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中学物理的重点内容,因此,课本上既安排有演示实验,也安排有学生分组实验。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历来都是研究单摆小球的摆动,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却略显单调,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笔者采用了在国外一本物理教科书介绍的、同样的演示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装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装置结构并不复杂,但演示起来十分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现介绍给大家,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物理(人教版第一册必修)第七章"机械能"第六节"机械能守恒定律"中,有小球在摆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3.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一章机械能的第1、2节讲述动能、势能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内容,介绍了小球在斜槽和水平槽中的运动,但没有现成的仪器,我们根据这一思路制作了“动能和势能转化演示器”.其制作和使用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曲线运动条件”演示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物理》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一节中有一个物体做曲线运动条件的演示实验 ,教材里这个实验太粗略 ,一般情况下这个实验演示的效果不明显 ,使教学很难有说服力 ,笔者通过对这一演示实验的探索、改进 ,使这个实验能够达到其目的 ,效果相当好 ,而且还参加了全市创新课教学大赛获一等奖 ,下面是这个实验的改进情况 .教材里的实验有几个问题 :1.用手给小球一初速度 ,小球初速度难以确定 ,效果难保证 .2 .实验桌不水平、不光滑 ,小球不受外力时难做到直线运动 .3.小球做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之间区别不明显 .4 .磁铁…  相似文献   

5.
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中学物理的重点内容,因此,课本上既安排有演示实验,也安排有学生分组实验.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历来都是研究单摆小球的摆动,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却略显单调,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6.
实验是初中生物理知识探究的基础,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效手段,灵活地运用演示实验,可以为物理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结合实践,笔者认为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以下功能可供发掘.一、通过趣味性演示实验激起学生的兴趣教育界有着这样的共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是兴趣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使学生形成非常强烈的求知欲,进而积极自主地去学习.课堂上进行  相似文献   

7.
在初中物理“机械能”一课中,概念多、难度大,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等概念和规律,既是教学的行啜骒教学的难点,初中学生由于心理的制约和知识经济的不足,理解上有困难,只有用大量鲜明、直观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忆、揄和判断能力,帮助学生领悟新知识和新概念。新编初中物理教材(华东版)在“机械能”一节中提供了大量的演老当益壮 实验,若照搬课本上的实验进行演示,并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为此,我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对机械能的有关演示实验作了一些改进尝试。  相似文献   

8.
1教学困惑笔者在教授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请同学们设计一个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其中有位同学提出用一个弹簧加一个小球,测出小球在下落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三者的和是否是一个定值,他的这个想法很实际,遵循了课本内容。因为高中教材关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是: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9.
在众多的单摆演示实验仪器中,只有用安装了光电门计数装置的实验仪器,才能使实验效果最好。但是,装有光电门计数装置的单摆实验演示仪器,操作起来非常麻烦,因而严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怎样才能“节约实验时间”,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呢?以下是笔者所做的实验改进。1实验改进的出发点因为单摆摆长(摆球的球心离悬点的距离)的变化要引起小球所在位置的改变,小球位置变化后,光电门的位置也要随之改变才行。那么,能不能将摆球位置的移动与光电门的移动“统一起来”,使它们“整体连动”,“同步完成”呢?笔者带着这一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0.
演示实验“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是上科版高中生命科学教材第4章第3节中的一个内容。在一次外校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上课教师在课堂演示这个实验(图1)时,最终的结果却是1号试管中的BTB指示剂的变色速度要快于3号试管。在研讨时,笔者特意提出了这个问题.结果发现,这个实验“失败”的概率还是很大的,在笔者所在学校的12个班级中,只有2个班级的演示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那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为此,教研组的教师展开了研讨,得出了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11.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一章机械能的第 1、2节讲述动能、势能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内容 ,介绍了小球在斜槽和水平槽中的运动 ,但没有现成的仪器 ,我们根据这一思路制作了“动能和势能转化演示器”。其制作和使用如下 :1 材料及制作  利用 6块半成品机压木板厚 1 5cm ,制作成型后粘合而成 ,水平槽的末端固定一木板高出水平槽面 6cm ,中心安装一弹簧 ,如图 1所示。教具长 85cm、宽 9cm ,槽宽3 5cm ,斜面与水平面夹角 3 5°,一个橡胶球和一个钢球 ,直径均为 5cm ;一个木块为9cm× 6cm× 4 5cm。图 12 使用  本教具可进行…  相似文献   

