角度来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4.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是闽南木偶艺术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应在地方高校大力开发和建构其教育课程,把木偶艺术文化融入高校的公共课程和艺术专业体系。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模式,培养喜爱木偶艺术的观赏者和专业人才,将促使闽南木偶艺术更好地在教育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  相似文献   

15.
拍胸舞是流行于福建南部沿海地区的民间舞蹈,其风格独特、色彩浓郁、自娱性强。在时代的发展及历史沉淀中,拍胸舞的表演形态与舞蹈功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丰富与改变。作为闽南代表性民间舞蹈,拍胸舞有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价值。同时,作为一项旅游文化资源,其对外文化交流价值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但是传统手工工匠的行业知识同样不能忽略。北京脱胎漆艺就是这样一个个案。这种工艺知识在清宫造办处油漆作档案中,与其他漆艺一同被记载;民国时期在北京民间的油漆局得到传承;油漆工匠在工程空闲时用它调节行业生活、补给生活。从传统手工工匠的行业知识系统和行业民俗文化两方面考察这个个案,对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俗文化建设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由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整体权益上具有公权性质,因而,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肩负着最主要的责任,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要保护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仅依靠政府之力并不足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政府以外的其他群体、组织乃至个人的理解、合作、支持、配合、参与、协助、援助、督促等都是必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地将公众参与确立为其基本原则之一。本文从公众参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法理基础入手,探讨了该原则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环节、行政执法环节、监督和救济环节中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在民族一国家文化寻根、反思和重构的全球性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是民俗学从学术概念到人类文化自觉的反思,是一个传统民间文化的现代性转变,也是人类追求文化共享和多样性的历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俗带入传媒时代,对民俗学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一转变过程是现代社会对民俗象征、民俗思考、民俗符号等多重意义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9.
原生态民间音乐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原生态民间音乐,由于具有了独特的音乐文化价值及审美价值,因而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资源十分丰富,其品种纷繁多样,蕴藏量大,覆盖面广,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属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对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保护、开发、利用能促进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提升,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序进行,提升土家族原生型民间音乐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