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如果你家的宝宝常常因为负面情绪变得"不可理喻",我们不妨反思一下:除了宝宝自身的因素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和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的方式有没有不妥之处呢?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如果想让孩子学会正确表达和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父母应该为孩子做个表率。下面,我们先听听一些妈妈说说她们的困扰,再听听有经验的妈妈是如何  相似文献   

2.
翅膀 《家长》2010,(11):20-21
前日,朋友找我哭诉,说她正在上初三的儿子不想去上学了,天天呆在家里玩儿电脑、看小说,也不和父母说话。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正在为中考努力拼搏,自己的儿子却如此,她怎么能不心急如焚呢?  相似文献   

3.
沈美 《家长》2005,(Z1)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孩子与父母相处常常会有莫名的压力,从而产生种种焦虑、忧愁、惊恐、愤懑等情绪。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它不但会使孩子还不健全的神经系统失调,使机体的正常功能发生紊乱,而且也会对机体活动产生抑制作用,削弱孩子的活动兴趣和能力,使他们变得厌烦、消沉,久而久之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怎么办?其中最好的办法便是对孩子进行减压。通过减压,使孩子平静、愉悦,从苦恼情绪状态中摆脱出来。父母们可以学学我的亲子减压法。亲子减压法之一:叫好听的名字我们家里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先出…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就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和需要,常常将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强加给孩子。父母根据自己的“美好想法”安排孩子的活动,结果使孩子与家长产生对立情绪,也使孩子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造成孩子角色认知的偏差。由于历史的原因,一对没有上过大学的夫妻,把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儿子有个性,也很聪明,但是他不用心读书。母亲对“不务正业”的孩子失望之极,痛苦之极。在母亲的眼里儿子“不可救药”,而儿子却与母亲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在这个“冷战”的家庭中,母子俩和我的谈话颇令人深思。母亲说:“儿子正…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孩子与父母们相处常常会有莫名的压力,产生种种焦虑、忧愁、惊恐、愤懑等情绪。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怎么办?其中最好的办法便是对孩子进行减压。通过减压,使孩子平静、愉悦,从苦恼情绪状态中摆脱出来。父母们可以学学我的亲子减压法:亲子减压法之一:叫好听的名字我们家里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先出生的我们叫她“大宝”,而小的当然是“小宝。无论早上起床,或喊大家吃饭,用好听的声音叫好听的名字,压力自然小了。谁都知道,当连名带姓的被大声叫到时,可能会被孩子认为是闯祸或遭殃了…  相似文献   

6.
田永刚 《师道》2008,(7):108-108
儿子宇轩,今年6岁,是一个聪明、活泼、可爱的小男孩。 在我的教育理念中,我非常重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因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文化范本”。在与孩子共同读书,共同游戏,共同经历中,我获取了大量家庭教育的经验,从发生在孩子身边的小事做起,多沟通,多交流,与孩子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7.
倾听孩子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切正常——活泼、好学、懂事、听话。当孩子显得不正常时——例如,情绪低落、大哭大闹、好发脾气、厌恶学校、不可理喻时,我们常常感到无计可施,自己也变得情绪恶劣,只能运用做父母的权威,采取“高压政策”,简单粗暴地对孩子。长年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帕蒂·惠笑乐(PattyWipfler)认为,孩子的“不正常”的表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如果处理得好,会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她认为,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表现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成年人的关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从而获得最终的康复。所以,当孩子有“不正常”表现时,我们父母应当通过倾听给孩子以最好的关注。我认识的一位母亲正为儿子进入了“可怕的二岁”而叹息。一二个星  相似文献   

8.
《父母必读》2012,(8):149-149
孩子爱发脾气,父母会很头疼。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发脾气是一种正常的负面情绪宣泄,因为他还没有更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父母必读》2014,(3):98-99
负面情绪不是洪水猛兽,它是孩子情绪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正是在对从负面情绪的体验和情绪调整中,孩子得到了成长。  相似文献   

10.
<正>周日,送儿子去上课外英语培训班,回到家还没半小时,我就收到课外班老师发来的语音,大意是:儿子今天的英语默写情况很糟糕,19个孩子,仅有4人90分以下(一处错误5分),而儿子就是其中一个。听完老师的语音,当时我的心情直接坠入谷底,失落、无力、愤怒等负面情绪统统涌上心头。我承认,虽然我也是老师,但同样害怕收到老师发来的信息,对  相似文献   