12.
1 演示形变物体产生的弹力在高一物理新教材第6页中有一幅图,发生形变的跳板把运动员弹起来。利用钢锯条可以让这幅插图动起来。具体做法是:将钢锯条用夹子固定在讲台边缘,在钢锯条的另一端放一个工艺品小人(塑料、棉制或橡胶),让钢锯条发生形变弹起,小人受到弹力,会在空中翻滚,形象逼真,可活跃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13.
对高中物理教材"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灏 《物理教师》2004,25(2):6-7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中关于机械能守恒定律作了如下叙述 :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形下 ,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 ,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这个结论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不仅重力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 ,弹性势能和动能也可以相互转化 .放开被压缩的弹簧 ,可以把跟它接触的小球弹出去 ,这时弹簧的弹力做功 ,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 .在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中 ,如果只有弹力做功 ,动能和弹性势能之和保持不变 ,即机械能守恒 .可能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机械能守恒的概念 ,且学生的接受能力还…  相似文献   

14.
初三物理人教义务版第一章第二节"动势能的转化"中的第二个实验为"单摆实验",尽管许多教师轻而易举就能做,但是由于小球运动得太快,学生不易观察.笔者在结合实验的同时.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把小球的运行轨迹展示给学生看,效果较好,具体操作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上的声音靠介质传播实验设计合理、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如图1),但在教学中如果把握不好,实验成功率较低,即悬挂的小球不弹起,或弹起现象不明显,或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同时如果两个音叉放置在同一木桌上,当用槌敲击音叉时,即使悬挂的小球被弹起.学生常常提出疑问,认为小球弹起是由于木桌振动引起而不是声波传播的结果,因而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解答动力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用它解决动力学问题关键是 :首先用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用长L的轻细绳拴住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后 ,另一段固定在O点 ,将绳拉直后 ,将小球分别从位置Ⅰ、Ⅱ、Ⅲ由静止开始释放 ,如图所示 ,求 :小球经过最低点B时的速度及绳对小球的拉力。解析 当小球分别从位置Ⅰ、Ⅱ由静止释放后 ,绳对小球有拉力作用 ,小球做圆周运动。所以运动过程中绳的拉力对小球不做功 ,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以B位置所在平面为零势能面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知识可以列出方程。从位…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人教社版)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图3—2演示:“声音靠介质传播”实验是一套设计合理、现象明显的新增演示实验。成功的演示实验,是本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我县62位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实验的成功率较低,观察到的现象很不理想,悬挂的小球很难看出被音叉叉股弹起,并且,找不出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对本实验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摸索出做好实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物理》选修3-1,静电场第2节"库仑定律"的演示实验有这段表述:"O是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把系在丝线上的带正电的小球先后挂在图1中P1、P2、P3等位置,比较小球在不同位置所受带电体的作用力的大小.这个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丝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显示出来." 阅读教材后,笔者想用教材上图1的装置进行演示,却产生了疑惑.笔者用绳套先后挂在铁架台上不同的位置,P1处带电小球受到的作用力最大,丝线偏离的角度最大,P3处带电小球受到的作用力最小,丝线偏离的角度也最小.但小球的高度变化了,电荷间的作用力不是水平的,难道这时丝线偏离的角度越大,反映电荷间作用力也越大吗?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加选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二节"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用这个实验定性说明合运动是分运动合成的结果.笔者在教学中用J2170运动合成演示器实验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现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42页活动12—6“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实验中,使用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点燃酒精,由酒精燃烧生成的高温高压的燃气对塑料盒盖做功,说明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