11.
《小读者》2012,(5):6-6
要做成功的父母,只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和分享孩子的看法和感受,帮助他们处理负面的情绪,譬如愤怒、悲哀及恐惧。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和爱的桥梁,使孩子成长为更成功、更快乐的人。  相似文献   

12.
王翠 《小读者》2012,(5):6-7
要做成功的父母,只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和分享孩子的看法和感受,帮助他们处理负面的情绪,譬如愤怒、悲哀及恐惧。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和爱的桥梁,使孩子成长为更成功、更快乐的人。  相似文献   

13.
一朋友曾对我说:“我八岁时,父母离婚,然后我就和我妈一起生活。我的噩梦从此开始。我妈妈情绪不稳定,我无法猜测接下来妈妈的情绪会怎样。妈妈的坏情绪给我的心灵带来了阴影,所以我一直过得不幸福。”她的一席话使我觉得,好脾气是人生的一笔大财富,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财富并不是金钱和地位。如果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那么做父母的能回馈孩子什么呢?我想教会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培养孩子管理情绪的能力,这是父母能送给孩子的最好财富。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管理情绪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4.
情绪发展是由易变性逐步向稳定性过渡的。三、四年级是教孩子学会情绪控制的关键期。情绪控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需要父母长期悉心培养。 儿子常常"崩溃" 儿子以前是一个只追求做事"速度",却缺乏耐心,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做事时他常常因为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速度,而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气发火。  相似文献   

15.
如果对于还没有孩子的青年夫妇来说,最兴奋的时刻莫过于期待孩子降生的时候,那么对于已经有了孩子的青年父母来说,最兴奋的时刻莫过于听到孩子叫妈妈或爸爸的时候了。有一天,我的儿子躺在床上玩耍,大概是因为睡好了,吃饱了,所以情绪特别好。于是得意地咿咿呀呀“说唱”起来。我的妻子坐在床边,欣慰地看着活跃的儿子。忽然,她听到儿子发出“妈妈”  相似文献   

16.
快乐就好     
自从儿子出生后,儿子的一切就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他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我的视线,他的一颦一笑左右着我的情绪。和所有父母一样,我也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我的孩子应该怎样发展,我该如何去引导他,要不要让他提早识字、学算术或是学点其他知识、技能?面对林林总总的兴趣班,经常有家长问我,你的孩子学什么?思来想去,还是一切顺其自然吧,只要孩子快乐就好。也许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  相似文献   

17.
就在我们编发这组稿子时,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发生了一出令人震惊的悲剧:一对外来务工夫妻望子成龙,在教3岁的儿子识字时,认为孩子没有好好学习,居然因此活活打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此次事件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我们坚信这对父母是爱自己孩子的。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父母的情绪失控。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当父母被孩子“激怒”时,  相似文献   

18.
"我爱我的家,儿子、女儿、我亲爱的她……"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总是被歌曲中一家人温暖、甜蜜的感觉感动、包围着,很久很久。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的幸福港湾。可现今就有许多的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被父母关爱的甜蜜。我们班上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我时常与家长沟通怎样使孩子感到他们的爱。小宇的爸爸是海员,长期出海,一年半载都难碰面,可孩子对爸爸一点也不陌生,爸爸每到一个地方,就打电话给儿子,讲述儿子感兴趣的事,让他知道爸爸的行程。想爸爸的时候,小宇也可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那么身为孩子“精神导师”的父母,理应做孩子阅读之路上的陪伴者、同行者,与孩子在书香浸润中共同成长。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效仿的“偶像”,也是孩子一辈子的“精神导师”。我的儿子子钧是一名三年级学生。他活泼开朗、爱好广泛。  相似文献   

20.
高考是孩子成长中要经历的一个重大事件,作为父母应该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并尽力给孩子以支持.父母自身的心态是影响孩子高考成败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心态良好,就会把乐观、自信的情绪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给他们一种积极、正面的影响,促进孩子的学习.相反,如果父母心态不好,就会把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对他们的学习、心理造成干扰.因此,孩子进入高三以后,父母要重视自身心态的调整,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和高考.那么,面对高考,父母应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呢? 首先,父母要明确能为孩子做什么.只要父母能够清楚地知道能为孩子提供哪些帮助、什么时候提供帮助,并经常检视所提供帮助的质量及有效性,专注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自然就会心平气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